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的纪录片新政的政策利好下,再加之纪录片形态的持续拓展,2014年中国纪录片在投资、产量、播出率、院线等方面均获得较大幅度增长。

2014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达73267小时,比2013年增加97.4%,增幅将近一倍,其中首播量为18000小时。全年全国“上星”频道在播纪录片835部,约占在播节目比例的13%。2014年,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播出时长最长,其次是央视科教频道,两者之和超过了全年播放总量的60%。

2014年共有110档电视纪录片栏目,其中首播98档,在不同频道重复播出的栏目有12档。以自拍自编、外购素材加后期编辑为主的栏目所占比重均有一定上升,而完全外购栏目所占比重则相对下降,中国纪录片行业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国内34个“上星”卫视综合频道,每天在6:00—24:00时间段至少播出30分钟纪录片。因此,由于新政的规定,2014年34家省级“上星”卫视综合频道共增加了约6000分钟的纪录片播出时长,在全部的电视节目类型中,纪录片的占比为6%,其中播出量较大的省级卫视有四川卫视、黑龙江卫视、云南卫视、江苏卫视等。

当然,每天纪录片总播出时长在60分钟以下的卫视频道还是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除了央视因为有纪录片频道存在,全天纪录片播出时间分布均衡之外,省级卫视综合频道的纪录片播出时段还是较多集中在睡眠时间,其中凌晨2:00-4:00时段的播出量占比达29%,纪录片的电视播出的总体格局尚没有因为新政的到来而有根本性的改观。

2014年,即在2011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次拿出500万元奖励优秀纪录片的基础上,该奖金额度又增加至1000万元,这足以说明国家政策层面对纪录片行业的重视程度,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总投资也维持着每年20%-30%左右的高速增幅。

从广告收益趋势看,在电视媒体广告投放量增幅整体下滑的现实情况下,纪录片的广告投放增幅反而呈现出逆势上涨的趋势。2014年中国电视广告投入增幅仅4.6%,而纪录片广告投入增幅却达到8.5%。

不仅如此,2014年,纪录片行业的金融模式也进一步创新,号称“中国纪录片第一股”的三多堂传媒实现了新三板上市。2014年3月和11月,“北回归线纪录片天使基金”和“中尚雷禾纪录片创作基金”两只专门针对纪录片的基金项目也先后诞生。前者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和北京中视文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启动资金1000万,具体项目单独招募;而后者单就资金规模,就已高达1亿元。

这种金融创新模式的出现,自然离不开纪录片领域现象级作品所带动的社会话题效应。《舌尖上的中国2》在央视综合频道、纪录片频道播出后,既《舌尖上的中国1》之后,再次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中国纪录片行业第一个市场化的IP品牌,在文化传播和市场效益等多个领域都为这个行业树立了标杆。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综合收益已经超过5亿元,并将纪录片的产业链从传统的广告、音像、图书等扩展到电商、电影等领域,甚至拉动了相关行业的股票价格,这一切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都是可以标识出两个时代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历史座标。

2014年我国电影院线上映纪录片5部,其中国产制作4部,总票房7.21亿元,比2013年的2143万元增加了30多倍。然而,院线票房基本上几乎都被综艺真人秀大电影《爸爸去哪儿》所占据,这一部影片的票房就有6.97亿,而第二名的《永远的焦裕禄》则只有区区1012万。

综艺真人秀大电影这种娱乐类纪录片,一方面,有着巨大的争议,学院派的理论界几乎众口一词地对其持否定性态度;另一方面,它事实性地拓展了纪录片类型、形态的边界,在大幅提升纪录片的票房的同时,其背后也有着更为错综复杂的脉络和线索,尤其是在新媒体领域,正在发生着山雨欲来的蝴蝶效应。

这种新媒体领域的蝴蝶效应的最直观表征,就是我国纪录片受众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15-34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和青年群体开始成为纪录片观众的主体力量,已经占到受众总数的近60%。虽然45-64岁的中年人群仍然是稳定的收视群体,但由于收视群体不可逆的年轻化趋势,纪录片的类型和形态势必还将进一步更新。

