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是黃埔一期的學生,其實在黃埔軍校他就已經脫穎而出了,只不過他的脫穎而出是一場看上去十分「美好的誤會」而已。

要說這件事,我們還是從他入黃埔學校開始吧,因為胡宗南的個子不高,連一米六都不到,所以,這種半殘品,黃埔軍校是不收的。

當時黃埔軍校的規定就是一米六以上算是合格。

胡宗南看到人家不收自己,所以,他就不高興了。

於是,他在門口大鬧大吵,說我矮怎麼了,你們的黨代表廖仲愷,不是也不到一米六嗎?

這句話正好被廖仲愷聽到,廖仲愷一聽,這小子有意思,把我也拉近「半殘品」陣營裏來了。

那行吧,讓他進來吧。

就這胡宗南算是進入了黃埔軍校,成了一期的學生。

那麼胡宗南又是如何在黃埔軍校脫穎而出的呢?

因為蔣介石早上巡視校園的時候,發現了胡宗南在操場邊上,拿著一本書在那裡讀呢。

他覺得這個小子比較勤奮,所以,他走向前和胡宗南談了幾句,一談才知道是老鄉。

老鄉好呀,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不行的時候,再開槍。這樣的學生必須重用。

就這樣胡宗南開始發跡了。

其實那一次胡宗南之所以,那麼早在操場看書,是因為他頭一天晚上出去瘋了,回來之後,已經是午夜三點了,他一想若是睡覺,也僅僅只能睡兩個小時,還不如讀書吧。

正好這一幕被蔣介石看到,再加上他是蔣介石的老鄉。就這樣,他就成了蔣介石的心腹。

雖然胡宗南被蔣介石視為「天子第一門生」,但是,縱觀胡總南的戰績,可圈可點的真的不多。

要說胡宗南打的最爺們的一場仗,就是抗日戰爭爆發後,淞滬會戰打響,胡宗南去守羅店。當時他是帶了兩萬人馬上戰場,一直把部隊的人打的只剩下3000多人,也沒有下戰場。後來是蔣介石命令部隊,撤出羅店,他才帶領部下撤退的。

之後的抗日,胡宗南就沒什麼表現了。

南京和武漢保衛戰,雖然他也有去,但是,基本上都不是在前線,也就沒有機會和日軍交手,就撤退了。

抗日戰爭還在進行,胡宗南就奉蔣介石的命令,去西北了。

他去西北主要的目的,當然是防備共產黨了,監視共產黨去了。

抗日戰爭結束後,胡宗南就帶領著20萬大軍,到了延安城。他的意思很明確,就是想把共黨給一窩端了。

可惜,胡宗南不知道的是,他的一舉一動,都被我軍給監視著呢。等他到延安城到時候,我軍早就撤走了。

只剩下一座空城,和冷冷的風留給了胡宗南。

不過,胡宗南的苦日子,正是從攻進延安城開始的。因為彭德懷將軍,正帶著他的三萬人馬,來和胡宗南角逐呢。

儘管胡宗南有20萬大軍,但是,他始終被彭德懷將軍,用蘑菇戰術,在西北黃土高原上遛著走,最終,彭德懷經過青化砭,蟠龍鎮,羊馬河三戰三捷的戰役,然後再來了一場沙家店戰役,徹底擊垮了胡宗南。

就這樣胡宗南的士兵逃的逃,亡的亡,他不得不退出西北地區,離開了他常年駐守的西北之地。這一戰也是他軍旅生涯的最後一戰。

這樣的胡宗南,確實對不起蔣介石給他的「天子第一門生」的名號的。


胡宗南,1896年生於浙江寧波鎮海,中學畢業後在一所小學當教師。其後因為競選校長落敗,憤而離職。去日後的暗殺大王王亞樵辦的湖州團練當縱隊長,並和王亞樵、戴笠結拜為異姓兄弟。1924年到廣州去考黃埔軍校,成績優異,無耐身高不夠1.60米被刷,胡宗南抱著校外的柱子痛哭,恰巧被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看到,廖仲愷問明緣由,讓軍校錄取了胡宗南。其實此前胡宗南到黃埔前在上海也有一次初試,據說初試時也因身高不足被刷。但上海的主考官毛澤東為其開了綠燈,加之內戰時的無做為,這些都成為日後胡宗南被誹謗為共產黨內應的原因之一。

初入黃埔,做為黃埔一期學生隊的胡宗南不顯山露水,與共產黨的蔣先雲、陳賡、許繼慎和國民黨的賀衷寒、桂永清等關係都不錯,周恩來也曾和胡宗南有過密切接觸,但結果卻不知如何,留待國共雙方機要文件的解密吧!

