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水浒书盒_正300.jpg

水浒传【纪念套装版】

施耐庵│原著

张鹏高│编者

【类别】:中国经典文学
【出版日】:西元2018年1月15日
【开本/页数/定价】:平装/全彩印刷/16*22.5公分/1984页/定价1800元
【ISBN】: 9999201901067
【适读年龄】:无分龄
【购书连结】:
博客来网路书店 https://bit.ly/2FnASja   金石堂网路书店 https://bit.ly/2AFHEgQ

 

 流传千年的经典著作  

好读《水浒传》十周年纪念套装版

荣获行政院新闻局「第32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 (国小高年级跨国中适读)

 

【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侠义小说】

一百零八条好汉,战的是天下英雄好汉,砍的是世上逆子谗臣

不管他们是挟朋树党的草寇,还是济弱锄强的义贼

不问他们是官逼民反,还是民不堪命,且观且读且评且论


【好读版本《水浒传》,具六大特点】 
将一百二十回原典分为六册,便于翻阅。
选收不同名家评点,以「百家争鸣」拓宽读者思路。
每回详细加注,解释艰难字词。
共选名家绘图与相关照片约上千张精致彩图。
以说明性和评点性的详细图说,提供读者理解。
版面美观流畅、阅读性强,随原文掌握注释、评点。
 

【所收名家评点与精致彩图】
名家评点:金圣叹、李卓吾、余象斗......等。
名家绘图:叶雄、葛饰戴斗(即葛饰北斋)......等。
精致彩图:风景文物、古画典籍、戏剧剧照、收藏图鉴。

 

【全套六册】

第一册 水泊聚义

第二册 宋江上山

第三册 替天行道

第四册 煞星纵横

第五册 内征外讨

第六册 舍身成仁

 

//作者简介//

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约12961330),字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属江苏)人,亦有钱塘人之说。施耐庵的生平,可查者甚少,传说他曾参与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因此有借小说纪念起义者的动力。施耐庵借鉴《宣和遗事》以及诸多民间口头传说、话本、杂剧等,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最后创作出千年文学经典《水浒传》。
《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精采生动的人物刻画,书中一百单八将广为人知,成为后世诸多类型作品的原型;其次,这部作品对世俗景观的描写亦十分细腻准确,犹如工笔刻划,精细呈现了当时的风俗人文情景。

 

//编者简介//

张鹏高
1974年生,籍贯陕西户县。199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9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先后任职于《人民日报》、inter中国研究中心。2003年为自由撰稿人。

 

//购书来这!//

博客来网路书店 https://bit.ly/2FnASja

金石堂网路书店 https://bit.ly/2AFHEgQ

好读【图说经典】系列 https://bit.ly/2slESZQ

 

//内页参考//

9999201901067_b1.jpg

 

9999201901067_b2.jpg

9999201901067_b3.jpg

9999201901067_b5.jpg

9999201901067_b8.jpg

 

//导读//

俗至绚烂成大雅

编者/张鹏高

常话说少不读《水浒》,怕草莽气熏坏了少年郎。少时偶然得到金圣叹批评《水浒传》一套,正逢书渴,便顾不得那么多了。没想到一看就不住车,不但文字纯朴质感,金圣叹的评语更令人叫绝。记得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洪太尉爬龙虎山一段,太尉大人爬山辛苦,不免心产生想法。原文如此写道:

「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约莫走过了数个山头,三、二里多路,看看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

金圣叹在此突然评了一句「丑话」。如果没有这句评语,这段文字可能就会轻轻放过,但这两字评语却会让人从此开始思考判断。更重要处,金圣叹的评语嬉笑怒生冷不忌,让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少年一下感受到语言的活泼与可爱。其时正值暑假,暑热中麻辣的文字似乎有种解暑的作用。时过多年,想起《水浒传》,总有种暑热中凉爽的感觉。

因受金圣叹影响过大,一度觉得金的批语比原文更出色。然而后来多看几遍原文之后,慢慢体味到,金文过于淋漓的文字,终难免洒狗血的嫌疑。一回文字中,有两三处「好货」之类的唾,确实让人荡气回肠,如果有十几处「绝妙」、「奇绝」之类的夸奖,自然有些过火。