2014年是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卫星年”,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作为地方电视台也实现了卫视“上星”,与央视纪录频道一同构成了中国纪录片播放的核心渠道,长期困扰中国纪录片的播放渠道瓶颈终于呈现出拨云见日的趋势,细分化、品牌化等深层次的发展议题,也终于可以提升到可操作层面的议事日程。

当前,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纪录片制作、播放体系中的最大的行业主体。央视纪录频道是全纪录片播出频道,首播时段是18:00—23:30,每天有5.5小时的首播时间。2014年,从央视全部24个频道的收视情况来看,纪录频道排名第10位。

在央视所有栏目收视排名中,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走近科学》《地理中国》均进入前50名。从2011年纪录频道开播至2014年,其收视份额以每年55%的速度持续增长,广告额也迅速从零飙升到现在的4、5亿元水准。 除纪录频道,纪录片占比较高的还有央视科教频道、央视农业军事频道、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央视综合频道。除少数专业频道,央视绝大部分频道都有纪录片播出。

除了央视之外,在现行广电体系下的纪录片播放渠道中,省级纪录片专业频道、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则是纪录片制作、播放的重要平台。在2014年,我国省级纪录片专业频道有北京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辽宁北方频道、天津科教频道、重庆科教频道7家;而付费纪录片频道则有世界地理、老故事、先锋纪录3家。

2014年,中国纪录片的发行机构,主要有央视国际电视总公司以及大陆桥、良友文化、雷禾传媒、元纯传媒等民营公司。“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项目已被国务院列入“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其影响力与日俱增,2014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计3054部作品,来参与该纪录片节的评奖、展播和预售等,刷新了亚洲纪录片节的征片数量纪录。不仅如此,包括“中国纪录片网”在内的一些专业网站,也成为了中国纪录片行业的重要产业运营平台。

然而,尽管在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的产量、规模、渠道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和拓展,但全行业的整体状况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远远难言乐观。2014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实际投入产出比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纪录片行业在2014年的总投入约19亿元。各级电视台投入13.04亿元,占68%,这其中,央视与地方频道分别占61%和39%;民营公司共投入4.11亿元,占22%。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总收入约30亿元,其中有18亿元为电视硬广告收入,与2013年相比,增长约33%。

这其中的绝大部分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单靠广告收入根本不足以收回成本,即便是2014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纪录片栏目的广告收入也仅有268万元。可见,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收入增幅与总投资增幅大抵相当,盈利模式并无实质突破,还是典型的弱势行业的放量式增长。

因此,进一步打破制约着中国纪录片播放渠道和载体的瓶颈,就是消化当前海量纪录片库存,真正打通产业链,培育良好行业生态的关键。在现行广电体系不可能有大幅度改变的情况下,作为新媒体的视频网站,事实上也是唯一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突破口。

2014年我国的纪录片行业在新媒体领域发展良好。纪录片在网络媒体的相关报道量达31万条,占电视节目总报道量的2.5%,微博提及量接近5500万条,占比3.4%。《舌尖上的中国2》与《舌尖上的中国1》在影响力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前者在新媒体领域产生了现象级的影响,在电视播出期间有着4万余条网络媒体报道、1千万余条相关微博、7亿余次点击,让纪录片真正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大事件。

而且,不同的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也有着不同的定位:优土分别集中力量在自制纪录片和主打国内纪录片,先后有《季录》《经典传奇》《优酷影像录》等和《老梁故事汇》《老梁观世界》《绝对经典》等;爱奇艺特别强调“正版”,主要有《传奇故事》《真相》等;迅雷则专注国外纪录片,代表作有《探索》《荒野求生》等。在2014年,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媒体现象是,移动端已经成为观众关注纪录片的主要平台。在《舌尖上的中国2》的相关微博中,PC端占比为40.1%,而移动端占比为59.9。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

但从总体占比来看,我国纪录片的网络关注度还是整体偏低,仍属于小众关注的范围。2014年,纪录片的全部数量只占整个网络节目的16%,而点击量仅仅占到了1%。例如《舌尖上的中国2》首集点播量为2690多万次,而电视剧《何以笙箫默》首集点播量则高达1.5亿次。目前爱奇艺纪录片频道、搜狐视频等视频网站,还是主要通过HULU模式来进行整体运营,即购买正版高清影片版权,并免费提供给用户观看,仅通过广告收入来支撑网站运营——广告同样也是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的最主要收入来源。

