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原始森林深處。這一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一支緬甸軍隊,為了躲雨,急忙就近闖進了一個藤蔓掩蔽的山洞裡…

這一進去,他們驚呆了:裡面全是累累的白骨,白骨旁,是生鏽的機槍、破碎的衣料,還有散落一地的徽章…

有人推測:應該是吸了山洞裡的瘴氣,集體昏迷死亡…

根據軍徽,他們發現,這支隊伍,歸屬於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國遠征軍。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

遠征軍是誰?

他們是中國近代史上絕無僅有的,在境外抗日的一支軍隊。

20世紀40年代,日本入侵緬甸,試圖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滇緬公路。

如果滇緬公路被佔領,將直接威脅我國西南大後方。

滇緬公路,它是抗戰時期運輸軍事物資的大動脈,從修築到守衛,許多雲南軍民及愛國華僑在此付出了熱血與生命。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1939年,中國軍民將從美國租借來的軍用吉普車拆散,沿著滇緬公路搬運至中國境內再進行組裝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中國政府兩次組建遠征軍,揮戈入緬抗日。

在緬甸戰場上,遠征軍將士們殲滅了4.9萬餘日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約6.7萬人。

時值清明,那些滿腔熱血的青年壯士,那些掩埋在歲月長河的,有血有淚的動人故事,不該被遺忘…

1943年6月22日,滇西戰場對日大反攻中,身披偽裝的中國士兵們向敵方陣地發起衝鋒

壹丨戴安瀾的遺書

1942年3月29日,中緬邊陲,同古城。

空氣悶熱,炮聲不斷。

在矮小的軍營里,200師師長戴安瀾面色凝重,背著手在屋子裡來回走動,焦躁不安…

同古城,是守國的最後一道門檻,決定了日本人是否會攻佔下滇緬公路。

毒氣彈、燃燒彈、肉搏戰…斷糧斷水…

每一天,都有軍人,拉響手榴彈,與鬼子同歸於盡。

他們已經死守了近10天…

突然,戴安瀾停了下來,回頭和身邊的文書說:通知下去,如果我死了,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

然後他頓了頓,說:讓所有將士,都寫好遺書。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

夜色將臨,戴安瀾俯身在桌前,借著夕暉,奮筆疾書。

第一封遺書,寫給了髮妻王荷馨。

他決絕的寫道: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

想了想,又補充道: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他心裡清楚,自己已返鄉無望。

戴安瀾將軍

一想到妻子在家翹首以盼,卻只會等來喪夫的噩耗,戴安瀾的筆尖就禁不住顫抖…

他只能忍痛勸道:愛護諸兒,侍奉老母…望勿以我為念。

戴安瀾胸腔欲裂,他雖然是個軍人,可也是個普通的父親、丈夫…

他已無路可退,唯一能做的,是把遺書小心翼翼地疊進隨身皮包里…

戴安瀾將軍與妻子和兒女們的合影

貳丨杜聿明的野人山

在緬北,有一塊方圓數百里的無人區。

當地人叫它:胡康河谷,意思為:魔鬼居住的地方。

山巒重重,林海如莽,瘴氣橫生…據說還有野人出沒,所以又稱:野人山。

此地境內有四條大河和無數溪流縱橫交錯,森林遮天蔽日,地面泥濘濕熱,瘴氣瀰漫,毒蟲孳生,人煙稀少。

1942年5月,遠征軍副司令杜聿明率軍撤退,迫於日軍圍追堵截,進了野人山。

這一去,4萬青年官兵,死傷一半,慘痛至極…

據倖存者說:山裡面,人吃的東西沒多少,吃人的東西就多了…那個地方,連螞蟻都能殺人!