胡宗南在黃埔大放異彩的時候是二次東徵,尤其是第二次東徵中,由黃埔學生組成的校軍被叛軍包圍,時任排長的胡宗南挺身而出,抱著一挺輕機槍拚命地向叛軍掃射,終於擊退了叛軍,這一戰得到時任黃埔校軍第一團團長的何應欽和蔣校長的嘉獎。胡宗南漸入蔣介石的法眼,加之黃埔和寧波老鄉的關係,日後胡宗南在軍中職務開始飛升。在北伐戰爭時,胡宗南已是上校團長,多次被蔣介石召見。胡宗南做了個順水人情,把結義兄弟戴笠介紹給蔣介石,戴笠為胡宗南的飛黃騰達也助力不小。

胡宗南自擁蔣反共清黨後,長達五年的時間沒有參與對共產黨軍隊的國剿。在此期間,胡宗南所部參與新舊軍閥混戰,經歷了二次北伐、蔣桂戰爭、中原大戰。胡宗南為蔣介石掃除政敵,鞏固南京政權賣力。蔣馮閻中原大戰前,胡宗南升任旅長,授少將軍銜,成為黃埔的第一位將軍。1930年3月,胡宗南被委以第一師中將師長。

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名義上是中央政府,實際上卻政令不暢,不能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地方實力派與中央政權明爭暗鬥,各自為政,積習甚深。於是,蔣介石藉口"追剿"紅四方面軍,命令胡宗南乘機進軍西北、向西北滲透。

1933年3月,蔣介石藉口調解楊虎城與甘肅省主席邵力子的矛盾,命令胡宗南率第一師進駐甘肅天水,接防西北軍第十七師駐地。胡宗南率部駐紮天水兩年有餘,雄心勃勃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在天水開辦了"中央軍校西北軍官訓練班",他嚴令所部不許踏入民房,打掃街道,修橋鋪路,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參與民眾防疫治病,倡導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深受蔣介石的讚許。

1936年8月,第一師擴編為第一軍,胡宗南升任中將軍長,攔截三大主力紅軍會師。1937年9月至11月,第一軍參加了淞滬會戰,擴編為第十七軍團,雖然損失慘重但英勇頑強,打出了軍威。1938年5月,帶領所部參加豫東蘭封會戰,戰後回到西北。

1938年8月所部擴編為第三十四集團軍,胡宗南任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職權。蔣介石密授其"東御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蘇俄,內懾回馬"十六字戰略方針。這時的他羽翼漸豐,已向"西北王"邁進。

1944年,豫西抗戰危急關頭,胡宗南率部赴河南抗擊日軍,穩定了戰局。1945年升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後,軍銜為中將加上將銜。

"雙十協定"的簽訂只換來了幾個月的和平,1947年蔣介石由全面進攻轉為對陝北與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胡宗南制訂了攻佔延安的作戰計劃,他的待從副官兼機要祕書中共地下黨員熊向暉看到這份作戰計劃後,通過組織將絕密計劃傳給中共中央。

中共指示解放軍實施有計劃的撤退,1947年3月19日,解放軍主動撤離後,胡宗南佔領了延安。此時的他到達了事業的巔峯,被大張旗鼓地報道後,胡宗南正式升為上將軍銜。此刻的胡宗南才發現他陷入了絕境之中,由於堅壁清野,軍隊給養無法補充,到處遇到遊擊隊和解放軍的襲擊。此後的他一蹶不振,被解放軍一直趕到大西南,1950年4月,愁悵中的胡宗南離開大西南,飛至臺灣。

到達臺灣的胡宗南被蔣介石冷落,最後委任為澎湖列島防衛司令。1962年2月,胡宗南在鬱鬱寡歡中病逝於臺北。縱觀其一生,其受到國共兩方面的影響,忠於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為官清廉,雖參與反共軍事活動,但反共調子並不突出。在知曉熊向暉為中共地下黨後,沒有為難他,並將其送到美國留學,這讓熊向暉一生感激。


蔣介石用人有三大原則:同鄉(浙江人)、黃埔系出身、對自己忠誠。胡宗南在這三方面完美契合,也就造就了他的成功與顯赫。

胡宗南被讚譽為「天子門生第一人」,是有原因的。老蔣的信任、寵愛與器重,加上胡宗南的努力,使得他是黃埔學生中:

第一個晉陞將軍銜、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因此被稱為五個第一。

如此多光芒照在身上,就是不想脫穎而出都難。胡宗南出身貧寒,故而也讓他辦事多了一些謹慎。

1924年結識了王亞樵並結拜,投考黃埔軍校。由於身高太矮,體檢一度被拒絕。後來,黃埔軍校廖仲愷網開一面,故而被錄取。從東徵到北伐,胡宗南都是身先士卒,升遷也一路綠燈。更重要的是,蔣介石看上了他對自己的忠心、聽話和令行禁止,與陳誠堪稱蔣介石左膀右臂。

