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武則天本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但因為狄仁傑的一番話才改變主意,當時狄仁傑是這樣勸武則天的:如果你的侄子當上皇帝,他以後在祭拜祖宗時,自然會祭拜自己的親自父母,哪有你這個姑姑的份?但如果你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帝,不管怎麼說他都必須祭拜你。

武則天在聽完狄仁傑的這番話後恍然大悟,於是便將已廢為盧陵王的兒子李顯召回京師,改立為太子。後來,李顯又重新做了皇帝,他就是唐中宗。

在聽完這個故事後,相信大家一方面會佩服狄仁傑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肯定會有許多人覺得自己和狄仁傑的觀點是如出一轍,於是一股優越感油然而生,並且忍不住感慨武則天竟然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想不到,還要別人去提醒,這種人竟然還能當皇帝,要是我穿越回去,一定能如何如何。

事實上,這種故事,被傳得神乎其神,而大家也願意相信他是真實的。就是因為,這種故事常常容易滿足人們一種非常廉價的優越感,那就是大家有意無意會覺得,古代的人實在太笨,如果自己能夠坐在狄仁傑或者武則天的位置上,一定能夠做得更好。

其實嘛,這種一加一等於二的道理,武則天還需要狄仁傑來教他嗎?對於武則天來說,她最大的困境是,兒子不可信,難道侄子就可信嗎?自古以來,在權力面前,都是毫無親情可言的。

武則天為了皇權的鞏固,不惜殺死自己兩個親兒子,看起來江山在武氏手中代代相傳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如果連自己的親兒子都不可信,都要被殺掉,難道孃家人就可信,難道自己的侄子們能比親兒子更值得信任?

換句話說,武則天之所以重用自己的侄子,並提高武氏家族成員的權力和地位,並不是相信他們的忠心,而是需要藉助他們的力量來與李氏皇族相互制衡,這樣武則天才能坐穩皇位。

但是,如果武三思等人的實力太過強大後,武則天照樣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所以,對於武則天來說,讓武氏家族和李氏皇族的力量保持平衡,顯然是最有利的。但問題是,隨著武則天年齡越來越大,武三思和武承嗣這兩個侄子又都不成氣候,武氏家族的整體實力實際上已走向下坡路。

在這種背景下,武則天就想通過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子,來加強武氏家族的力量。但是,這一提議卻遭到以狄仁傑為代表的外臣集團的集體反對。表面上看,狄仁傑是在好心提醒武則天。但實際上,狄仁傑就是在告訴武則天,外臣集團都不支持武三思當太子。

在這種背景下,武則天就想通過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子,來加強武氏家族的力量。但是,這一提議卻遭到以狄仁傑為代表的外臣集團的集體反對。表面上看,狄仁傑是在好心提醒武則天。但實際上,狄仁傑就是在告訴武則天,外臣集團都不支持武三思當太子。

大家要明白,政治人物說的許多話,其實都是廢話。換而言之,這些話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任何意思。他所表達的只是自己的立場。狄仁傑這番話的意思,主要表達了兩個立場。第一、我不支持立武三思。第二、我堅決支持李顯。

當時狄仁傑的意見,實際上就代表整個外臣集團的意見,在這種背景下,武則天哪裡還敢立武三思為太子,因為很明顯,外臣集團已經和李氏皇族走在了一起,本來憑武氏家族的力量,想單挑李氏皇族都很難取勝,現在又加個外臣集團,武氏家族就更沒有任何勝算。

如果武則天強行立武三思為太子,那隻會惹的李氏皇族和外臣集團提前發動政變,到時武則天自己恐怕都會被提前趕下臺。而事實上,後來武則天晚節不保,就是因為她雖然立了李顯為太子,但還是蠢蠢欲動想換太子,最終導致李氏皇族和外臣集團發動政變將其趕下臺。