螞蟥會鑽到你的心肝腎臟里,吸干你的血…你停下來休息,它們就會一擁而上…你要是昏迷了,就會有螞蟻爬上來啃肉吃,瞬間就變成白骨…

據說,杜聿明的副官生病了,在地上睡了一夜,第二天就咬剩下一把骨頭…

在近6個月時間裡,10萬遠征軍精銳,傷亡總數達6萬餘人,其中近5萬人在從野人山撤退途中死亡或失蹤。

野人山裡,還有各式各樣聞之色變的疾病:打擺子、登革熱、猩紅熱、腹瀉、回歸熱、破傷風…

往往一個人身上,就同時有好幾種病。

20多歲的小夥子,死了一路,大家都是踩著白骨走出的野人山…

光收集回來的軍徽,就一摞一摞的…

杜聿明在日記中如此寫道:死亡壘壘,前後相繼,屍骨遍野,慘絕人寰…

傷員太多了,擔架又根本沒法上山,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對著受傷的戰友,扣下扳機…

蔣介石與杜聿明

叄丨少女老五的花轎

1944年,怒江東岸。

閉塞的五里凹,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

中國精銳部隊身披偽裝正涉過小溪,前往怒江前線

隨著反攻戰的部署,這裡一下子擠進來無數英武的年輕軍人。

常常有年輕美麗的姑娘,有意無意地從軍營前經過…

也有軍人,趁著夜色,偷偷溜出去…

戰爭開始的前一天,87師260團2營6連的楊連長,悄悄叫走了副連長。

他面色莊重:兄弟,跟你說個事,哥談戀愛了。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照

原來,楊連長和村子裡,一個叫老五的15歲少女,看對眼了…

他眼睛閃著光:我從來沒有談過戀愛,也沒接觸過任何女人,可我就知道是她了…昨天晚上我們對天發過誓,等仗打完,我就回來娶她。

然後,他又囑託道:這事我只告訴你一人,如果我有不測,請你照顧老五…

遠征軍隊伍中的女兵

後來,楊連長犧牲了。

據目擊戰友說:他一直站在最顯眼的地方,死命抵抗著日本鬼子…後來,沒躲開…

只有副連長知道:他那麼拼,為的不止國家,還因為背後的小山村,有他的愛人…

我軍士兵向崑崙關進攻

他怯懦了,不敢回五里凹,不敢把這個噩耗帶給老五,只希望時間會讓少女慢慢忘掉情人…

時間轉眼過了50年,年近古稀的副連長,終於提起勇氣,向山村寫了信。

不久後,老五的回信到了,讓副連長五內俱慟…

老五說:我一直在五里凹等他來娶我。

她以為,楊連長受傷了,缺胳膊少腿了…心裡早就做好了照顧他一輩子的準備…

副連長名叫姚拓,1957年移居馬來西亞,日後成為當地著名的華人作家,此故事由他記錄

有人和她說,楊連長已經死了。可她總不肯信…

她不識字,也說不出啥道理來,但是她明白,楊連長不要命地打,是因為他愛著她。那她就還是要等…

老五足足等了大半輩子,等到仗都打完了,等到父母雙亡、只剩她一人…還是永遠等不來她的花轎…

《客途秋恨》劇照

肆丨李光鈿的回鄉路

上世紀90年代,雲南鄉下。

一個渾身塵土的老頭,踉踉蹌蹌走在山路上。小路的盡頭,是一座青草萋萋的小墳。