1927年,眾人反蔣逼迫下野之時,情況很被動,胡宗南獨獨支持蔣校長,甚至在公開場合說出要乾死顧祝同的話。

胡宗南帶出的部隊,被蔣介石定為模範旅。從1931年開始,胡宗南晉陞中將,開始經營自己的少壯派集團。抗戰之前,保定陸軍系處于軍中絕對勢力。1937年之後,黃埔系少壯軍官開始崛起。蔣介石給自己嫡系部隊在下一盤大棋。1939年1月,胡宗南出任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8月4日又任第34集團軍總司令,成為黃埔系學生的第1個集團軍總司令。自1942年之後,屯兵西北,手握幾十萬重兵,號稱「西北王」。

1945年7月31日,胡宗南被軍事委員會正式任命為第1戰區司令長官,成為黃埔系中唯一的戰區司令長官。為了表彰他抗戰的功績,當年10月3日蔣介石又特加胡宗南為陸軍上將。

國民黨敗亡臺灣之後,總得有人承擔責任,監察委員會指責胡宗南用兵不儘力,延誤戰機,把「失去大陸江山」的罪過,推到胡宗南身上,認為他「應負重大之罪責」。

屢次被彈劾後,胡宗南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身體也開始垮了。1962年2月14日,胡宗南突發心臟病去世,蔣介石悲痛不已,親自參加祭奠,評價了他的一生,贈予輓聯「功著旗常」。

可以說,胡宗南乃國民黨中悍將、勇將,能力比他強的有,但受到如此重用的,則不多見。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鑒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


作為「天子門生」的第一號人物,胡宗南被評價為「蔣介石手下最有才幹的指揮官」。胡宗南發跡於黃埔時期,在兩次東徵和北伐期間屢立戰功,由此得到蔣介石讚賞,一路升遷。

在抗戰中,胡宗南屯兵西北,肩負特殊使命,在關中「金屋藏嬌」,養精蓄銳,只參加過不多幾次戰役,且都不是作為主力出戰,但蔣介石還是對他非常寵信,1945年10月3日胡宗南被晉陞上將軍銜,他也是黃埔系中唯一一位也是最早一位在去臺灣前就獲得上將軍銜的將領。

然而到了內戰中,胡宗南蟄伏多時、裝備精良的部隊竟然不堪一擊、一觸即潰,丟失西北,胡宗南也嚇破了膽,獨自棄師而逃。逃臺後,以胡宗南的戰績,臺灣政府當局中的許多人不肯放過胡宗南,認為是胡宗南丟失了西北、又丟失了西南,要求追究胡宗南的責任,懲辦丟失西北、西南的罪魁禍首。胡宗南嚇得不輕,經過一番運作,在其親友故舊的活動下,終以「應免議處」而躲過一難。當然,胡宗南能躲過此劫,主要還是蔣介石念其一貫忠誠,決定放過胡宗南。

之後,胡宗南開始了賦閑在家無所事事的生活。第二年,1951年3月17日,胡宗南突然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要他去浙江省東南沿海中的大陳島地區,整理指揮沿海遊擊部隊,組建「江浙反共救國軍」,並任命他為「救國軍」總指揮。

由於朝鮮戰爭正在進行中,胡宗南指揮的部隊開始對大陸沿海地區發動攻擊時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胡宗南沒能得意多久,隨著朝鮮戰爭的逐步沉寂,沿海島嶼也陸續被奪回,胡宗南的行動以失敗告終。

回到臺北後,胡宗南仍任「總統府」戰略顧問,這當然是個閑職,他於是在臺北家中研究軍政。1955年8月,蔣介石又任命他為澎湖防守司令官,駐守澎湖。1959年10月,胡宗南的「澎湖防守司令官」任期屆滿,奉命調回臺北,仍任「總統府」戰略顧問,不久又奉命進入「國防研究院」任研究員。此後胡宗南再也沒有「為國效命」的機會,每天只是靠看看報紙,寫寫文章來消磨時光。

1961年,胡宗南66歲,開始逐漸感到身體不支,1962年2月7日,是中國農曆正月初三,胡宗南卻住進了臺北石牌「榮民總醫院」,之前丁農醫師剛到寓所為其診治,檢查到其心臟略微有些不正常。13日晚,胡宗南很早就入睡了,由胡宗南過去的部屬袁學善留在病房中看護。

14日凌晨3時許,睡夢中的胡宗南突然發出一聲驚叫,一雙手高高舉起。袁學善呼之不應,按其高高舉起的手臂時,已經硬硬的不能彎曲,他趕忙按鈴召醫生來,可此時胡宗南已進入彌留狀態,終無一言。3時50分,胡宗南死於心臟病,享年66歲。

同年6月9日,胡宗南遺體葬於陽明山上的紗帽山麓,依其生前所願,墓廬依山面海而築,以便他的靈魂能夠望見遙遠的家鄉。


黃埔一期的學生中,胡宗南我們肯定是不陌生的,其實在黃埔軍校的時候,還沒有等到參軍,胡宗南就已經脫穎而出了。

他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最主要的是他佔據了蔣介石用人的最核心的兩個原則。我們都知道蔣介石用人,一個是用黃埔系,也就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學生。另一個就是浙江老鄉派,胡宗南很幸運的是,這兩個條件他都具備。