武則天對於傳位問題,內心肯定特別糾結。傳給兒子,兒子一定會恢復李家天下,自己那麼多年的努力就化為烏有;如果傳位給侄子,侄子雖然姓武,但血緣上畢竟比兒子遠。在武則天傳位問題上,武家侄子是上躥下跳,李家兒孫是噤若寒蟬,大臣是一邊倒地保護李唐血脈,各方勢力角逐啊!武則天在繼位之初就是採用一個「拖」字訣,撓頭的問題放一邊,先享受成功的喜悅。但這問題不會是拖可以解決掉到,不解決就一直鬧心。武則天的腦子能是一般的腦子嗎?!得把所有的利弊得失都計算在內,最後決定還政李唐。原因咱們分析大概為:

1、傳位給侄子,天下姓武了,大臣肯定不答應。因為,武則天之所以能登基為帝,一方面是自身超強的能力,另一方面她是唐高宗的皇后,李家孩子的母親的身份也至關重要。將來不管是李顯登基還是李旦登基,都是武則天的兒子。這對於忠於李唐皇室的人非常重要。因為武則天在他們心目中就是李家媳婦和李家寡婦,在李家大家長去世後,母親作為家長替不太懂事的孩子暫時管理家業,這是大臣們可以接受的。

之後想效仿武則天的韋後怎麼沒有成功?她不是李重潤的親生母親,還一個勁的弄皇太女之類的,讓大臣覺得是真正要染指李家江山。結果就被滅了。

2、武家侄子的能力實在不行。他們唯一可以憑藉的就是姓武。支持理論就是江山不可以傳給外姓。但這個理由很快就被狄仁傑等大臣以親疏遠近以及對於直系祖先的祭祀問題給打掉了。武家子侄在朝根本就沒建立什麼功績,還打擊李家子孫,依附男寵,這種品行官僚士大夫豈能看得起。

3、武家子侄不僅得不到士大夫的支持,一點羣眾基礎都沒有。民眾傾向於李氏皇族,連邊疆少數民族的一次反叛打出的旗號都是「還我廬陵王」。

4、武則天的智慧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她把皇位傳給了李顯,勢力最弱的兒子。不僅保存自己被迫退位後的生榮死哀,也使武家子侄在她去世後的一段時間內都還不錯。如果武則天傳位給侄子,那武家的後果就是呂后家以及王莽家的後果了。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天才過人,心雄膽略,有著治國安民的才能。14歲時被李世民看上,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27歲時李世民駕崩,依例與其他沒有子女的嬪妃入感業寺為尼,在寺中與唐高宗李治相遇,28歲再度入宮,產下一子,29歲封為二品昭儀,31歲封為皇后,幫助李治跟朝內權臣進行政治鬥爭,武則天36歲時李治風疾發作,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40歲時武則天向李治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60歲時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都洛陽,建立武周王朝,82歲時病逝。

(武則天)

武則天將皇位傳給孫子兒子還是選擇侄子,成為困擾這個位女皇帝多年的心病。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在中宗、睿宗兩朝臨朝稱制,但又先後廢了兩個兒子,最終自己當上了武周皇帝。隨著年齡的增長,武則天也不得不面臨一個殘酷的顯示:自己百年之後,該由誰來繼承皇位?

出於政治的目的,武則天想立侄子,因為立侄子的話,自己建立的大周政權自己就是「太祖」,對於權力慾望極大的武則天來說,這是極其誘惑的,但是立侄子,那不是白白把天下給別人了嗎,自己的兒子沒當皇帝,讓侄子當皇帝然後殺了自己的兒子?但是立自己的兒子吧,那麼作為李氏血脈的兒子肯定會恢復李唐江山,自己豈不是亡國之君了。

就在武則天左右為難之際,有一天武則天試探問狄仁傑:想傳位給武三思。狄仁傑直接告訴武則天:「你兒子當皇帝,你的牌位還能擺在太廟裡;你侄子做皇帝,你以什麼名目入宗廟裡去?」

侍郎李昭德也向武則天進言道:「高宗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兒子。陛下的天下,應當傳給子孫,怎能以侄子為繼承人呢!!」