老頭名叫李光鈿,昔日遠征軍71軍部隊成員。

當年,17歲的李光鈿,響應號召,加入了遠征軍。

1944年,慘烈的松山之戰爆發,上了前線的李光鈿,身負重傷…

因為養傷和其他一些特殊原因,這個年輕的遠征軍,滯留在了緬甸一帶…

國軍士兵於松山畔作戰 松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稚氣未脫的遠征軍戰士

沒想到,這一留,便是半個世紀。

在緬甸的幾十年,是朝不保夕、辛苦至極的幾十年。

地方政局動蕩,一家人只能顛沛流離…

當地人排外,「外國人」必須繳納高額居住稅…

另一方面,由於國內環境變化,李光鈿一直拿不到相關戶籍文件,無法回國。

但是,他卻始終不肯加入緬甸籍。

李光鈿一直不願意加入緬甸籍,始終拿的是外僑證

李光鈿總說:我們是客人,是在緬甸作客,我只想死在中國。

他總想著,可以回家。

只要遇上從中國過來的人,李光鈿總會湊上去,打聽家鄉的事,不斷問著什麼時候,他這樣的身份,可以回國…

日軍防禦工事前100米的機關槍陣地

1990年,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終於有機會回國。

可老家早已面目全非,思念已久的至親,早就成了一抔黃土…

他只能跪在墳前,淚流滿面,咚咚磕著頭,不斷說著:媽,兒子不孝,終於來看你了…

離家越來越近老人激動的用紙巾擦拭眼睛

老人帶著自己在緬甸的家人在母親墳前跪拜

以上故事,出自鳳凰衛視紀錄片:《中國遠征軍》(2005年播出,豆瓣評分9.5),以及章東磐所著口述史著作:《父親的戰場》(2009年出版,豆瓣評分8.9)

這兩部作品最珍貴的部分,正是橫跨中緬兩地,走訪了許多戰爭遺址,採訪到不少親歷者。

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多數當事人已經不在人世,活著的人當中,最小的也年逾八旬。

在紀錄片里,你可以看到當年意氣風發的年輕將士,如今已是白髮蒼蒼、形容枯槁…

但是說起當年國難之際,吹角連營的場景,他們的眼裡依然閃爍著光芒…

有人說:我膽子小,但死也要衝了。

有人說:我做軍人,為了中國,問心無愧。

有人說:我只想讓下一代知道,父母這一輩,是愛祖國的。

還有人說:我就一個想法,國家給我一個獎狀,留個紀念…

有網友評論道:看到飆淚!所有華人都應該知道的歷史,在他們身上,你能看見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最堅硬的脊樑!

中國遠征軍的戰士們正在等待衝鋒

當時的遠征軍,哪有什麼像樣的軍備:武器比不上日軍的精良,甚至許多士兵沒有頭盔、沒有藥物、沒有作戰地圖、沒有雨衣…

他們穿著玉米葉打出來的破草鞋,裹著單薄的軍衣,冒著大雨與炮火,一路廝殺…

凍死餓死的,就不計其數…

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左側為全副美式裝備的中國駐印軍,右側為仍然草鞋單衣、裝備簡陋的滇西遠征軍

