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用冲的也要冲回台北、赶在下档前欣赏这部影片。

Exit Marrakech 流浪摩洛哥

不知不觉又看了一部德语片了  不过法语是片中重要的沟通语言,一来显露殖民历史的遗痕,二来显示欧洲文化的强盛与压境,三来则进一步反映出当地居民对于欧洲文化的无奈与臣服。不晓得是阿拉伯语还是柏柏尔语在影片中也略有出现,呈现出摩洛哥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即便以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主要官方宗教及官方语言,却只要一窥百姓的日常生活便能发现各方绮丽的文化内涵。

影片由简单的元素凑合而成:亲情、一见钟情、文化刺激与调适、时代隔阂、想像与现实、体谅与放下,然而拍摄地选得好;喧腾的马拉喀什对比朴实的乡村,从环境上的差异拉近到主角与第一女配角的观念差异、父与子长期累积下的冲突,效果真好。即便后半部父子对话的场景相较于前半部分显得较为单一,却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节奏让人忽视掉可能萌发的沉闷之感。

Samuel Schneider

年纪长了真的很能够体会长幼双方的感觉;生命自在而无拘无束、热情而浪漫、操纵于我、尽情地体验人生,又或者是逼迫向现实低头,不得不用连续的谎言与想像的留白来逃离现实世界的残酷。但不管如何,想法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谋求自身的解脱;为了避免造成对方的担心,为了避免事情愈演愈烈...... 这种冲突感,在【流浪摩洛哥】里头,形塑地相当成功,而这正是这部影片让甫深感著迷之处。

父与子的对话,不时出现试图让方理解,却又功亏一篑之景。想来好笑,父职角色在孩子生命中本为重要的依附对象,却有相当多数的孩子却缺乏此一依附对象,反倒是被迫从远端累积著对父亲一角的憧憬与执著,或者面对父亲出现于面前时展露出的畏惧与胆怯。在这世界上,把拔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并不乏例证。或许也藉著这部影片,凸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吧。毕竟像孩子的烟瘾也是其来有自(虽然环境与同侪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Ulrich Tukur 
主角最后救了他的父亲,除了让他打从心底地意识到孩子的成熟,也意会到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缺席的残酷;最后上演的拥抱,虽然是很男生的那种拥抱,且果不其然是由儿子主动的,但还是颇为感动 :)

最后请容甫道上一句:Samuel Schneider真是帅翻了,虽然烟抽之凶,凶到连在萤幕前就觉得肺已经塞满焦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