武則天聽完沉思良久。

(武三思)

武則天深知武承嗣上位等於把自己的子孫送到別人的屠刀下。這是武則天不能忍受的。那些擁戴李唐王室的忠心之士和這會出兵討伐,自己的心血毀於一旦,同時武則天畢竟是個女人和母親。

聖曆元年六月,武則天命武承嗣之子淮陽王武延秀去突厥納默啜可汗女為妃。但默啜可汗直指責道:「我可汗的女兒應當嫁皇帝的兒子,武氏小姓,不能與我門當戶對。」並聲言要進兵示河北,要以武力擁立中宗、睿宗。

如果傳帝位於武氏,不僅朝廷內部羣起而攻之,而且時刻威脅邊境的突厥就根本不承認武氏的地位。最終武則立李顯為太子

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聯合禁軍,發動了政變,將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等人誅殺,脅迫武則天退位。政變第二天,武則天就下令太子李顯監國,第三天便禪讓給李顯,第四天李顯再次登上了皇位。

(李顯)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神龍二年,公元706年5月與高宗皇帝合葬於乾陵。


如果你有一千萬,在臨終前,你是願意留給兒子,還是願意留給侄子?

我想,只要兒子不傻,很多人都會把財富留給兒子。

武則天的兒子不傻,武則天也不傻,所以最終立了兒子李顯為太子。

武則天雖然不傻,但也曾經猶豫過

武則天一生當中,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又讓兒子李顯、李旦先後做了皇帝,只是這兩任小皇帝政務能力實在一般,於是武則天取而代之。

把皇位再傳給李顯或李旦,那麼,說明她前面廢了兩位是錯的,武則天是什麼人?能輕易認錯?

於是,有心之人,開始做文章了。

首先是武家的人,勸武則天立武三思或武承嗣為太子,因為兩人都是武則天的親侄子,而且能力不錯,可惜武則天遲遲沒有答應。

其次是一些大臣,開始勸說武則天,立武家人為太子。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臣王慶之了。

武則天說:「給我個理由,為什麼不立我的兒子,而要立我侄子。」

王慶之說:「現在是武家的天下,怎麼能立李家人呢?」

武則天聽完,沒有表態。結果,王慶之以為有門,不斷建議,最後把武則天整煩了,直接賜了一頓胖揍,結果執行的人手太重,給直接打死了,真是得不償失。

之後,當時宰相李昭德說:「自古有天子在太廟祭拜母親的,從來沒有聽過天子在太廟祭拜姑姑的,為了千秋萬代,陛下還是立自己的兒子吧!」

聽完這話,武則天點了點頭,似乎想通了。

狄仁傑的話,讓武則天有所心動

一天不立太子,就不斷有人遊說武則天,有支持立武家後輩的,也有支持立武則天之子的。但總的來說,支持李氏接班的認更多。

武則天有一天問狄仁傑:「關於立儲,愛卿怎麼看?」

狄仁傑回答:「在我看來,大家都很懷念唐朝,若立太子,沒有比廬陵王更合適的了。」

武則天大怒,拂袖而去。

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問道:「我做夢,夢到下了好幾把雙陸棋,結果一局未勝,這預兆著什麼呢?」

狄仁傑直言道:「雙陸無子,難以取勝。意思是,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纔是根本,無子難勝啊!」

武則天聽完後,深思很長時間,終於在699年立了李顯為太子。

狄仁傑的話這麼管用嗎?當然管用,但,另外還有原因。

那些看不見的事情,也對立儲有影響

武則天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為什麼還猶豫很久?

