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承接上一篇文章。

鬼斧神工119:解析力和聲音的清晰度到底是怎麼回事?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現在有很多人問我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聲音的主觀感受通過客觀數據進行量化。

其實就像我之前所說,有一門專門研究人對聲音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數據之間的關係以及人的聽覺系統的特有屬性的學科叫做心理聲學

很遺憾,國內對這個領域的基礎研究幾乎為零,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東西不能直接變成錢。

正如我前一篇文章所講,目前業內對心理聲學的研究的領軍人物是Sean Olive博士。

不過,在此之前有一位我認為應該永遠被每一位從業者銘記的聲學泰斗——Floyd Toole博士。

Floyd Toole博士從1963年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開始從事心理聲學研究。可以說是整個心理聲學的奠基人也不為過。

總有人跟我說想通過簡單的幾個量建立起聽覺主觀印象和客觀測試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探究人的主觀印象和哪些客觀測試指標存在聯繫。

其實這個問題Floyd Toole早就通過長達50年的科學實驗得出了結論,而且很多人可能只考慮了十幾個參量,但Floyd Toole的實驗考慮了幾百上千的參量,測試了各種可能的情況和複雜場景,並且寫了一本500頁的書。

要探究人對聲音的主觀印象和客觀數據之間的關係,有兩個前提:

  1. 知道如何通過主觀對聲音進行評價
  2. 知道什麼樣的聲音是標準的

但目前我看到的想做這件事都不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最後難免淪為自我欺騙。。。

也有一些人質疑Floyd Toole的觀點,但科學是具有可重複性的,Floyd Toole博士的Sound Reproduction中的結論,我均在書中描繪的理想聽音環境——Reference Room內驗證過。

其實,即便Floyd Toole博士用極其言簡意賅的文字去描述應該如何進行主觀評價,以及書中著重闡述的主觀空間印象的決定因素以及其和音質綜合評分之間的關係,即便這本書我在加入哈曼之前就看過很多遍,但直到我接手書中描述的理想聽音實驗室後一年,才真正明白書中很多概念的含義。

所以最後我勸,有些人想要想當然的去建立一套評價體系時,不妨先看看這本書的英文第三版。(第三版為2018年出版,相比第二版更新了很多內容)當然,這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不過我自己正在著手翻譯這本書的第三版,希望我可以堅持下來吧。。。


最後感慨一下,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Floyd Toole是聲學界唯一的神。

至於有人認為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分析這些數據,我不清楚未來會怎麼樣,但我知道這個事情早就有人開始做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