金圣叹过高评价《水浒》,有当时具体的考量。明代小说是没有地位的俗文字,金圣叹将之评价为天下才子必读书之一,与《孟子》并列,矫枉过正自然无可厚非。隐去华丽的批评词藻,《水浒》正文自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写实处细致周详,丝毫不惜笔墨,作者对各种民俗掌故、九流三教乃至居家装饰都了然于心,往往会不厌其详地一一介绍。因此,《水浒传》虽然距离真实历史很遥远,却经常予人一种极度写实的印象。

第二回高俅进身一段,描画了「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作为高俅进身的小道具,作者都在色彩、质感方面尽量填充。这里要是换成「一对镇纸狮子」,感染力便会下降不少。此外,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一节,描写孔亮喝酒,为了渲染酒肉对武松的吸引力,不惜四次点出「青花瓮酒」来刺激武松和读者。这种用重复来强调的技巧,到了二十世纪,米兰.昆德拉(捷克作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才提了出来,犹然以为新创不久。《水浒传》的技巧往往掩藏在自然的笔墨之下,不详细品味,虽然能感觉到其甘甜,却难以发觉其原因。

就《水浒》而言,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水浒》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其入俗脱俗之处:《水浒》入俗深,没读过的人都知道一百单八将;同时又能超脱世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难以磨灭的烙印。优秀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差别就在这里。

《水浒传》描写一百单八将,是迎合世俗、方便传播的写法,这种技巧在当时历史演义的大潮中十分普遍,《水浒》进步的地方在于用了天罡地煞的外衣来包装。这些只能算作优秀,真正让《水浒》进身百年经典的地方,则在于维系作品中对仁、义等传统美德的思考、描写以及宣扬。如果说一百单八将是作品的框架,那么仁义则是经脉,此外,才有各种细节作为骨肉而存在,以上均具备,才有作品的灵性和血脉的流转。

小说不同于哲学,小说的伟大不需要说明,只能用情节、故事来感染。因此阅读小说与学习哲学、科技知识完全不同。经典的小说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一本好的小说,也未必需要完全通读。兴趣永远是第一位。《水浒传》这样的经典也同样,只要心某处被突然打动,必然会主动细细阅读全文。现代的读者全然可以漫不经心地翻看经典,无论原文、评论或者插图,先从自己感兴趣、吸引自己的地方入手。所以一部收集所有经典评论、适当注释并且总揽所有插图、繁衍作品的典藏版本,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基于这样的原因,本套《水浒传》并没有选择影响力最大的金圣叹的七十回版本,尽管金圣叹的删改十分高明,完全可以自圆其说,但毕竟是不完整的。《水浒传》在传播的过程中,大家早已经认可了更完整的版本。而且选择其他版本,依然可以完全容纳金圣叹版的精华。

同样的原因,尽管一百回版是公认的最早的完整版,后加的征田虎的二十回故事很明显是添笔之作,小说的时间也表明了这一点。但是考虑到征讨田虎在流传过程中的影响力,一套经典的版本自然应该是最完整的版本,因此底本选择了一百二十回版。

当然,后二十回与前百回相比,确实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前百回中的战争描写,固然也有儿戏部分,比如收服关胜、凌振等人的时候,作为朝廷命官的关胜,轻易投降山贼,无论从情理还是逻辑上都难以说通,而且大型战争场面犹如儿戏,确实暴露了《水浒传》作者民间立场对军事知识的不足。但小说的本质是虚构的,《水浒传》中「仁义」大于朝廷命令、大于逻辑关系,因此这些都不算大的缺点,况且作者在写战争的时候,往往侧重于计策、心理等活动,因此显得灵气十足。

而后二十回对战阵等的发挥,确实有点暴露短处。难怪李卓吾评价说:「水浒传文字不好处只在说梦、说怪、说阵处;其妙处都在人情物理上,人亦知之否?」甚至进一步指出「文字至此,都是强弩之末了,妙处还在前半截」。

尽管如此,后二十回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也有许多优点,只从田虎事迹对比梁山泊的发展过程这一点来看,就很有意义,至于招安,则与小说「仁义」的在逻辑有关。

最后,姜玉女士帮助查找了不少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