因為武則天一直在衡量,在觀察,在問狄仁傑時,武則天大體上已經有決定了,只是沒有直接表露。

在執政期間,武則天發現,朝野支持武家人上位的人並不多,如果武三思上位,勢必引起朝野大亂,武三思們根本不夠實力抗衡。

在執政期間,武則天也發現,不僅在朝野李氏的支持率高,就連周邊外邦們,也支持李氏上位。

於是,大氣聰慧的武則天,結合各種事情,做了個英明的決定。

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李氏,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絕對不是心血來潮。只是,武則天躺在病牀上時,宰相張柬之等人害怕生變,發動了「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禪位,這可能是出乎了武則天的預料。


其實原本武則天是準備把江山傳給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的,只不過後來由於狄仁傑等人的勸諫武則天才改變了主意,為什麼武則天那麼喜歡自己的侄子不喜歡自己的兒子呢?

首先武三思因為武則天的緣故纔在朝堂混的風生水起,因此對於自己的貴人,武三思想法設法的溜須拍馬,極力為武則天歌功頌德,對於這樣的獻媚,武則天很是受用,愈發的喜歡自己的侄子了,所以仗著武則天的喜愛,武三思開始蠱惑武則天說:自古以來天子沒有以異性當做繼承人的。其意就是您百年以後選擇江山的繼承人應該從武氏裡面選取,武則天一聽有了立武三思為繼承人的想法。

對於自己的幾個兒子,武則天是殺的殺,廢的廢,她原本想著好不容易從李氏那裡篡奪的江山,怎麼能還給李氏,因此她一直提防著李氏,正當她流露出想立武三思為繼承人的時候,狄仁傑對武則天說了一番扎心的話,意思是陛下若想永久配享太廟,只能立兒子為繼承人,因為從未聽說過侄子當了天子,會把姑姑放在太廟中祭祀的,武則天一聽猶豫了,後來她又試探了一下羣臣的反應,發現羣臣還是心向李唐的,最終經過權衡,武則天決定立自己兒子為繼承人。

若武則天只想著當世,不考慮千秋萬世的話,她是不會將皇位傳給已經被廢的兒子的,只可惜人都想千載留名,有了這層考量,就算不喜自己的兒子,武則天也還是將皇位還給了李唐。


武則天是女權運動的先驅,她太厲害了,兩個丈夫是皇帝,兩個兒子是皇帝,自己也是皇帝。她是一個鬥士,她的一生是無比輝煌的一生。即便這樣,在強大的世俗面前,她也顯得無比渺小。

武則天67歲當皇帝,隨著年齡增大,有一件事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那就是繼承人問題。但是,一向行動力極強的武則天卻猶豫了,兒子和侄子她不知道該選誰。

兒子姓李,侄子姓武,按血親應該選兒子,按姓氏應該選侄子。武則天猶豫之時,狄仁傑抓住時機進諫,核心意思兩條,一是兒子要比侄子親,二是兒子將來一定會把武則天供奉太廟,侄子不會把姑姑供奉太廟,因為沒有先例。

第二個問題侄子不能供奉姑姑,是因為那個時代姑姑是別人家的人,姑姑不能進太廟是因為家天下。武則天要的就是家天下,這個問題無解。武則天要真能做到天下為公,這個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第一個問題可以破解,把兒子該姓武就行了。這個我們能想到,武則天當然更能想到。她有意把李顯改姓武,叫武顯,可是李顯願意嗎?不願意,因為那個時代,隨母姓是丟人的事。武則天在時可以,武則天不在了,武顯還會改成李顯。

武則天還有一招,把女權運動做到徹底,把女兒太平公主改姓武,讓女兒當接班人,並詔令全國,以後子女全隨母姓。武則天是個女強人,可是在強大的世俗面前她能做得到嗎?歷史上沒有記載,也許武則天認為壓根不行。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武則天嫁到李家就是李家人了,把江山傳給武家就是傳給外人,傳給李家就是傳給自己人。世俗就是這麼認為的,武則天把江山傳給李家就是向世俗低頭。

武則天有戰勝所有政治對手的信心,但是沒有戰勝世俗的決心。這就是她把江山傳給李家的原因。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


