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日行千里,那是文學上的誇張,用來強調速度快,時間緊,事件大,馬匹優,行軍急的手法。

馬是有血有肉的,品種不同,時速不同,大概在20到60公里左右,馬匹耐力不足,最多一次性跑60到100公里左右,用這個速度跑半天就要休息一段時間。

如果不愛惜馬,一直高速騎御,這就會讓馬體溫急劇升高,呼吸加促,燒灼內臟,損傷肌理,更甚者口吐白沫,癱倒在地,這得修養不少時間才能調理過來,相信大家跑步時候對此都有體會。

為了更高速的傳遞信息,古代通過規劃驛站官道來傳遞信息,行具車馬。平均每30裏設一個驛站,驛站養多匹更換的馬,可以利用馬匹的短距離高速衝刺速度不斷換馬運送信件。

古代官方的急件,有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幾個不同級別,根據事件的輕重緩急來確定選擇哪個等級。八百里加急是最快的,一路上換人換馬的運送急件,一整天不過800裏。而這一整天時間,至少要換15次馬,5次人。 單人單馬,是不可能達到這個速度的。


說古代戰馬日行千里,是按華裏計算的。在周朝,一華裏摺合現代的長度只有298.65米,一千華裏就是現代的298.65公里。跑完這1000華裏平均每小時跑36公里,才用八個多小時了。如果一個白天按十二小時計算的話,那麼它還有三個多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來休息、喫草料等等。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當然不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只是傳說。一般的馬只能日行150公里,最多也就200多公里。所謂「千里」只是個虛數,文獻中常常出現寶馬日行千里的文字,像關羽的「赤兔馬」,項羽的「烏騅馬」等等都是千里馬。那麼「千里」這個長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數字呢?據考證,周朝時代的一華裏摺合現代長度只有298.65米,1000華裏就是現代的298.65公里,這樣算來,古代的寶馬日行千里就好理解了吧。


用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是可以的。<一>:歷史上長度單位和現在的長度單位不一樣,<二>馬的品種耐力差異很大,就象馬拉松比賽一樣,有人跑一會就跑不動了,非洲運動員很輕鬆就跑完了全程。我在新疆當過兵,見到放牧人騎馬哪速度,就純漢血馬一天指白晝24小時計算,除喂休息,跑千里從理論上也是可以的。當然這還要看天氣地理等等因素。現在誰也沒試過,好象千里馬一說就帶有形容的意思。


古代戰馬日行千里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們開車,一個人一天跑一千里就有點辛苦,現代的交通工具跑行千里就需要檢查,保養了。馬是有血有肉之軀,它需要餵養,飲水上花時間,因此日行千里不可能,他只是古人的一個修飾詞,就如俗話說才高八斗中形容一樣,又如古文中提到身高八尺,還有半斤八兩,古時稱是十六兩為一斤的,然而證明古代戰馬日行千里是修飾,形容作用,用於誇張,作重,突出,威武的作用。


公里現代是計算光的,古代的周代流傳的肯定是那個時代的裏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