這就為胡宗南日後的飛黃騰達,埋下了伏筆。那麼,在黃埔軍校裏,胡宗南又是如何被蔣介石發現的呢?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不從頭開始說起了,這裡面還有好幾個搞笑的故事。

胡宗南在去黃埔軍校之前,是當過小學老師的,但是,他又不甘於平凡,索性就開始想到了投軍。

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然後就碾轉來到了廣州。可是,到了黃埔軍校,胡宗南才知道自己並不能被黃埔軍校錄取。

也就是說,他的身高不夠,一米六幾的人,在當時個子算是矮小的了。再加上那時候是黃埔一期,招生是十分嚴格的。

所以,胡宗南就這樣因為個子太矮,被擋在了黃埔軍校大門之外了。

可是,遇到了這一次打擊,胡宗南並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去學校理論。他的辯詞就是我要為國效力,要去當兵打仗,憑什麼因為身高,就不讓我參軍了。

當胡宗南把這一番言語,告訴黃埔軍校的負責人的時候,負責人還是不同意他的請求,一氣之下,胡宗南說到,你們的黨代表廖仲愷,我看身高還沒有我高呢?為什麼他就能進黃埔軍校,還能當領導?

胡宗南說的這句話,正好被廖仲愷給聽到了。

廖仲愷覺得胡宗南這個人,還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就破格的錄取了他。就這樣胡宗南衝破各種艱難險阻,總算是進入到了黃埔軍校。

那麼,面對黃埔軍校如此多的優秀學生,胡宗南是如何脫穎而出被蔣介石發現的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胡宗南有一天夜裡出去玩,沒有按時回來。

到了他回到黃埔軍校的時候,已經是早上四五點鐘了。這時候胡宗南一想,馬上就到了上學的時間了,自己睡覺也睡不了多久。索性,還不如去操場上看一會書呢。

正是因為如此,他撞見了蔣介石。

那時候正趕上蔣介石要為自己陪著人才呢,所以,蔣介石早上起的也是格外的早。恰好這時候,他正好看到埋頭苦讀的胡宗南。

至少當時的蔣介石對於胡宗南的印象就是,這是個好學生,你看這麼早就起來讀書了。

所以,蔣介石就和胡宗南談了幾句話,這一說話,他得知胡宗南竟然是浙江人,這時候蔣介石大喜,他決定開始配置胡宗南了。

沒辦法胡宗南走了狗屎運,符合蔣介石用人的兩大原則,還讓蔣介石誤以為他是一個好學生。

所以,從此蔣介石就為胡宗南的仕途大開綠燈了。

很顯然對於蔣介石來說,胡宗南是他看錯了的一個將領,因為胡宗南並沒有為蔣介石建立過什麼功勛。

反倒是拖了蔣介石的後腿,我們都知道抗日戰爭時期,胡宗南帶領的部隊,駐紮在大西北,根本就沒有參與抗戰的事情。

解放戰爭的時候,他又丟失了西北地區,讓蔣介石對他失望透頂。可以說蔣介石真的是後悔死了,怎麼就用了胡宗南這樣的一個人呢。

到了蔣介石撤退到了臺灣之後,他都沒有說讓胡宗南撤回去,而是讓胡宗南拒守西南地區,很顯然對於蔣介石來說,此刻的胡宗南對於他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了。

後來蔣介石徹底的丟失了大陸,為了念及自己和胡宗南的師生之情,他就讓胡宗南到了臺灣幹了一個閑職,胡宗南就這樣在臺灣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脫穎而出?看到這個題目我馬上想到,在那個年代,傅作義起義投誠了,很多將領都起義投誠於我軍了,數不勝數。胡宗南卻自比文天祥拒我軍勸降,並稱士為知己者死,這個知己,應該是指的是老蔣吧?所以大家可以看出為何他能脫穎而出了?浙江老鄉+忠心耿耿+黃埔一期。想不紅都難,雖然胡宗南打仗能力一般點(那也是相比於杜聿明,宋希濂,陳明仁等),但是對老蔣忠心確實沒得說又討老蔣歡心。

解放戰爭時,黃埔三期的張新曾經來勸降老胡(張在陝西作戰時被一野俘虜了,清澗戰役被俘的旅長張新),但是並沒成功。張新也是浙江人,浦江的,一次在杭州黃埔同學聚會,張新碰到胡老大,胡瞭解張情況後反問張:你是黃埔三期生,為啥貪生怕死,不到前方去?張問前方是何處?胡答過長江到浦口,到第1師第1旅。這樣三期的張新就成了一期老胡的部下。

