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神秘的大石头──艾尔斯岩(Ayers Rock),也是澳洲原住民口中神圣的乌鲁鲁(Uluru)
 
凌晨五点半,把大行李寄放在Luggage room,我背著随身行李跳上车,前往Uluru探险 !我原本订的是Mulgas Advanture出团的tour,然而在抵澳的第一天,我收到email,说因为一辆车已经装不下所有报名的人,若要开第二台车,在人数上又不划算,因此他们决定把我转到他们的partner──Emu Run的团,行程内容都差不多,且原本送我的一晚免费住宿照样可以保留。经过这三天旅程后,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啊!Emu Run的团定价比Mulgas Advanture贵个20元,要价375澳币,还不含一晚免费住宿;而吃住品质也有比较好一些,三天来青菜肉类均衡摄取,camping过得实在挺舒适;加上我们这团只有10个人以及导游,人少反而让彼此感情更好,最后一天大家都舍不得道别。由于行程差不多,我们这三天也常常与Mulgas团的人相遇,其中一位朋友与我们的团员相识,常常跑来找我们串门子,说因为他们那团的人太多,大家反而都只跟自己圈圈内的人交流,不像我们这边大家同进退,如此温馨。
 
这三天的导游是Lee,一位土生土长的澳洲人,他总是非常有活力,开车时会听著音乐左摇右摆,让人看得也跟著开心了起来。才在hostel门口见面,他马上递出一包snack pack给我,补充早起的元气;同行的伙伴们则有:一对美国夫妇、一对英国夫妇、一对法国夫妇、一对韩国夫妻、一个美国人,以及来自台湾的我。美国、英国夫妇的年纪稍长,法国夫妇居于中间,韩国夫妻以及那位美国人年龄与我较近,只大我几岁而已。然而年龄的差距,并不让我们产生距离,一路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度过了愉快的三天。
 
04  
澳洲内陆的公路,总是非常笔直而平坦,车又很少
 
第一天要前往Uluru,我们沿著Stuard Highway(87号公路)前进,这是澳洲最长的公路,起于南澳的Adelaide,终至北领地沿海的Darwin,贯穿澳洲南北,总长2710公里。往Uluru的方向,须于中途转进4号公路,沿途经过Mt Corner,也是平坦的古老深海地形被推升后,形成的特殊景观。坐在小巴中,吹著冷气看风景,从爱丽丝泉开到Uluru需五个多小时,多为笔直的平坦公路,而身旁尽是宽广的红土沙漠,充满探险感,好像只要给我一顶牛仔帽,我也可以自行上演《The Overlanders》。出发前早已从气象预报得知,这几天很有可能会下雨,天空也布满了云,甚至稍晚还真的下起了雨──最后竟然让我在沙漠买了一把折伞,也算是一种特别的经验。沙漠的雨下得急,买伞后不久雨便停,空气也并不让人感到湿溽,反而因雨增加湿气、降低了温度,雨后的北领地沙漠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03  
充满探险感的沙漠
 
05  
在四号公路上的康纳山(Mt Corner),也有些人开玩笑说这是假的艾尔斯岩
 
虽然是段无聊的long drive,但是Lee还是会找些地方放风,让我们休息走走、喝喝咖啡。特别想提的是outback的苍蝇。只要我们下车后,身体停著不动一阵子,就会有一只、两只、三只苍蝇前来停注,在我们的脸上、手上、身上休息,或是在耳边嗡嗡地飞,非常annoying,只好不断忙著挥手驱赶。不过这里的苍蝇和城市的比起来,并不会让人感到肮脏,可能生长的环境以及摄取养份的来源不同也有关系吧。这里的店家不多,但它们都会贩卖网帽,如果真的被苍蝇烦到受不了,可以考虑选购。因为这几天天气稍凉,苍蝇没有我想像中多(出发前查资料,原本以为会更多),我决定勤劳些,手挥一挥便罢,没再特别买帽子。幸运的是,太阳下山以后,这些苍蝇们便自动消失,不知道躲在哪里了,所以不会影响到夜晚的睡眠。
 
车子先到Yulara度假村,让我们自行在里头逛了一会,便开往Uluru机场接从机场出发的同伴们。Yulara度假村是Uluru & Kata Tjuka国家公园附近唯一的住宿地点,内有咖啡厅、纪念品店、Tourist's Information、邮局...等等。中午抵达今天的营地,放好行李、在营地吃了简单的汉堡当午餐。由于澳洲人几乎以牛肉做为主要的食用肉品,但我不吃牛,所以在订tour的时候有特别注明一下「NO BEEF」,结果我真的拿到一份写著「NO BEEF」的鸡肉汉堡,觉得贴心!
 