与视频网站的其他频道相比,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的广告市场规模仍然偏小,普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而搜狐视频、爱奇艺的纪录片频道,虽已开始尝试会员制和个人付费模式,但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成为稳定的商业模式,也并未成为主流。

总之,作为新媒体的视频网站的良好发展势头,尽管拓宽了中国纪录片的播出渠道,但并未给中国纪录片行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明显利润增长。这一切充分说明,对于中国纪录片来说,依然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摸索。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长期积累,特别是自第二个十年开始的厚积薄发,国产纪录片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行业标准,并形成了比如美食类、考古类、科学类、探险类等多种固定的类型;大量相关文化公司在从事纪录片类型生产的过程中,确立了自身在整个行业中的角色和位置;很多省级卫视也形成了自己的纪录片品牌栏目,如北京卫视的《档案》、云南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江西卫视的《经典传奇》等。这一切对于整个行业生态而言,无疑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014年出品的纪录片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关注传统和地域文化,在这个脉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作品,肯定是现象级的《舌尖上的中国2》,正是各地美食背后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生活方式的魅力,使其平均收视份额高达9%,较《舌尖上的中国1》增长了56%,已经接近《爸爸去哪儿2》等热门综艺节目的收视率。

《舌尖上的中国2》总投资约3000万元左右,首播版共分7集,每集5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同步播出,并首创了国内纪录片的周播模式;其冠名费近9000万元,海外版权的销售价格达到6万美元一集,创下了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的最好成绩。

除了广告、电商、海外版权,《舌尖上的中国2》在图书、网络版权销售等领域也有着良好收益,其作为IP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并趋于成熟。在《舌尖上的中国2》的带动下,2014年还有《味道中国》《心传》等关注各地传统饮食文化的纪录片面世,这种纪录片类型在未来势必还会受到持续关注。

除了美食的视角之外,2014年在对传统和地域文化的热切关注中,还出现了由上海纪实频道推出的日播纪录片栏目《闲话上海滩》,这档纪录片用上海方言作为节目的语言形态,讲述上海民俗风物、市井人情。方言纪录片的出现也是2014年中国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在2014年,还有《大黄山》《瓷路》《楚国八百年》《五大道》等从自然、地理、历史等角度来关注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作品。

2014年出品的纪录片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紧密关注当下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该作品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客观地解析互联网行业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十集,每集5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之后的又一部大制作纪录片。

《互联网时代》于2014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综合频道、纪录片频道、科教频道播出,并同步进行了互联网在线播放——和《舌尖上的中国2》一样,实现了全媒体传播。全媒体传播,是理解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的一大关键词。

正是由于全媒体传播已经是这个年代纪录片领域的“新常态”,纪录片的新媒体化也开始成为行业趋势,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在这方面就有着非常前瞻性的布局。清晰的频道定位,使其一直致力于做中国第一的青春记录品牌,也特别重视微博、微信的新媒体运营,并与优土、芒果TV等视频网站和在线播放品台有着深度合作,专门覆盖青年群体。

而其所依托的湖南卫视也有《变形计》这种长期运营的专门描绘城乡青年精神世界的电视纪录片专栏,湖南卫视还在2014年推出了基于综艺真人秀节目《快乐男生》的综艺真人秀大电影《我就是我》。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和电视栏目数量持续上升。在2014年,我国共有98档纪录片栏目,其中社会现实类栏目有37档,而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其内在品质也在数量的增长中进一步提升。

由于好的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栏目可以获得社会话语权和社会知名度,并可以带来对于电视台来说最重要的收视率,所以无论是“上星”卫视还是有能力的地面电视台,都在近年来予以了充分重视。这其中的代表是央视的《客从何处来》,该片分八集,每集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人与家庭、民族、宗族之间的关系,来描绘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旧思念、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从而找寻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归宿和身份认同。