胡宗南巔峯時可是指揮19個軍,戰區司令,西北王。你們天天叫嚷的張帥哥,張靈甫,以前也是在胡宗南手下,當的是團長。(殺妻後,送去南京坐牢,殺妻坐牢後,改進74,等於是換山頭了)張殺原配妻子,就是在廣元,廣元那會就是胡部駐地;張靈甫要在繼續在胡手下,也能混個師長,軍長乾乾。(張靈甫對蔣也是忠心耿耿)

壽山(胡宗南字壽山)的部下,黃埔一期生,後任臺灣糖業公司經理的李文司令官,不也衷心耿耿麼?!李文是胡集團比較能幹的一位,人品也不錯;華北戰場那會,李文配合孫連仲,傅宜生出力不少;在淞滬和無錫,李文打鬼子也不錯,當然,對日軍的戰績都算胡宗南頭上的,日軍也對胡宗南的第一軍甚為忌憚的!大家胡宗南如此多的「第一」就說明瞭其和老蔣的關係。


胡宗南,被稱為天子門生第一人,深受蔣介石的欣賞和信任,在被譽為「金一期」的黃埔一期畢業生中,胡宗南是升遷最快的。

胡宗南,他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升為軍長的,第一個升為集團軍總司令的,第一個升為戰區司令長官的, 也是第一個被授予將軍軍銜的。

由此可見一斑。

為何蔣介石對胡宗南的如此重用和欣賞呢?

其實很簡單,胡宗南雖然軍事能力不如薛嶽、杜聿明、宋希濂等人,其戰績實在乏善可陳。但是胡宗南也有自己的亮點。

論個人作風,胡宗南不抽煙不喝酒,生活十分嚴謹,無不良嗜好,甚至曾長期堅持不結婚,以「國難當頭,何以為家」婉拒被人的說媒,此事令蔣介石大為欣賞,常被蔣介石引為楷模。

論忠誠,胡宗南對於蔣介石的忠誠,幾乎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從黃埔建軍,到東徵,北伐,內戰,抗日戰爭等戰役,對蔣介石的忠誠,可謂是無人能及。

而且,在國軍中素來看重鄉土情,比如戴笠的軍統中曾大量使用了浙江江山縣的同鄉人,比如毛人鳳,毛萬裏,毛森等人。胡宗南,浙江鎮海人,而蔣介石,浙江奉化人。兩地距離距離很近,佔據了天然的地理優勢。

蔣介石用人,素來有「黃陸浙一」的一個原則。黃埔軍校出身,或者陸大畢業,浙江人,第一軍出身。

這幾點,胡宗南可以說是完全匹配,而且在立場上,胡宗南也是始終如一。

因此,胡宗南雖然軍事能力並不強,但是可以令蔣介石長期看重和欣賞。雖然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失去大陸江山」的罪過被推到胡宗南身上,當了一回背鍋俠。

但是,在1962年胡宗南因心臟病去世後,蔣介石親自祭奠,並贈予輓聯「功著旗常」,更是被追晉為陸軍一級上將」,另頒「旌忠狀」。

生前備受恩寵,死後極盡哀榮。

歡迎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都是腰間盤,為何胡宗南會這麼突出?

相對來說黃埔一期的都挺突出,在軍閥混戰,全民族的抗戰中,受過軍事教育的軍官少之又少,所以,受過黃埔軍校教育的學員對國家來說都是受重視的人才,尤其是黃埔一期的學員,論資排輩在國民黨的軍隊中絕對佔有一席之地。

因此,所有的黃埔一期腰間盤都很突出,但是要說最突出的,還是胡宗南。

胡宗南個子矮小,早先參加黃埔體檢的時候,差點因為這個原因被淘汰,後來黨代表廖仲愷經過才破例允許錄取。

胡宗南家境貧寒,沒有什麼背景,是完完全全的農民出身,但是胡宗南卻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早年在小學擔任教員,深受學生歡迎,卻沒有當上校長,於是報考黃埔,或許這也正是蔣介石看上胡宗南的原因吧!

胡宗南與老蔣都是浙江人,因此,老蔣對胡宗南格外器重,胡宗南對老蔣於是忠心耿耿,想必這正是胡宗南在黃埔一期中能夠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吧!

關於老蔣用人準則,黃浙陸一,就是黃埔軍校、浙江人、最好是黃埔一期,針對這個用人標準,很多人調侃想要在老蔣手下當官,學非黃埔,省非浙江,兩眼汪汪,這幾點,胡宗南都符合,但是真正讓其如此突出,縱橫認為還是有一些其他原因的。

縱橫在黃浙陸一的基礎上,總結出胡宗南受老蔣重用的特點是,作戰勇敢,有統兵之才;政治立場堅定,為人謹慎,對老蔣忠心耿耿!