小弟不才回答一下。

首先要說明一下,其實武則天考慮的是武承嗣而不是武三思。

武則天選擇誰來接班關係重大,不僅僅是國家的大事,更是她自己的心事,她也一直在糾結,畢竟前車之鑒就在眼前:如果當初唐太宗李世民沒發動玄武門之變沒登上皇位,如果李世民堅持選擇李恪而不是李治接班,李唐根本就不會變成武周。

況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封建宗法的皇位繼承權一般都是「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但是武則天的皇位卻是從自己兒子那裡奪來的,如果輕易還回去,別人怎麼看?所以武則天一開始是沒想過要傳給兒子的,那就只能傳給女兒、兄弟或者侄子。如果給女兒當了皇帝,那女婿該當什麼職位?女兒死後又傳給誰?傳給兄弟也不行,因為武則天不是兄,她也沒有弟。

所以想來想去只能傳給侄子了。這也有兩種情況,是傳給李家那邊的侄子,還是武家的,如果給李家,那還不如直接選李顯或李旦,畢竟人家都是當過皇帝的,所以武則天選擇的目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一個人的身上:武承嗣。

武承嗣是武則天同父異母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則天當上皇后後,就把這個哥哥貶了,後來武則天思考接班人問題的時候纔想起了還有這個侄子,才把武承嗣接回來封了爵位。武承嗣也不記恨這位姑姑,還為武則天的登基之路掃除了很多障礙,可以說扮演了武則天的走狗,武則天在登上皇位後也封了武承嗣魏王。

不能說武則天沒有考慮過武承嗣,然而阻力實在太大。權臣李昭德明確表示反對立武承嗣,他跟武則天說,自古以來沒有侄子為姑姑立廟的,您覺得您的侄子會祭祀天皇(李治)嗎?武則天無言以對。但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況且李昭德的話也不是無懈可擊,雖然沒有侄子為姑姑立廟,但也沒試過女人當皇帝啊?

真正解決問題的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狄仁傑。然而狄仁傑也是重複李昭德的話,似乎沒啥高明之處。但這個時候形勢變了,李昭德那時武則天剛剛稱帝,誰跟她提接班問題只會讓她反感,更壞的還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狄仁傑這時武則天已七十三歲稱帝七年,安排後事也合情合理。加上這幾年,武承嗣飛揚跋扈,讓武家盡失人心,李家接班已是順理成章。

武則天此時也明白,李顯和李旦纔是人心所向,於是便選擇了廬陵王李顯為接班人。幾年後,武則天下詔傳位給李顯。臨終前,她還自己去了帝號稱皇后葬於乾陵,長伴於丈夫李治身邊。

以上答案參考自易中天中華史《女皇武則天》。


(我是君箋雅,歡迎關註:君箋雅侃紅樓)

這個問題需要逆向思維,如果武則天把江山傳位給武三思會發生什麼?我想會非常慘。

首先,武三思繼位,李家可能片瓦無存。

如果武三思繼位當了皇帝。由於沒有武則天這樣的威信,必然要用鐵血手段消滅一切對自己有威脅的人。這裡邊李家宗親基本被武則天消滅殆盡,唯有武則天自己的子孫,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太平公主必然全部被鎮壓,一個不留。更別提什麼後邊宗不宗得了。武則天傳位武三思,等於把自己的子孫送到別人的屠刀下。這是武則天不能忍受的。作為政治家,她明確任何誓言都是放屁。

其次,武三思繼位,天下不穩。

武則天當皇帝,天下歸心也好,不歸心也好,武則天震得住。但武三思不行。武周代李唐本就是武則天個人的能力結果。武三思算什麼東西?天下人不相信他是必然。武則天一死,武三思繼位,天下必然大亂。那些擁戴李唐王室的忠心之士和政治野心家投機客必然會蠢蠢欲動,甚至出兵討伐。武三思是否支撐住不重要,王朝危在旦夕是必然。武則天作為成熟的政治家,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心血毀於一旦。

