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一個可敬可愛又可悲可嘆的失敗的悲劇英雄:他“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他不肯學書,認爲書足以記姓名而已,也不肯學劍,劍一人敵,要學就學萬人敵。他不管什麼兵法戰策,只要一打仗就身先士卒,披甲持戟迎敵。他驍勇善戰,戰場上對敵,只要一瞋目叱之,敵人就“目不敢視,手不敢發”,他怒喝一聲,敵人就“人馬俱驚,辟易數裏”;

  項羽以暴風驟雨的聲勢摧毀了強大的秦帝國。當時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軍已經覆滅,楚軍的主力已被擊破,主將項梁戰死,趙國被圍困,即將滅亡,義軍的形勢在逆轉直下,鎮壓義軍的秦國統治者聲勢復振,雙方的鬥爭正處於生死存亡關頭。項羽在這時候,完成了陳勝、吳廣未能完成的事業,以他過人的才氣和膽略,激勵士卒,“破釜沉舟”,擊潰了秦軍主力,推翻了秦帝國。

  項羽此前歷經七十多戰,未嘗敗北,常以少勝多,曾以3萬精兵大敗劉邦漢軍56萬之衆,但垓下之戰遭受重創,十萬兵馬損失數萬。在缺衣少食、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帳外楚歌四起,楚軍將士以爲漢軍已盡得楚地,軍心渙散,分崩離析,不攻自垮,許多跟隨項羽征戰多年的軍官不辭而別。項羽窮途末路,英雄氣短,在絕望之中不得不拋棄數萬將士,只帶800騎兵突圍逃亡。

  然而,項羽不過烏江,卻選擇刎頸而死,裏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垓下之圍,項羽雖然已意識到,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但對生的渴求,激勵着項羽衝出重圍,準備渡過烏江,是在看到了“烏江亭長艤,船待”,聽亭長說了:“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後,項羽才改變主意,放棄過江,刎頸而死的。爲什麼有了渡過烏江的機會,聽了亭長的一席話卻突然地改變了主意呢?原因是項羽被烏江亭長的語言行動感動,激起了強烈的羞恥心和自尊心。項羽不過江東而自刎是在向世人證明:和劉邦相比,在軍事上我是一個失敗者(弱者),但在道義上我卻是一個勝利者(強者),尼采的名言“道德是弱者的護身符”用在當時的項羽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