午餐后终于进到国家公园,第一站先前往Uluru Culture Center,里面有许多关于澳洲原住民的介绍、历史、民间传说等等,一旁还有正在绘制传统图腾的原住民,Lee说我们可以去找他们说话,但尽量不要不打招呼就对著人家拍照,很无礼。澳洲原住民还有许多生活细节与传说是不为文明世界的人所知的,展示出来的只有其中一部分,却也足以让我花好一段时间去了解。其中最吸引我的,大概就是那些神秘的原住民的传说了,不仅反映原住民的世界观,每条故事的背后的寓意,也教导族人平常该如何生活,与在团体中与人相处之道。因为蛇在原住民心目中,是很重要的动物,所以这些传说多与蛇有很大的关系。与Uluru大石头相关的传说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Kuniya and Liru」的故事:「传说中Kuniya以及Liru这两族的蛇,分别住在Uluru大石头两侧,有一天Liru到处捣乱,把女Kuniya的姪子抓走并弄受伤了,然而Liru并没有好好照顾伤者,所以Kuniya非常生气地跑去找Liru,经过一连串发飙的过程,最后把Liru劈成两半。」这故事虽已被我简化,但它要告诉原住民,没事不要到别人的地方去捣乱,还有对于受伤的俘虏要予以照顾,不可以丢著不管。在Uluru大石头上的两侧,有发飙到爆青筋的Kuniya,及被劈成两半的Liru的痕迹,稍后我们在石头底部base walk的时候也有看到。
 
06  
抵达Uluru & Kata Tjuka国家公园,揭开Uluru神秘的面纱
 
离开Culture Center后,我们到大石头底下base walk,绕著石头走一圈。一开始看到一段钉几柱铁杆、以绳子简单串起来的斜坡,Lee说若要攀爬Uluru的话,这边就是起点,但爬上去一小段就要下来了,因为大石头的其他地方太危险,上面风也很大,原本就不太能爬。其实澳洲原住民很不喜欢游客去攀爬Uluru,因为大石头对他们来说是神祗,去攀爬难免会有些冒犯之意(想像国外游客要是来台湾,爬到关圣帝君头上...),但Lee说若有游客真的想爬,身为导游的他也没办法怎么样。幸好我们这团的人都明快地表示,既然当地人不喜欢,那我们就不爬啦!
 
07  
Base walk的起点,斜坡上淡淡的山径则是攀爬Uluru的路径
 
 
红色的Uluru上方,常能看到一些黑色的条纹──红色是由岩石中氧化的铁所造成,而黑色的部分,则是水渍经年累月冲刷沉积而来。在那古老的日子里,原住民沿著这块大石头生活,起居也与石头底部的环境息息相关。雨水冲刷加上地心引力等外营力,让这颗大石头底部的某些地方,竟能出现类似西澳波浪岩的石窟,这些石窟,便是原住民文化的发展重地。背风处的石窟,因为生存条件较好,通常是原住民生活起居的地方,分为男人窟、女人窟、老人小孩窟...等等,其中女人窟一带,因为某些岩石与景观象征女性的私密事,是禁止拍照的,需要特别注意。除了石头本身的景观外,石头上也常能看到一些壁画,用来教导男人该如何打猎、女人该如何寻找水源以及可以吃的植物...等等,某些石窟上也能看到一些打磨器具的痕迹。Lee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原住名图腾意义:同心圆代表water hole,壁画上教导著当时的人如何寻找石头上的water hole,因为有水源的地方就会有其他生物,将如何透过这些water hole来猎捕动物等资讯记在壁画上,显现古老原住民的智慧。此外,图腾中的马蹄形代表人类,女人有女人使用的工具图腾,男人也有男人用的武器图腾;对称的倒「仆」字是袋鼠的脚印因为袋鼠用跳的,所以左右脚会同时著地,而左右轮番出现的鸟爪脚印「↓」,则是emu的足迹...知道这些图腾资讯后,回头看那些原住民的手绘作品,更能体会出画中的意涵。
 
13  
在大石头底下,有些古老原住民生活的石窟
 
09  
Uluru底部一座非常重要的Permanent water hole,是水与食物的重要来源
 
简单介绍完后,Lee让我们自己绕著Uluru base walk,直到会合处才与我们碰面。走在Uluru底部感受这块圣地的宁静,回忆行前对Uluru所期盼的种种:翻过许多照片、看过一些传说、也从Google maps的卫星图俯瞰好几次这块全世界最大的石头,仍旧无法想像大自然中荒芜的一块地,能有如此美丽又天然的存在。这里是地球的肚脐眼,澳洲人眼中世界的中心,走在石头旁边,触摸它,聆听它,几个月来的期待成真,觉得好感动啊。接著我们前往Uluru sunset观景区,以snack与气泡酒搭配传说中颜色多变而美丽的Uluru sunset。在这边遇到前一天在热气球tour与我相识的瑞典夫妇,互相分享这天旅游得心得。这附近除了一些camping团以外,也有高级的ATT Kings游览车,是专门给吃好住好但团费是我们两倍的高级团,或是仅一天来回参观Uluru的旅游团搭的──ATT Kings车上甚至有wifi!因此之后只要看到附近有ATT Kings的车,我都赶紧拿出手机连上网路,否则在野外又没买行动网路,哪里有wifi spot可以让我打卡呢?
 
