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直接了當的說,絕無可能,雖然歷史不能重演,但是幾點原因就足以證明胤禩沒有機會翻盤!

康熙在世時很不喜歡胤禩。

胤禩在康熙晚年曾遭到康熙嚴厲斥責並被圈禁,胤禩是庶出,古代很講究出身,康熙很不喜歡他,而且對他十分不信任。只是胤禩確實有才華,在諸王大臣中也有影響,身邊的胤塘,胤峨,胤題不是自己想當皇帝就是本身無太大能力的人,很難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勁頭。而胤禛這邊有胤祥支持,又有隆科多,年羹堯等重要角色,加強胤禛的巧妙運作。胤禩本來機會就很渺茫。

雍正繼位後機會就更小了。

雍正即位後,出乎意料的給胤禩一派加官進爵。胤禩被封為總理事務大臣,廉親王,主管理蕃院和工部。胤禩兒子賜貝勒爵位。雍正故意給胤禩極其同黨加官進爵,目的很明確,就是分化瓦解他的勢力。雍正剛繼位害怕眾兄弟反對,於是都是這招來安撫減少反對的聲音。胤禩的總理事務大臣位置很微妙,稍有疏忽就會出錯,雍正也正是利用這一點給他羅織罪名,最後將胤禩一網打盡。

歷史證明,雍正對凡是同他爭過皇位的人,最後都是用各種手段,甚至是置之死地。對於這樣一位兇狠殘暴,喜怒無常的皇帝來講,胤禩真的不是他的對手。


世界上已經發生了的事是沒有如果可以重來的可能的。或者會寫穿越玄幻小說的人還可以把如果能重來展現在筆下,為已經失敗了的既成事實改寫成另一番模樣,只為娛樂只為消遣或者只為自己心中喜歡八王爺胤禩這個歷史人物,想給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後世人替他幻想的人生。

從康熙晚年九王奪嫡四王爺胤禛成功繼位到乾隆朝弘皙逆案才算是九王奪嫡落下最後的帷幕。自九王奪嫡開始到弘皙失敗,不說雍正四年後八王胤禩就失去了權勢及生命,就算他活著一直長壽到乾隆朝弘皙叛逆,他也絕沒有翻盤坐上皇位的可能。雍正下決心懲治胤禩開始就沒有想過要輕罰他,不然不會遣散八王府所有下人奴僕,更不會給胤禩改名叫"阿其那"。如果說胤禩曾有一點登位的希望,也只是在康熙臨終前。那時候胤禩如果手上有一點兵權,或者收買了一個有京城兵馬權的朝臣,他就可以調兵控制住暢春園。在康熙拿金牌令箭給四王胤禛去放出十三阿哥胤祥時,他能夠在暗中劫殺四王爺胤禛,奪下金牌令箭,下令加強對十三阿哥的看守,再派心腹中有勇有謀之人拿著令箭前往丰台大營調兵進駐暢春園,掌控整個朝政,康熙一咽氣,他就可以借兵勢逼迫隆科多和張廷玉改口稱康熙是立他為繼的。當然對於正大光明匾後的遺詔,上位後有的是辦法篡改。也許會有免不了的漏洞,但在權勢面前,所有的漏洞也能變成轉機的。

明明知道這些都是胡言亂語,一如穿越小說的玄幻不可能真實一樣,還是在這叨叨了一番,望諸位翻到此處的朋友一笑而過,千萬不要較真。


後人談論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往往會提出一些假設,比如說,如果...怎樣...,假如...怎樣...,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們談史論史,往往會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就比如說,很多人談到康熙帝「五子奪嫡」時,往往感嘆胤禩天資聰穎,德才兼備,但卻不能繼承大統。但其實,這種討論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為,歷史已經發生,不可能改變。同時,如果仔細分析的話,胤禩翻盤的機會也是不大的。

第一,史書記載,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因為康熙對後代的非常重視,加上胤禩又十分用功,因此,他博學多才,不僅通曉滿文、蒙古文、漢文等文字,而且騎馬射箭等功夫也十分了得。

第二,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用現在的話說,胤禩很會來事,因此廣有善緣。他不僅與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非比尋常,而且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同時,胤禩此人與人交往不拘一格,不分貴賤,與當時的很多文人才子都有很深的交往,在文人群體中的口碑也甚好。

第三,胤禩此人不僅有才學,而且非常有才幹。用現在的話說,不僅理論水平高,而且實踐能力強。康熙交辦他的種種事務,他都能夠很好地完成, 當時不少朝中大臣都非常欣賞胤禩的辦事能力,連康熙皇帝的哥哥裕親王福全都多次在康熙面前讚揚八阿哥胤禩「不務矜誇,聰明能幹,有德有才」。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朝中內外局勢緊張時,康熙帝讓胤禩署理內務府總管,體現了康熙皇帝對他的信任和器重。

從以上種種來看,胤禩身上似乎優點多多,沒什麼缺點,而且朝中上下,從親王貴胄到朝中大臣再到文人士大夫,對胤禩都印象頗佳。胤禩在奪嫡中,得到的支持是別的皇子所沒有的,也說明了這一點。

按理說,胤禩成功的希望是非常大的,但是,其實,胤禩的所作所為,恰恰是適得其反,註定了他不可能繼承大統。因為,胤禩及其支持者看似計劃周密,但是,他們都忽略了最終要的一點,即,老皇帝康熙的感受。