沿途山路極為險惡,遇到雨季時候,更是泥濘打滑…

光是第一個月,就有260多匹馱運彈藥的騾馬墜谷死亡。體力不支、不慎滑倒的士兵數不勝數…

最可怕的,還是熱帶的毒蟲。

但是親歷者卻說:能讓蟲子咬,是個幸福的事。證明你還活著…

日軍在要道上,用竹尖樁設置障礙。因很多遠征軍士兵穿的是草鞋,衝鋒時無法避開日軍密集的竹尖樁,造成慘重傷亡

因為當時入緬作戰,極為慘烈。

每一個戰場,都是絞肉機、修羅場,死亡永不停休…

火海、毒氣戰、槍戰、大炮、白刃戰…喋血拚刺、短兵相接…半步之差,便血肉飛濺,到處都掛著斷肢殘骸…

戰爭期間,曾出現過這樣悲壯的一幕:約1500名重傷員,為給部隊爭取撤退時間,自願在日軍逼近時,用汽油自焚殉國…

等待衝鋒的遠征軍戰士

松山日軍守備隊最後全部被殲滅

甚至,因為兵力不足,雲南當地還出現了平均年齡不過10歲的娃娃兵…

他們用自己幼嫩的雙肩,扛起比了自己還高的槍…

密支那攻堅戰中的少年兵,僅有12歲,叫李雷兵,雲南人,屬14師42團

當地人說:本來北坡沒有蛆蟲,沒有螞蟥…是因為當時死的人太多,這些東西全過來了。

親歷者說:屍體里爬出的蛆,會排得像一條條白色的河流,緩緩蠕動…

據說,松山一地,只要是炮坑,裡面就能滾出骷髏頭…

當年的鮮血,已經滲透了山石…雨季的時候,都是流不盡的暗紅色雨水…晚上都是綠瑩瑩的鬼火…

救援中的傷兵

這是一段泣血的歷史。

當扒開每一個軍人背後的故事,你會發現,他們是如此血肉豐滿…

他們身上的喜怒哀樂,與常人無異,更因為那段烽火歲月,顯得卓越不凡…

比如,戴安瀾被流彈擊中,無醫無葯,傷口發炎潰爛…

只剩一口氣之際,堅持著讓衛士扶他起來,望向東北處幾十里外的祖國,與世長辭…

比如,當時的怒江太過險惡,連日本人都無法順利渡江。

可當反攻戰開始,為了爭取時機,連長張兆楷立下生死狀,背著電話線,連夜強渡天險…

他說:生死關頭,我只能跳進去報效國家,我完成不了,再來下一個。

佔領怒江西岸灘頭後,牽引木筏立即運送部隊

比如,遠征軍里,不乏當時無需服役的大學生。

投筆從戎的青年學子,有棉紗大王張松樵的兒子,有清華校長梅貽琦的兒子…

至今西南聯大的遺址里,還樹著一個紀念碑,寫著當年中斷學業,飛赴印度參軍的800學子姓名…

遺憾的是,這支可歌可泣的軍隊,曾一度流落在我們認知之外…其中親歷者,一度失聲,故事更是鮮為人知。

2005年,鳳凰衛視曾上街隨機採訪,幾乎所有人都顯得疑惑、迷茫…

直到近些年,才有人試著去挖掘他們的故事。

中國軍隊新22師的一隊步兵跟隨坦克群衝鋒

更讓人痛心的,是他們的身後事。

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曾對遠征軍在緬甸的墓地做過調查:幾乎全被破壞了,只剩一座紀念碑,絕大部分遺骸都「丟」了。

那些入伍時候還有名有姓的青年人,卻在異國他鄉,成了孤魂野鬼…

2015年,民間組織挖出347具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還在等待著把他們送回家…

現場發掘出的帽徽

湖南老兵之家志願者在祭奠中國遠征軍遺骸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在騰衝為他們留了一座靜謐的墓園…

騰衝國殤墓園

當我們重新撥開歷史的迷霧,重新凝望這支驚天地、泣鬼神的年輕軍隊,我們會讀懂什麼叫:血氣。

一群熱血沸騰的青年,走向異域的戰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殘酷戰爭。

因為有他們,才最終守住了滇緬公路,半壁淪陷的貧弱之國,才得以保留住了薪火。

在日寇肆虐之際,他們前仆後繼,氣吞萬里,以鮮血和身軀,試圖挽狂瀾於既倒…

爆發出的堅韌、兇狠、頑強…讓侵略者也為之心顫…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這些英魂,讓我們明白:中華兒女是什麼樣的人。一個人在民族大義面前,在生死關頭,可以做出什麼選擇。

遠征軍第5軍官兵在崑崙關作戰中繳獲的日軍旗幟

評價我們中國的軍人,離不開「忠義」二字。

忠誠,是刻在骨子裡的血性,是「為民族戰死沙場,男兒之分也」的頑強忠勇。

仁義,源自幾千年民族道德的最高標準: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是「我生國死,我死國生」的悲壯激越…

遠征軍戰士攀越炸塌的城牆

騰衝巷戰

70年過去了,他們的故事雖已遠去,他們的精神卻愈發滌盪人心。滇西的山脈間,迴響著關於他們的輓歌,縹緲凄涼,卻蕩氣迴腸…

最近,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時分。

在這個懷念先人的日子裡,但願你我都能牢記這段泣血的歷史,告慰英雄的亡靈。

國軍第二十集團軍在騰衝抗日陣亡將士名單(部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