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视财务问题随著时间过去不断恶化,接下来要如何妥善处理是个大难题,图为华视新任总经理庄丰嘉。(摄影/黄威彬)

半个月前,公广集团旗下华视企业工会及部分员工抗议华视裁减人力案,可惜这起新闻事件并未引起各界更多重视与讨论。关于这起华视裁员事件,经营阶层与员工各有难处,也各有说法,但无从回避的问题是华视长期未解的经营困境。

裁员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华视的财源问题,而华视财源又只是华视诸多问题当中的一个。

简单的说,除了钱的问题之外,华视至少还有核心竞争力和公广集团里架构定位问题。在这篇短文里,我先来谈钱的问题。

首先,华视自2006年并入公广集团后,因为必须承担部分公共服务,受到儿童节目时段不得插播广告等限制,而且不像其他商业新闻台那样可以明里暗里从事新闻置入性行销,导致华视财务状况逐年恶化。

最近五年来,华视总计亏损达15.23亿元:2013年亏损2.35亿元,2014年亏损2.16亿元,2015年度亏损2.79亿元,2016年亏损3.45亿元,2017年亏损缩小,但仍达1.67亿元。换言之,平均每年亏损超过3亿元。

试问,哪一个电视台可已经得起这样的连年亏损?

不精简人力,行吗?

按目前已公开的华视人力裁减规划,近期将优退优离80人,占现有人力580人的12.5%,对于经费节流不无助益,但光是节流恐怕还是难以挽救华视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话说回来,华视精简人力势在必行;毕竟,近几年因为传统电视收视率与广告收入下滑,三立、八大、中天、中视等电视台均曾传出规模不等的裁员消息,而人事费占比更高、财务体质也更糟的华视,又怎么可能例外?

因此,华视新任总经理庄丰嘉愿意直面华视困境,推动不讨好的人力精简方案,其勇于任事的态度,应该予以肯定。

上任半年、未来任期只剩一年多的庄丰嘉本可任满拍拍屁股走人,大可不必背负裁员的骂名。然而,正如庄丰嘉受访时指出:「精简并非为了省人事费用,最主要的目地是想让华视组织再造,汰弱留强,去面对未来新媒体的挑战,华视现在的问题,是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纷纷离职,资深的都留著不走,遇上新媒体时代跟不上,能怎办?」

华视财务,还有自救可能吗?

华视财务问题并非始于今日,但却随著时间流逝而不断恶化。公广集团历届董事会曾有心力挽狂澜,也几乎都曾考量将华视资产活化的方案,及至邵玉铭董事长任内更曾成立「华视园区资产活化小组」,董事会更一度通过当时多位董事如姚仁禄、施振荣和童子贤等人支持的「华视园区资产活化案」,可惜后来因故胎死腹中,未有机会实现。至此,华视靠自身资产活化补补亏损与自救的可能性,几乎已经完全落空。

截至去(2017)年底为止,华视多年积累下来的负债已超过48亿元,约当华视股本的三倍(华视股本为16.9亿元)。如果困境得不到改善,华视资不抵债,华视恐怕迟早走上破产之路。

此一困境的造成,过去十二年来,华视经营阶层有其无法逃避的责任。虽然历任总经理当中有社会形象佳、经营能力强的干才,但也有不懂电视经营或是私心自用的庸碌之辈,未能善尽经营责任。所以,今后华视总经理的任免,如何做到用人唯才,避免政治酬庸或外行领导内行,应是攸关华视前景的重要课题之一。

此外,过去华视不乏「内鬼通外神」的传闻,甚至有高于行情价采购节目,乃至于有部分人士疑似从中收取回扣等贪渎舞弊情事。已经发生的,华视董事会应配合司法予以彻查到底,并且建立合理透明的节目采购机制,以杜绝未来类似事件重演。否则,这些「潜规则」只会进一步造成华视竞争力下滑,并且让已然窘迫的财务问题雪上加霜。

华视财务问题是朝野共业

当然,除了华视内部因素,政府也是造成华视当前财务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纳入公广集团十二年来,历任政府主管机关包括新闻局和文化部皆未依照《无线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第 10 条规定,将无线电视公股释出所得股款,循预算程序以附负担方式捐赠给华视,也从未依照同法第14条之规定,编列预算以附负担捐赠给华视。

现任文化部长郑丽君今年终于首度编列附负担捐赠6000万元给华视,值得各界予以喝采。可惜的是,当前姗姗来迟的附负担捐赠,已经难以解华视财务窟窿的燃眉之急;况且,实质上这笔经费是以专案方式给华视,由社发预算、前瞻计划,以及规划中的台语频道而来,亦即从原编给公视的部分经费移交给华视使用,对于华视财务问题之纾解,助益恐怕相当有限。

除非政府编列更多预算给华视(但短期内可能性低),或是华视处分土地和建物资产(但兹事体大,牵一发动全身,有必要与公广集团整体架构和定位一起考量),眼前能缓和险峻财务状况的手段势必所剩无几,而汰弱留强的裁员手段自然也就成为目前经营阶层的行动选项了。

当然,没有人乐见华视诉诸裁员手段,但华视财务问题不能丢给华视自己解决,公广集团和政府部门应该出来共同面对才是。

更多信传媒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