自古以來,有一句話,叫做「功高震主」,因為,皇權的權威是不容任何人稍加挑戰的,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子孫。同樣,康熙帝在兩廢太子胤礽後,雖然也想找一位能力強的繼承者,但是,他絕對不會容忍任何一個皇子的才幹和感召力在自己之上,他絕對不會允許皇權旁落,讓自己被架空。

在這一點上,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此人城府極深,有才不外露,得寵不嬌縱,表面看,不結交權貴,不結黨營私,只是默默幹事,並裝作對繼承大統無興趣。因此,康熙皇帝始終沒有對他加以戒備,最後順利即位。

相反,胤禩雖有才幹,辦事能力強,但是卻過於外露,而且,他廣交王公貴胄和各界名士,朝中大臣對其也是推崇備至,這就不能不引起康熙的關注了。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大阿哥胤禔自知無望承繼大統,便向父皇推薦八阿哥胤禩,說看相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並且願意替康熙誅殺胤礽。此番言論惹得康熙勃然大怒,此時的康熙認為胤禩有希冀大統之心,對其予以防範。康熙帝於是說胤禩聽聞張明德狂言竟然不奏聞,所以革去貝勒,將其貶為閑散宗室。這是康熙帝第一次對胤禩加以斥責戒備。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康熙皇帝仍對其非常挂念,預復立其為太子,康熙皇帝大概估摸著滿朝文武都能夠知曉他的心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集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誰想事態的發展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想進行。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雖然,後來大臣們按照康熙帝的意願奏請復立胤礽為太子,但是康熙皇帝毫不留情地處理了佟國維、馬齊等人,而且,這是康熙帝第二次對胤禩有所戒備,並更加不滿。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前往熱河巡視。胤禩因其時正值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祭日,因此未陪同。於是,他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這原也沒什麼,但誰知,陰差陽錯之間,他托太監送給康熙的老鷹打開來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再責胤禩,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這是康熙帝第三次斥責胤禩,至此,胤禩基本上斷絕了繼承皇位的希望。

儘管備受康熙帝打壓,但在康熙帝的諸皇子當中,八阿哥胤禩仍是最賢能的。康熙五十七年三月,朝中重臣等以請立皇太子之名上折請安。康熙帝手書諭旨,予以駁斥。至此,八阿哥胤禩徹底退出了皇位的競爭。

應該說,據史料記載,八阿哥是十分賢明的一個皇子,但是,在封建社會,皇權高度集中,特別是康熙皇帝雄才大略,決不允許別人對他構成任何威脅,皇權社會的體制和康熙皇帝的極度自私,也決定了胤禩只能以悲劇結束自己的人生。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翻盤。


胤禩是否有機會登上皇位?

胤禩(八阿哥)最輝煌的時候他自己都覺得對皇位十拿九穩,但事實是他從來就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為什麼這麼說呢?八阿哥最大的失敗是他從來沒有認清康熙帝最排斥的幾個問題。

1. 謀逆

2. 同袍相殘

3. 結黨

4. 對太子之點陣圖謀不軌

這四條里,八阿哥除了沒有謀逆之心外,其餘三條全佔了,八阿哥做人做事太高調了,搞得路人皆知自己黨羽眾多。

八阿哥王府高朋滿座,可除了幾個親兄弟,都不是太靠得住。八阿哥為什麼人緣好? 因為他不樹敵,不做事,也就不觸犯既得利益者,八面玲瓏,和誰都沒有利益衝突,還到處撒錢。本身又是皇子,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人緣不好?

但太子的人選不是這種人,儲君是要敢得罪人,能得罪人,要得罪人的。

反觀四阿哥給康熙帝的感覺一直是低調,沉穩,內斂。康熙在世時,又對兄弟手足友善,親熱。這些都讓康熙非常滿意,所以皇位康熙應該早就確定是四阿哥了。

事實是八阿哥從來就沒有過機會。


康熙的皇八子聰明能幹,善於交往,辦事靈活妥當,朝中有很多權貴舊勛支持他,但他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老皇帝的態度,滿清在入主中原前,皇位繼承人是滿清王公大會舉薦起重要作用,即擇賢能而任之,不太問出身什麼的,這多少有些現代民主議會的味道,滿州創始人努爾哈赤死前,沒有口頭或書面說明指定繼承人,皇太極,順治死前也沒有,自多爾袞率滿清入主中原後,這個形式發生變化,康熙繼承皇位後,受中原文化影響,封建中央皇權得到加強,皇帝大權獨攬,不再受王公大會節制,因此皇帝選擇起決定作用,康熙是個權力慾望極強之人,任何侵犯皇權的人都不能超過其忍受範圍,尤其忌恨皇子們拉派結黨,圈禁皇長子,兩立兩廢太子,鐵腕清除太子黨,一廢太子事件後,曾下令暫時圈禁長子,三子,四子,八子,圈禁十三爺十年,估計十三爺代人受過,對於八爺黨,康熙也恨恨地說,此人黨羽甚多,朕也畏之,可見老子對別人說出這話,八爺怎麼能入選繼承人?皇四子也結黨,不過較為低調隱密,活動不厲害,估計老皇帝也知道,再者八爺給老皇帝獻上死鷹事件,估計受人陷害,讓人做了手腳,但即使這樣,老皇帝肯定大為惱火失望,零零總總,這麼多鬧劇下來,老皇帝身心憔悴,怎麼把皇位傳給不滿意的兒子呢,所以八爺離皇位漸行漸遠了,雖然對四子也有疑慮,但相比較而言,這個還算不露鋒芒,康熙生前沒有對誰說過哪個兒子是繼承人,到現在留下歷史書面文獻都沒有提及,這成了他的心病,別人哪敢問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