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金融人

都看江蘇金融圈


作者|觀察君

來源|江蘇金融觀察


隨着日前南京證券發佈2018年年報,江蘇5家上市券商去年的成績單全部揭曉。


從詳細數據來看,過去一年的熊市背景下,幾家券商的日子過得都緊巴巴的,依舊逃不過“看天喫飯”的週期性魔咒。有的由於經營激進,機構業務大滑坡;有的券商,員工薪酬只有過去的1/3水平;還有券商高管集體降薪,拿的還不如員工多……

告別了比慘的2018年,好在今年A股市場迎來回暖。跬步多時的江蘇券商們,又有希望過上一段好日子了。


01

整體業績


在國內,江蘇雖談不上金融最發達,但就證券業而言,倒是有個特色:5家券商分別在A股、H股和新三板上市(或掛牌)。


不過在2018年,資本寒冬疊加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讓這幾家券商都受到了巨大沖擊,業績普遍低迷。

在江蘇地位超然的華泰證券,去年並沒有表現出帶頭大哥的範兒。營收161.08億元,同比下滑了23.69%;歸母淨利潤50.33億元,同比驟降45.75%。


而在新三板掛牌的東海證券和遠赴H股上市的國聯證券,去年的淨利潤下滑幅度超過八成,規模已萎縮至億元下方。


相比之下,東吳證券是個異數。雖然淨利潤“腰斬”,但營收同比微幅上揚,成爲5家中僅有的一家實現增長的券商。從具體科目來看,“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一項,成爲其實現整體營收增長的關鍵點:

2017年,東吳證券因公允價值變動造成的損失高達3.24億元;到了2018年,這部分的損失降低至0.63億元。假如沒有這減虧的2.61億,2018年其營收要下滑將近6%。


整體來看,華泰證券雖然業績不理想,但勝在老本雄厚,淨利潤仍然能達到其他4家總和的7倍。而在國內同行中,排名也高居第4位,僅次於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


02

經營策略


看天喫飯,一直是國內券商的特色。箇中原因,除了離不開傳統經紀業務之外,大量創新業務仍然圍繞場內交易展開,這也致使券商業績仍然與市場狀態相捆綁。


具體到江蘇這5家券商,也各具代表性,儘管有的保守、有的激進,但從結果來看,都躲不開市場的無形之手。來看看它們三大傳統業務的具體情況。


經紀業務:華泰證券營收佔比提高

經紀業務收入在各家的營收結構中依舊佔據重要地位,所佔營收比例普遍超過20%。


不過除了華泰,其餘4家的營收佔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這也體現出,熊市的背景下,非頭部券商的經紀業務更易遭受衝擊。

極度“深寒”的經紀業務,迫使券商邁出了更大的步伐,從傳統的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方向轉型,成爲行業共識。


今年3月,已連續5年股基交易市場份額保持行業第一的華泰證券,對業務架構實施重大調整:經紀業務部職能正式併入網絡金融部,並制定新的考覈管理辦法,目標明確地指向財富管理。


投行業務:南京證券增長最快

去年市場的融資與再融資環境趨緊,全行業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下降32.73%。相比之下,江蘇券商表現普遍較好。

其中,華泰承銷的新股發行9次,雖然比前一年減少一半,但主承銷金額達到187.74億元,同比增長162.81%。增發環節,主承銷金額同比下降42%。併購重組完成15家,交易金額1104億元,同比大增167.35%。


增長最快的南京證券,逐漸走出“新大地”陰影。去年聯席保薦(主承銷)1單IPO,募集資金總額10.62億元;完成2單再融資項目,承銷金額9.34億元。此外,1單再融資項目獲得批覆,處於待發行階段。1單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獲得批覆並完成股份發行等工作。


自營業務:華泰激進,東海保守

自營業務方面,由於去年的股市和債市表現差異較大,加上債市信用違約事件增多,券商的自營盤操作策略分化明顯。

注:國聯證券由於在H股上市,統計口徑不一致,數據暫缺

這個環節上,華泰去年遭遇了“股債雙殺”,致使自營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同比下滑超過50%,所佔營收比例也從超過40%,下滑至26.13%。


其實華泰在這方面一向表現激進,自營盤規模佔淨資本的比例常年維持在50%左右,2017年底的比例就達到60.50%。依據淨資本測算,華泰彼時的自營盤規模高達282.8億元,幾乎與中信證券規模相當,但其淨資本只有後者的53.9%。


反觀東海證券和南京證券,自營盤佔淨資本比例非常低。其中東海證券2018年底的自營盤只有1.41億元,不足華泰的1%。其在年報中表示,2018年初,公司預判到資本市場的波動加大,制定了精簡業務規模、控制倉位的目標。


03

薪酬比較

券商業績全面下滑的2018年,降薪自然而然也成爲行業的主旋律。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合併口徑

儘管相比2017年下滑了15.98%,華泰證券的員工待遇依然是江蘇最好的,去年人均薪酬達到59.3萬元,全國範圍內也能排名三甲。事實上,只有東吳證券緊隨其後,去年人均薪酬43.7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東吳也是5家券商中唯一一家逆勢加薪的,平均加薪幅度達到22.55%。


國聯證券和南京證券的薪資水平則相對較低,去年都不足30萬元,相比較早前幾年,降幅也不是太大。


至於東海證券,2015年牛市期間賺得盆滿鉢滿,對待員工也格外豪爽。當年人均薪酬92.94萬元,比華泰還高出10多萬。但隨着股市此後走熊,員工待遇也斷崖式地跳水,去年人均薪酬29.1萬元,還不到2015年的1/3。


整體而言,華泰的逆週期調節比較到位,員工待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平臺;至於東海證券,則堪稱“三年不開張,開張喫三年”的典型代表。


再來看看備受市場關注的高管薪酬情況(僅列舉董事長、財務總監、董祕三個崗位)。相比員工待遇的差別,券商高管之間薪酬的差距要更爲懸殊。

注:個別券商的個別崗位,數據不可考

華泰系高管仍然一枝獨秀,財務總監舒本娥2018年的稅前年薪將近500萬元,比同行高出數倍(東吳證券的馬震亞於去年7月離職,故當年薪酬無參考意義)。而董祕張輝去年年薪雖然超過300萬,但比前一年降了100多萬。


至於華泰董事長周易,年薪只剛過百萬。這是因爲他此前還兼任黨委書記,有行政級別,所以其薪資只會在行政級別工資基礎上適當上浮。

除了華泰以外,其餘幾家券商的高管年薪均在百萬以下。但就波動來講,有些也相當巨大。比如東吳證券的董祕魏純,2015年年薪曾達到111萬,隨後公司業績下滑,包括她在內的高管集體調降薪酬,去年只有31.94萬元,甚至低於員工平均水平。


由此看來,券商高管的位置雖說看起來風光,但資本市場的波動對其收入影響巨大。不過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如果高管能自降薪酬做表率,對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牛市翻身!南京證券一季度淨利潤快趕上去年全年

 華泰證券高層變動,江蘇高投董事長張偉調任黨委書記

江蘇證監局喊話券商:處置股票質押不可“一賣了之”

證券行業變革時代:華泰證券的抉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