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是清代著名的宮廷畫家,他是歐洲人,因而畫作中多有中西結合的風格。郎世寧一生作畫無數,個個稱得上是精品,可是有一幅畫卻是他晚年的巔峯之作,這幅畫便是乾隆《大閱圖》,而在《大閱圖》中居然還存在三個祕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爲您揭祕。

《大閱圖》描繪的是乾隆皇帝閱兵的場景,這是郎世寧的紀實性畫作。談到金戈鐵馬的閱兵,確實是個令人熱血賁張的話題,其實“閱兵”儀式,古已有之,相傳在夏朝建立時,大禹就曾舉行過閱兵儀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閱兵的次數也逐漸增多,漸漸形成了一種規制,爲後世王朝所效仿。

清代閱兵儀式最爲隆重,皇太極、康熙、乾隆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閱兵儀式,用以振奮軍心揚威海外。

乾隆皇帝曾於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八年(1743年)、十六年(1751年)、二十三年(1758年)、二十六年(1761年)和二十八年(1763年)進行過六次大閱兵,而乾隆四年時的第一次大閱兵最爲盛況空前。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對自己頗爲自負,如此大的場面,當然要如實記載下來。爲此,他特意命郎世寧帶領着衆多的宮廷畫家,對大閱兵場景進行實時記錄,將如此盛大場面永遠留在畫卷上。

其實在細緻觀察下,《大閱圖》中的三個謎團也尤爲凸顯,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談談這三個謎團。

1.大閱甲究竟長什麼樣?

既然是閱兵儀式,就必須要展現軍人的榮光與熱血,接受檢閱的士兵所穿的衣服也都爲戎裝。在古代,軍人的戎裝基本都是盔甲,這些盔甲在戰場上會對士兵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可是,出席閱兵這樣盛大的儀式時,全副武裝反倒顯得有些笨重與累贅,甚至會讓人產生“死氣沉沉”的感覺。

爲了避免此類尷尬,乾隆皇帝特旨內務府,趕製了18,000餘套完全不添加鐵葉的“綢面金釘”盔甲,並將其選定爲大閱兵專用甲冑,即“大閱甲”。

“大閱甲”分爲多種顏色,八旗軍兵們可以根據自己屬旗,領取相應顏色合身的“大閱甲”,並在閱兵結束後將其歸還,以便下次閱兵時繼續使用。

“大閱甲”的出現,是鎧甲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變革,雖然“大閱甲”實用性要遠遠小於觀賞性,可是這對於閱兵時軍隊的嚴整鮮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四陣都是什麼?

整部《大閱圖》總共分爲四部分,即《幸營》、《列陣》、《閱陣》及《行陣》,全圖畫法細膩逼真,色彩鮮豔,人物刻畫細膩。如今在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是《大閱圖》中的《列陣》,圖中16,000多人各有面貌衣着,這些接受檢閱的八旗子弟們,穿着大閱甲手裏執着兵器,眼睛都看向圖中的中心處。處於圖中中心處的,正是一身戎裝威武霸氣的乾隆皇帝,似乎在極爲滿意的爲三軍訓話。

《幸營》、《列陣》、《閱陣》三幅圖,都是大閱兵時的關鍵場景的描繪。《幸營》應爲乾隆皇帝御駕至軍中的場景,《列陣》便是三軍將士列陣以待,等着乾隆皇帝前來視察。《閱陣》應該是乾隆皇帝親自視察三軍,而《行陣》應該是士兵動了起來,並列出戰斗的隊形,接受乾隆皇帝檢閱的場面。

3.其餘兩陣的下落

《大閱圖》在完成之後,被珍藏在清代皇家園林中,只可惜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不少皇家寶貝都被洗劫一空,四部畫作也在其中。

在《幸營》、《列陣》、《閱陣》及《行陣》中,唯有《列陣》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其中的《閱陣》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幸營》卻一直下落不明。

《行陣》的蹤跡是最近才發現的,近日法國南部城市圖盧茲舉行一場拍賣會,其拍賣的物品有兩件,一爲乾隆玉璽,另一個就是《大閱圖》中的《行陣》。在經過激烈的競價後,有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買家,以2205萬歐元的高價將《行陣》拍走,這不僅刷新了亞洲藝術品在法國的拍賣價格紀錄,而且還讓國寶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一幅《行陣》尚且能拍出如此高價,足可以看出乾隆《大閱圖》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國寶,而對於國寶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其價格上。從《大閱圖》描繪的場景、軍容姿態、場面佈置等,都可以窺見“康乾盛世”社會興旺發展、軍備完善的王朝繁榮狀態,這對於研究清代歷史有着非常積極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