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焦虑”催生的百亿市场——解读陪伴经济 科技 第1张

铅笔道签约作者丨Klaus

近几年,互联网的盛行让信息不再有差异化,每一个连接的人员都遨游在这片深海中,靠着碎片化的语言寻求共鸣、彼此互相安慰;因为有了需求,才有了被需求,陪伴的道理就是如此。而陪伴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特别大,这也让许多的创业者开始盯上这一块蛋糕....

孤独和焦虑催生新一代消费模式

时间的轮盘飞速旋转,越来越多的新生代青年开始逐步步入社会。以95后和00后为先锋,他们狂涌入这个市场,给各行业带来全新的消费业态;而“陪伴经济”也随同着这一趋势悄然深根发芽。

怎么来解释陪伴经济呢?之前看到一句特别不错的解释:

共享经济出售的其实是物的单位时间的使用权,提供的是富裕空闲的产品。而陪伴经济出售的则是人的单位时间的使用权,提供的是富裕空闲的时间和知识。

说白了,这就是个时间交易市场的概念。有人有闲暇的时间,可以过来存储,等待匹配;有人需要别人的时间,便可以来购买。

共享经济交易的是物权,满足的是资源、物质的欲求;

而陪伴经济交易的是时间,满足的是精神、情感的欲求。

而导致95后和00后成为陪伴经济的主流群体,正是由“同龄亲属陪伴关系缺失”造成。“陪伴”是95后在互联网上最重要的社交需求。根据对95后群体的问卷调查,被访者中有87%的人认为网上交友最重要的是陪伴;只有41%的人认为网上交友最重要的是兴趣。

严格的说,“同龄亲属陪伴关系缺失”现象早在80-90后群体中就存在了,但是当时计划生育执行尚不严格,社区邻里关系远比今天紧密,从而带来了一些替代性的陪伴关系。所以,95-05后成长中的孤独感,远比80-90后更加深刻。

目前,根据产经网统计;全国95后-05后群体共有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9%。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强迫自己适应成年人的游戏法则,独自为未来打拚;有的深陷题海,忙于应对各种考试;有的在工厂流水线或工地上寻找生计……中年人很难理解这一代年轻人的孤独、焦虑。

想要解决这种孤独和焦虑感,娱乐和社交当然是最好的方法。

可问题在于,该如何娱乐,又如何社交?

当时间可以用来出售·哪些产品孕育而出

认识一位写书的朋友,他在各种声音平台APP都有自己的频道,而他分享的内容都是关于人性认知的话题;他每天都会收到各种粉丝给他的私信,除了表达爱慕和敬佩的内容,还有更多找不到生命方向的人发来的信息;用他的话来说,这群人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慌,他们急需要可以宣泄这种孤独和焦虑,无论是人或事。

互联网实时性强,时效快,互动性强,资讯覆盖面广,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生长的95-05后,他们的生活中可以知道的事情很多,但是能够得到的东西相比起来很少。

与此同时,当互联网社交与娱乐迈入Web 3.0阶段,虚拟生活渐渐成为娱乐的主体,缺乏同龄人的陪伴、孤独感强的95后-05后也则是在Web 3.0时代迅速成长起来,互联网上的虚拟生活便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娱乐的主体,陪伴经济也应运而生。

在目前最能体现陪伴经济的就是各种各类的陪伴、社交类APP。这类APP涉及领域包括动漫、视频、直播、阅读、音频等,譬如论坛、博客、微信、QQ等。并且,大多表现形式都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孤独的95-05后的精神需求;而95后-05后,目前大多处于小学高年级、中学、大学及初涉职场的阶段,是属于泛娱乐内容消费活跃度极高的用户。从DAU(日活跃用户使用时长和使用次数)来看,这类群体在泛娱乐内容消费最高平均使用时长为42.83分钟。

虽然95后--05后普遍没有自主收入、消费能力有限,但是他们愿意在泛娱乐内容上投入了这么多时间,这也从侧面说明他们具备很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

同时,各种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互联网上的虚拟社交活动俨然成为了95后和00后群体不可或缺的“减压阀”。尤其是基于兴趣的垂直社交、陌生人社交,不会掺杂现实利益,成为了让这类群体顾虑较少的社交形式。

既然有虚拟陪伴需求,当然就会有寻利者去满足这个需求。而站在整个市场上的高点来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陌生人社交软件都想去瓜分这块蛋糕。

陌陌、KK觅友、比邻、探探、派派、pp语音、最右APP、soul、积木等等。一系列的APP如雨后春笋一般疯狂破土生长,并且都深受年轻人的追捧,每家都是给自己贴上各种不一样的标签,但最终核心的本质还是离不开陌生社交的基础,只要再宣传文案稍微隐晦一点点便会吸引大量用户疯狂涌入,并且通过官方植入的虚假账号,假装用户很多的样子,便可以营造出很活跃的气氛。对于互联网社交创业者来说这样的流量驱使让他们纷纷尝到了里面蛋糕的甜味。

就连某宝上面的一些商铺都增开了陪伴类型的产品服务;给人道早安、给人说晚安、代骂人,甚至是情侣或朋友闹别扭委托道歉……应有尽有。

除此之外,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还有大量的有偿陪伴App出现,大多数出现都是在自发的社群内,例如:语玩,以陌生语音交友的聊天室为卖点;比心,是“社交约玩”与“技能分享”相结合的游戏陪练App。但此类App并没有形成头部规模,估计总收入也不太高,所以,它们被主流媒体忽略。

根据单身经济系列报告之二对移动APP监测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陪伴类App的MAU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付费类的MAU占比一直在显著上升。2018年12月,陪伴类App的MAU总数达4213万,其中免费类的MAU为1667万,付费类的MAU为2546万。

其实,有偿陪伴的市场空间并未完全释放,在未来也可以参考其他领域发展的趋势。

作为互联网和娱乐内容公司,只需要去了解、评判、满足全新消费者的需求;而投资者的任务,则是寻找能够完成以上任务的公司。

相信随着95后-05后的不断成长,他们将逐步会成为互联网娱乐消费的中坚力量,而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所需的人群将会不断扩大,并且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会日益增长,“非主流”成为“主流”只是时间问题。估计这一领域的上限可能会远超人们预期。

延伸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直播、陪玩等等都是陪伴经济行业的先锋军,这一系列的行业现象横向拓宽了这个行业的市场,不仅仅是线上,连线下都有人从事相同属性的职业。

某些城市的商场开始流行“职业陪购师”,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陪客户选择合适的商品;比如买衣服,他们会根据客户身高、性别、发型、肤色等外形条件来选择提升他们个人形象的衣饰。当然,基于这个职业的专业性,所从事者也得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一来二回,当陪购师同客户之间产生一些简单的情谊,而这种情谊就会诞生出最基本的信任,这种关系就产生出两者之间纽带。

除了“职业陪购师”,认识的人当中还有一位亲戚从事业余乒乓球教练。他白天有自 己的正职工作,晚上回到球馆给许多家长送来小朋友给他们做基础教学培训;同时,凭借丰富的基础技术经验,给别人做陪练。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他开始办起了乒乓球陪练中心,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是他接收的对象。对于赚钱来说这是后者,更多的是他愿意去用这种时间去陪伴他服务的对象。

市场的瞬息万变,让我们明白任何行业都不会以顶端的形式长久存在,唯有顺应趋势的人才能把握住顺势而上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