最後,武則天畢竟是個女人和母親。

武則天無論如何都是個母親和女人。她最愛的雖然是權利,可兒女一樣是她的心頭肉。權利她得到了。臨死之前,她最牽掛的往往是自己的子孫。作為武則天來說,她一生無憾,也許只是對兒子女兒有一絲歉意吧。而她能給予兒孫的,也唯有權利了。

無字碑是武則天一生的寫照,是非功過任世人評價!武則天有這個資格,也有這個魄力。她不傳位給武三思,是她這一生的奮鬥不是為了武家,而只是為了她自己。她所有的努力和犧牲,都是她一個人拚命得到的!她死後,皇位想給誰就給誰!她選擇做一個母親和女人,交還給李家。事實證明,她政治家敏感完全正確。至少無字碑還立在那裡!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紅樓以外的文學和歷史。歡迎大家關註:君箋雅侃紅樓!


我是「腦洞大開的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看了問題,感覺題主如果穿越回去唐朝做了武則天,估計會把皇位傳給侄子武三思。如果這樣,你侄子會死得更慘更難看!不過,既然武則天做的事兒題主不解,說明題主的政治智慧與武則天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尚需努力呵呵。

武則天為什麼把江山還給李家,而不給自己武姓人家?

對此,最難理解的也許不是題主,而是武三思,想必他對武則天說過:您胳膊肘怎麼能往外拐呢……武則天之所以不傳位給侄子武三思,是因為不想讓武家人死得太難看。

武則天何許人也,看什麼事兒都門兒清。把位子給武三思,他坐得穩嗎?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兒。給了武三思,他根本接不住,回頭沒多久就會給人滅了,死得不知道多慘。如果不傳位給武三思,武家人也許還能有點兒活路。

公元705年武則天死後,李家人重掌江山,果然沒對武三思下手,看來武則天的保全武家人的願望實現了。但僅僅2年之後,武三思就作死——居然想廢了太子李重俊,結果反而被對方所殺。後來李旦即位,又將武三思開館戮屍。其實,如果武三思低調一點或者乾脆直接退出政壇歸隱山林,也許能活到老。

綜觀武則天的行為,他本來有意把江山交給武家自己人,武家人甚至連女性對此慾望強烈,躍躍欲試,想當「武則天第二」,可惜沒有一個人有武則天的本事。在武則天看來,既然結果是李氏重掌江山,武氏沒必要出來插曲,惹得一身騷不說,還會惹一身禍。

可惜,武則天的苦心,武家人沒有真正懂,或者被權力誘惑得失去心性,沒能貫徹落實。


武則天根本不可能把江山傳位給他的侄子,武三思。我們都知道武則天,作為武周的,創立人,其實僅僅只經歷了一代,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又將皇位歸還給了李唐。很多人會覺得奇怪,作為武則天來說,創立了一個王朝,卻最終又將王朝僅僅維持在它的生命週期之內,其後,王朝塵歸,塵土歸土,又重新還給了李唐,這樣他的拼搏一生還有什麼意義?

作為武則天來說,他當時一定是有過考量,使自己的大洲能夠長久存在下去,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作為一個女人,她最終的結局將如何?這是他所需要考量的,如果說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兒,雖然說有可能會讓梧州存在的時間更久一些,但天下勢必不能夠歸心,也不能夠讓整個天下幸福,這樣他百年之後,天下很可能會分崩離析,而對於自己的兒女來說,五世當政,必然會對李氏,進行打壓,甚至絞殺,這樣是武則天所不希望看到的,雖然說他在權力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很遠,甚至也不惜消滅李唐宗室,但是將自己的權力交給他人,而讓他人拿到自己的權利來對付自己的親人,這是武則天所不想見到的。

還有一點是,武則天認為,無論怎樣傳位給自己的孩子,總比傳位給自己的侄兒要好,畢竟自己百年之後還是要有一個,差不多的評價,雖然無字碑,立在那裡,是非功過,任世人評說,但是對於武則天來說,能夠,享受到身後事,也是他所期望的,所以他最後將皇位又再次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也正是基於以上幾種考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