08  
在石头底下慢慢行走,感受令人震慑的宁静

10    

以气泡酒与零食小点搭配乌鲁鲁日落

 

出发前曾在网路上看过各种美丽的Uluru sunset照片,日落不同阶段的石头,被漆上不同的色彩,美极了。然而别忘了,今天是雨天,虽然此时没下雨,但是天空的云非常多,我们根本看不到太阳──天色越来越暗,先是转蓝,接著件件转灰,我们想,太阳应该早已落下了吧...无缘看到多数人眼中色彩缤纷的Uluru sunset,却也算是经历了难得的阴雨日落。在一阵「Uhh...where's the sun?」的对话与笑声中,结束今日欣赏日落的行程。

 

12  

 

眼中所见,「Where's the sun?」版本的乌鲁鲁日落

 

 

回到营地,大家围成一圈,边聊天边吃著Lee煮的炒面;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我们聊到关于原住民时,美国人很顺口地说出了「Those black」这个词,此时Lee用非常不可思议的表情看著他,说在澳洲不可以随便说原住民是the black,严重的话可能会因此而吃上官司的。美国人这时也很惊讶地说,在美国,the black是个很常见的用语,就连有时候黑人也会自称black...好大的culture difference!晚餐后,营地有地方可以洗澡,然而当我进洗澡间后,突然一只好大的蜈蚣从天而降,掉在我的衣服上!我被吓到却又不敢大叫,只好鼓起勇气抖动衣服,设法让蜈蚣掉到地板上,再赶紧打开水龙头把牠逼走...虽然outback的天然景色很美,但就是因为太天然了,许多生活在此的小生物们,也不时测试著我们的胆量...
 
今晚我们要睡在「Sand Hotel」──在营地旁边的一小块沙地上,摆上swag,便是一座舒适的摇篮;天气好的时候,直接睡在满天星斗之下,数著星星入眠,非常浪漫。Swag是源自澳洲行军时扎营的发明,睡袋本身为防水帆布,里面铺著一块床垫,在上面包上床单、再套个睡袋,便可安然入眠。然而睡前竟然又开始下起雨来,我问Lee,swag真的有办法完全防水吗?他说,目前这种小雨防起来还ok,但如果雨再大一点的话,就很难说了...如果我们真的担心的话,可以把swag搬到有遮蔽的厨房去睡。难得有机会可以浪漫地睡在郊外沙地上,我们怎愿意轻易错过呢?因此虽然对于swag的防水能力有些怀疑,但我们仍选择睡在外头。
 
11  
在沙地上自己找一块喜欢的地方,铺上swag,便可睡在满天星空下,右边是我的swag
 
 
因为有床垫的关系,睡在swag里面蛮舒服的,把头上的帆布罩盖下,虽然空气闷了些,倒还真的能够防雨。听著雨滴打在罩上,滴滴答答,好像规律的摇篮曲...然而雨越变越大,声音也越来越大声、越来越频繁,我的swag开始从拉链处微微渗水,床垫开始吸水潮湿...我感受到身边的旅伴一个个移到厨房避雨,但因为懒得爬起来,想说左边渗水、右边渗水,那我待在中间干燥处,将就点睡就好了──直到后来积在帆布上的雨水,趁著翻身时,一口气浇在我的头发上!我只好也跟著躲到厨房内避雨,看到已经有六个人在厨房里面,忙著把潮湿的睡袋、枕头、床垫拿出来晾干。亚洲人体形较小,两位韩国人跟我刚好可以躺在桌子上,加上我有自己带睡袋内套,抛弃潮湿的睡袋,直接套上睡袋内套,听著外头的雷声雨声,躺在厨房的桌子上继续睡。睡前我们开玩笑地说,今晚应该举办比赛,看谁有能耐撑到最后才进来──隔天答案揭晓,法国夫妇获胜!一个晚上能有这么多的内心戏,也算蛮精彩了!
 
不过沙漠终究是干燥气候,无论这个夜晚雨下得多大,外头雷声轰隆隆地响,隔天清晨雨停后,发现昨晚睡的沙地却不再潮湿,前晚的一切,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