这篇文章承接上一篇文章。

鬼斧神工119:解析力和声音的清晰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现在有很多人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声音的主观感受通过客观数据进行量化。

其实就像我之前所说,有一门专门研究人对声音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听觉系统的特有属性的学科叫做心理声学

很遗憾,国内对这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几乎为零,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东西不能直接变成钱。

正如我前一篇文章所讲,目前业内对心理声学的研究的领军人物是Sean Olive博士。

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位我认为应该永远被每一位从业者铭记的声学泰斗——Floyd Toole博士。

Floyd Toole博士从1963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开始从事心理声学研究。可以说是整个心理声学的奠基人也不为过。

总有人跟我说想通过简单的几个量建立起听觉主观印象和客观测试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探究人的主观印象和哪些客观测试指标存在联系。

其实这个问题Floyd Toole早就通过长达50年的科学实验得出了结论,而且很多人可能只考虑了十几个参量,但Floyd Toole的实验考虑了几百上千的参量,测试了各种可能的情况和复杂场景,并且写了一本500页的书。

要探究人对声音的主观印象和客观数据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前提:

  1. 知道如何通过主观对声音进行评价
  2. 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标准的

但目前我看到的想做这件事都不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最后难免沦为自我欺骗。。。

也有一些人质疑Floyd Toole的观点,但科学是具有可重复性的,Floyd Toole博士的Sound Reproduction中的结论,我均在书中描绘的理想听音环境——Reference Room内验证过。

其实,即便Floyd Toole博士用极其言简意赅的文字去描述应该如何进行主观评价,以及书中著重阐述的主观空间印象的决定因素以及其和音质综合评分之间的关系,即便这本书我在加入哈曼之前就看过很多遍,但直到我接手书中描述的理想听音实验室后一年,才真正明白书中很多概念的含义。

所以最后我劝,有些人想要想当然的去建立一套评价体系时,不妨先看看这本书的英文第三版。(第三版为2018年出版,相比第二版更新了很多内容)当然,这本书目前没有中文版。不过我自己正在著手翻译这本书的第三版,希望我可以坚持下来吧。。。


最后感慨一下,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Floyd Toole是声学界唯一的神。

至于有人认为人工智慧可以帮助分析这些数据,我不清楚未来会怎么样,但我知道这个事情早就有人开始做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