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深受老蔣喜歡

胡宗南說到底並不是一個政客,而是一個軍人,軍人最終還是要拿戰績說話,沒有戰績,沒有帶兵之能,最後在老蔣那裡根本過不了關。

胡宗南在黃埔時期參加東徵陳炯明的時候就擔任機槍連的排長,棉湖之戰對於胡宗南來說是參加的第一次大規模戰鬥,而對於蔣介石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戰役,老蔣一輩子打過很多仗,但是像棉湖這樣敵眾我寡形勢危機的戰役並不多,在該次戰役中,面對敵軍的瘋狂進攻,身為機槍排的排長,指揮兩挺機關槍頑強將敵軍阻擊在外,老蔣對其印象很好,伺候胡宗南官運亨通,就是升,做火箭一樣的升。

戰後被升任機槍連上尉連長,不久又升任營副,在北伐戰爭中,升任團長,在南昌攻打孫傳芳的過程以一個團的兵力擊敗孫傳芳一個精銳師,北伐魏勝的時候胡宗南升任為師長,後來部隊縮編,胡宗南擔任旅長,在中原大戰後擔任第一師師長。

政治立場堅定,為人謹慎,對老蔣忠心耿耿

很多人認為胡宗南不能打,主要原因是很黃埔一期的杜聿明、陳明仁、宋希濂等相比,而胡宗南的定位不一樣,老蔣對胡宗南的定位是值得信任的嫡系師團,作戰任務也並不是抗日,主要是針對延安。

為什麼老蔣會將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胡宗南?還是因為胡宗南政治立場堅定,為人謹慎,對老蔣一直忠心耿耿。

在老蔣每一次有困難的時候,都始終站在老蔣的一邊,胡宗南早先是何應欽的部下,這也沒能讓胡宗南成為何應欽一派的人物,反而在老蔣的扶持下,形成自己的黃埔少壯派;

在剿共的問題上,胡宗南是一直堅持老蔣的作戰指導,不像一些將領瞻前顧後,有心理負擔;

胡宗南的用人標準幾乎採用了和蔣介石一樣的方式,就是大量啟用黃埔畢業生,在胡宗南的部隊,連排長全是黃埔出身。

要說老蔣身邊的紅人,陳誠絕對是第一位的,一直有小委員的說法,但是當陳誠和胡宗南發生矛盾後,比如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位置的爭奪上,老蔣也只能讓陳誠走人。

綜上,就是胡宗南的腰間盤為何會如此突出的原因!


胡宗南,浙江鎮海人,出生於1896年。他中學畢業後,當了一名教師。因為生活和事業上都不如意,所以離開了家鄉。後來在同學的資助下,來到廣州,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步兵科。這一年,他已經28歲。生活和事業都不如意,主要體現在:他和同事競爭校長的位置,失敗了。家裡催婚,不走,就得和沒有感情基礎的女人結婚。此時的胡宗南,志向遠大,年輕氣盛,一心渴望有一番作為。但是現實很殘酷,都快30歲了,還是碌碌無為。

在校期間,他很活躍,和周恩來的關係也比較好。不過,他在黃埔並不拔尖,名氣遠不如蔣先雲、曾擴情、賀衷寒、陳賡、李之龍等人。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他認識了校長蔣介石。兩人算是老鄉吧,至於現在,浙江鎮海和浙江奉化都是寧波市下邊的區。畢業以後,胡宗南參加了兩次東徵還有北伐戰爭。因為作戰勇敢,頗有戰功,1927年他已經升任第1軍第22師的師長。不過呢,黃埔生中的第一個團長和師長,都另有他人,並不是他。

1927年,蔣介石被新桂系的李宗仁等人和中央系的何應欽等人聯合逼宮,被迫下野。這個時候,在蔣介石的授意下,一羣黃埔生出身的軍官來到上海朱紹良的家裡開會。這次會議的組織者是曾擴情,聯絡員是宋希濂。會議的主題則是:黃埔生聯合起來,反對李宗仁等人把中央軍調往長江以北,讓新桂系的軍隊駐守滬寧杭地區的計劃。在蔣介石等人看來,李宗仁的計劃可謂借刀殺人,借孫傳芳的手,殺蔣介石的嫡系,以擴大新桂系的勢力範圍。

在這次會議上,胡宗南表現最為積極,也最堅決。他堅決挺蔣,反對新桂系和何應欽的計劃。在他的感染下,這羣營團長甚至是副師長級別的軍官,堅決擁護蔣介石。這一事件算是粉碎了李宗仁等人的計劃,也打擊了何應欽的威信和影響,為蔣介石的復出奠定了基礎。蔣介石也因此記住了這些堅決擁護自己的學生,尤其是胡宗南這樣的學生。按照宋希濂的回憶,胡宗南之所以後來能飛黃騰達,在這一會議上的表現是重要原因之一。

1928年,蔣介石校閱軍隊,此時的軍隊已經縮編,胡宗南改任為第1師副師長兼任旅長。他的一個旅,因為訓練成績突出,受到了蔣介石的大力表彰。這個旅被譽為模範旅,有個團的成績則排全軍第一。有能力,又忠誠,又實幹,又是黃埔生,又是浙江人,老蔣對他的印象越來越好,開始重點培養。30年代,胡宗南則率部參加了著名的中原大戰,並且在戰後升任第1師師長。1936年,他又升任為第1軍軍長,是黃埔生中的第一個軍長。

