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个题目很好。

当然是现在去「北上广」打拚比当年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容易的多了。

首先从交通来说,现在去北上广都有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去这些中心城市都有高铁、飞机、汽车可以选择,很多地方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而且路上的食宿也便利许多,都有现代化的条件可以利用。

别说在古代,就在几十年前都做不到这样,何况在「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时代。有著山岭、河湖、海洋阻隔,除了地理不方便,还有猛兽出没,随时伤人。去个小地方都要费劲巴拉走上十天几十天的时间,这种状况在古代文人笔记、小说里面比比皆是。

这些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抢劫的、开黑店的,底层江湖的险恶远远超乎想像。在《江湖丛谈》中关于民国各种底层社会骗局,让人大开眼界。在一部《水浒传》中,也对底层社会还原的栩栩如生,武松从沧州回清河探亲,搁现在不过半天车程,一路上走了数日,才到阳谷,然后路遇猛兽。后来发配沧州,路上在十字坡遇到孙二娘的黑店。好在他是英雄,没死成。

而题目中所列,下南洋要面临万里波涛还有东南亚地区的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而历史上很多人下南洋是被殖民者弄过去做猪仔也就是华工的,凶险异常。走西口和闯关东,则要跋山涉水,路上都是乱的不得了的地方。

这些困苦,在几部同名的电视剧中都有刻画,也有大量专门的文字描述。真正能做出一番事业的,是少之又少。许多下南洋的后人,也就是东南亚的华人,直到现代,还在当地遭受著无尽的羞辱。


谢谢邀请。应该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比去北上广深更难一些,因为前者有生命安全的问题,后者是生活得好不好的问题,这是两个不同重量级的考量。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长达数百年的人口迁徙,移民或说是去打工谋生的人,首先面临的是恶劣的气候,其次不同文化的直接对撞,第三是寻找生存空间的艰难。

「闯关东」「走西口」都是往北走,先民们去的时候,东北和内蒙古比如今都寒冷许多,路途遥远,能到达预计目的地的人都不多。《闯关东》电视剧里的寒冷,都算程度轻的,而且那都已经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明末应该更冷更荒凉。即使到了东北,又能怎么样呢?努尔哈赤这样的建州大统领,起兵时,能凑齐的盔甲不过13副,还要算上父祖遗留下来的。可见,闯关东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想过吃饱饭的生活都是万分之一的机会。「下南洋」的广东福建人比较多,但要适应东南亚的热带气候也得有个过程。

文化碰撞在地方志里有许多记录,比如《黑龙江述略》里写到:「每值冰合之后,奉吉两省,通衢行人如织,土著颇深恶之,随事辄相欺凌。」「下南洋」里许多人被卖为了奴隶。

相比之下,去北上广深打工,交通还是方便的,也没有生命之忧。当今最大的问题是,不再是温饱,而是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大城市里住上舒适的房子,享受到大城市良好的公共服务。总之,生活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