与此同时,在2014年,“主旋律”纪录片也呈现出了新的特色。

《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永远的焦裕禄》《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水脉》《北洋海军兴亡史——甲午海战120年祭》《大抗战》《1937南京记忆》《中国梦·中国路》《追梦在路上》等不同类型的“主旋律”纪录片也一扫以往给人留下的过于严肃、呆板的印象,开始以更为开阔的视角、更为活泼的语言和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展现、表达重大历史事件、优秀先进人物和宏大时代主题。因此,“主旋律”纪录片在2014年的接受度也较往年有大幅提升。

在2014年,如果不考虑传播效果和市场反映,仅仅将美学风格作为最高评价标准,那么《犴达罕》或许是2014年能够写进中国纪录片艺术史的作品。《犴达罕》是导演顾桃的“鄂温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从2007年开始,他用超过500小时的素材剪出了三部自成一体的人类学纪录片《敖鲁古雅的养鹿人》《雨果的假期》和《犴达罕》。《犴达罕》以人类学的视角,蕴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壮和哀婉,记录下了狩猎民族在其没落过程中的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悲壮。这在各类民俗传统越来越成为文化奇观的当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2014年对于中国纪录片行业来说,具有着重要的节点意义。的确,经过新世纪以来方方面面的积累和积淀,中国纪录片行业已经明确进入到了行业发展周期的上行通道。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规模、渠道和社会关注度,都达到了该行业的历史最高水平区间。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国内34个“上星”卫视综合频道,每天在6:00—24:00时间段至少播出30分钟纪录片。因此,由于新政的规定,2014年34家省级“上星”卫视综合频道共增加了约6000分钟的纪录片播出时长,在全部的电视节目类型中,纪录片的占比为6%,其中播出量较大的省级卫视有四川卫视、黑龙江卫视、云南卫视、江苏卫视等。

但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是,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内在品质和实际效益,并没有和产能的放量式扩张保持相应的合理比例;特别是近年来持续涌入到影视行业的大量“热钱”,不可避免地对由《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所带动的社会热潮保持密切关注,中国纪录片行业该如何避免像电影、电视等行业那样被资本所裹挟甚至是“绑架”,是这个年代所必须面对的严肃问题。

除了央视因为有纪录片频道存在,全天纪录片播出时间分布均衡之外,省级卫视综合频道的纪录片播出时段还是较多集中在睡眠时间,其中凌晨2:00-4:00时段的播出量占比达29%,每天纪录片总播出时长在60分钟以下的卫视频道还是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纪录片的电视播出的总体格局尚没有因为新政的到来而有根本性的改观。

纪录片在近年来的兴盛离不开这个时代的大环境,自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由文学领域最先提出的“非虚构”理念迅速受到了包括影视、美术、舞蹈、舞台艺术等领域在内的各个艺术门类的回应,纪录片被认定为更贴近真实、更贴近生活,而被赋予了更为优先的价值排序。

的确,在虚构类艺术的魅力已经大打折扣的今天,虚构意义上的“艺术的真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原本的对“现实的真实”的优越性和合法性,今天已经很难再像过去一样大谈“艺术的真实”是如何的高于“现实的真实”。

因此,当前各个艺术门类都在重新界定自身与真实性的关系,纪录片在影视领域的兴起,不过是这一“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的一环。

然而,问题在于,即便是纪录片已经被认定具有“非虚构”的优先价值,中国纪录片行业反而更需要警惕沦为“景观”消费的巨大风险。在这个年代,对于真实性的消费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和渴望,“非虚构”的真实,同样可以被编织进消费主义的罗网,乃至是更深度的卷入。

从最初的奇观和猎奇,到今天的所谓更贴近真实、更贴近生活,都不过是可供消费的文化“景观”。当下,在“非虚构”意义上被认可的纪录片,超越其“艺术的真实”的,很可能并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景观的真实”。

对于纪录片而言最重要的“纪录”功能正在事实性的衰退——而是以更贴近真实、更贴近生活“非虚构”之名进行着“景观”书写——这正是这个年代里中国乃至世界纪录片行业本体论意义上的最大危机,也是2014年留给我们的最为严酷的时代命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