在中原大戰中,胡宗南擔任第1師代理師長,所部是參戰的中央軍中,表現最猛的部隊。至於張治中和陳誠的部隊,則差了許多。打到最後,一些友軍部隊,為了嚇唬敵人,甚至打出第1師的旗號。中原大戰結束後不久,胡宗南又率部來到了鄂豫皖地區圍剿紅軍。胡宗南的第1師和友軍聯合作戰,在湖北的河口附近打敗了紅四方面軍。紅軍的軍級幹部蔡申熙戰死,一個師政委被俘虜開槍殺害,還有一些中高級幹部或死或傷。

紅四方面軍的主力2-3萬人,面臨敵軍的重兵圍剿,被迫跳出大別山區,轉移到了平漢鐵路以西。接著,胡宗南的第1師窮追不捨,一直把紅軍趕進了大巴山區。在徐向前元帥的回憶中,胡宗南的第1師,一直纏住紅軍不放,而且戰鬥力不差。如果不是川軍的阻撓,胡宗南說不定就率部入川,繼續和紅軍廝殺。我也查了相關的一些資料:第1師長途追剿紅軍,損失不小,紅軍也損失不小。胡宗南麾下有多位營團長死傷,紅軍也戰死一位代理師長。

此時的第1師,主要軍官隨便列下名單:胡宗南 李鐵軍 李文 丁德隆 羅列 廖昂 羅歷戎 劉超寰 張鍾麟(張靈甫) 謝義鋒 李龐 陳文杞 陳鞠旅 王應尊 ......進不了四川,第1師在陝西和甘肅交界的地方停了下來,開始不斷擴軍。很快,這個師擴充到四個旅十個團以上,加上直屬部隊,全師不下3萬人。1935年,在川軍的請求下,第1師派出部分官兵來到了四川,協助川軍對紅軍作戰。紅軍也曾經殺入了陝南,但是迅速被第1師擊退。

第1師在西北圍剿紅軍,效果並不好,所部的損失雖然不大,但是經過長途跋涉,官兵極為疲憊,可謂元氣大傷。隨後,這個師開到了甘肅天水修整。1936年3月重新入陝,駐於潼關,既而派遣第1旅入晉配合晉軍堵截紅軍。抗戰爆發前,這個師曾經開往南方,以應對兩廣的地方軍閥,威懾他們。此時的第1師已經擴編為第1軍,由胡宗南擔任軍長。其中的丁德隆師,和東北軍的一個軍聯合圍剿紅軍。由於被人出賣,在山城堡附近損失了兩個團。

西安事變爆發了,胡宗南作為老蔣的嫡系愛將,率部入陝,堅決支持蔣介石。也因此,繼續獲得蔣介石的信任。至於曾擴情、賀衷寒等人,由於立場不堅定,態度曖昧,則逐漸失寵。至於黃埔生中的其他將領,混的好的不過是旅長或者師長。黃埔生中的第一個師長範漢傑,因為曾經在蔣介石下野後,去了非嫡系的部隊,回到中央軍後,不過是胡宗南的副手,擔任第1軍副軍長。可以說,在黃埔生中,胡宗南名列第一梯隊的前幾位。

淞滬會戰爆發後,胡宗南火速率領第1軍的兩個師來到了上海。這兩個師于于楊行、薀藻浜、劉行、新涇等地抗擊日軍,堅持了不下兩個月。前後補充四次,損失萬人以上。隨後,又在蘇南抗擊日軍三晝夜以上。可以說,淞滬會戰中,第1軍的兩個師算是堅持最久,表現最頑強的部隊之一。至於胡宗南,在淞滬會戰中,不叫苦不叫累,始終不向上級要求增派援軍,咬牙堅持到了大撤退。麾下戰死了一堆團長營長連長,還有副旅長楊傑。

南京保衛戰中,胡宗南的部隊未實際參戰,主要是在浦口附近駐防,保障主力部隊的後方,同時掩護主力撤退。不久,胡宗南軍團在豫南參加了武漢會戰。胡宗南軍團在豫南開始打的不錯,殲敵數千人。但是很快,遭到了日軍的重兵圍攻。這個軍團很快傷亡過萬,胡宗南擔心被日軍圍殲,未和李宗仁等人打招呼,就率部撤走。李宗仁命令另外兩個軍來增援,掩護主力撤退,但是未得到回應。也因此,李宗仁恨上了胡宗南。

從豫南撤退到陝西,胡宗南趁機兼併了一些部隊,所部發展為一個集團軍,他很快擔任了集團軍總司令。在此前後升任為集團軍總司令的黃埔生,還有關麟徵。此後,還有李延年 李默庵 李玉堂 王耀武 劉戡 黃傑 宋希濂 範漢傑等人在抗戰結束前,升任為集團軍總司令。不過,速度最高,位置最高的還是胡宗南。抗戰結束前後,他已經升為戰區副司令長官,戰區司令長官。其他人,有李延年 李玉堂 範漢傑等人升任為戰區副司令長官,王耀武升為方面軍司令官。

武漢會戰結束後,蔣介石感於延安方面向四周不斷擴展勢力範圍,急需一位大將去西北防範和制約延安方面的發展和擴充。這個時候,他想到了胡宗南,畢竟是最信任的學生之一。而且胡宗南的表態和戰略目光,令蔣介石非常滿意。就這樣,胡宗南留在了西北地區,主要任務有:1防範和制約延安方面的擴展和滲透;2保衛黃河防線,作為閻錫山第二戰區的第二戰線和後盾;3防範日軍由綏遠和陝北向南發展(延安方面,實際起主要作用);4震懾西北地區的地方軍閥......後來又多了幾個任務:防範日軍由豫西進入陝西和四川;限制和打壓新疆某些勢力的發展和壯大(1野第5軍的前身)……

在西北地區,胡宗南的部隊很快由幾萬人發展到幾十萬人。一方面不斷擴大第1師系統的部隊,一方面不斷吞併別人的部隊,例如陶峙嶽部、宋希濂部、鍾松部、黃傑部、吉章簡部……另一方面,大力拉攏陝北的鄧寶珊、內蒙的雲王……就這樣,胡宗南逐漸走向了人生巔峯。然而,主力部隊長期脫離一線戰場,戰鬥力也在逐漸降低。李正先不僅逃避這個問題,而且弄虛作假,應付胡宗南的檢查,也因此失寵,離開了第1軍—第1師這個核心。其實,來到東北的八路軍第359旅,也有類似之處。

補充下,日軍曾經集結重兵,進入豫西山區,企圖攻入陝西。胡宗南派出李延年將軍,率部頑強抵抗,終於擊退了日軍。其中,陳鞠旅的預備第8師因為表現突出,獲得了最高團隊榮譽獎—武功狀。


胡宗南能力確實一般,但這是相對的,在黃埔一期生中單論軍事能力的話比胡宗南優秀的確實不少,比如杜聿明、宋希濂、關麟徵等等,他們幾乎都有過不菲的戰績,也都是老蔣的黃埔心腹愛將,論能力勝於胡宗南,但是在軍事地位上和胡宗南相比,他們確實差了太遠,而胡宗南能在眾多黃埔一期生中脫穎而出也並非沒有原因。

老蔣的一生最為崇拜的便是曾國藩,而他的用人之道也頗具曾國藩的精髓,而且他很是相信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所以在用人的時候經常通過小事情或者細節來觀察一個人,之後才決定這個人到底該用還是不該用。所以被他相中的人物幾乎一定會能到重用,反之,如果老蔣不認可你這個人,縱然你有超世之才他也不會重用,比如薛嶽、白崇禧等人,對這批人老蔣採取的就是利用而不是重用。

胡宗南就不一樣了,儘管黃埔生中他不是最優秀的,但他卻給老蔣在黃埔軍校時期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蔣有著極其恪守的軍人作風,他不抽煙、不喝酒,而且起的早,而胡宗南在黃埔軍校時偶然發現了老蔣每天都早起鍛煉的這個習慣,所以他決定比老蔣起的更早。就這樣,這位小個子的浙江人進入了老蔣的視線,因為他的勤奮而開始得到了老蔣的賞識,當然了,這只是一方面的因素。

老蔣有個習慣,就是愛罵人,沒錯,尤其他的黃埔生犯錯誤了他便罵的更厲害,而很多人都受不了這一點,對老蔣的意志上多有忤逆,但胡宗南不一樣。胡宗南是黃埔生中陞官最快的,從老蔣的發家部隊第一軍到掌握西北軍政的大佬,他僅僅用了二十年的時間。而他從一個手下幾萬人的軍長到西北掌握幾十萬人馬的統帥,這中間他從來對老蔣是言聽計從的,老蔣罵他也不反駁,無論何時對老蔣總是充滿尊敬和崇拜之情,用老蔣的話說:「壽山辦事我放心」。答案顯而易見了,胡宗南雖然不是多麼厲害的軍事家,但卻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軍人,在抗戰時期老蔣幾十萬嫡系部隊盤踞西北,始終沒有派上戰場,而目的之一便是監視八路軍和西北各路軍閥,而封疆大吏的角色胡宗南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對老蔣來說,評價一個軍人的因素便是忠心,他用人忠心是高於能力的,所以胡宗南便脫穎而出了。胡宗南的一生也都追隨了老蔣,而他在軍事上的能力儘管飽受爭議,而且後來還受到了彈劾,但他似乎繼續著他的信念,直至死亡。您的點贊,我的動力;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