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深度財經》)現代化的智能大棚像是一個智能工廠,一套科學的環境控制系統,可以保障大棚全年高產。智能大棚也能將空間立體利用起來,節約土地,並能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現在有不少企業跨界發展農業,他們從中國傳統農業中汲取優勢,再結合全球新技術,創新中國農業新裝備。

  0.5升“水”種出的高質量蔬菜

  這個一萬多平米的智能大棚,一年能生產300噸蔬菜。大棚的工作人員把這個大棚稱爲“植物工廠”。

  大棚裏,光照強度、溫度、溼度適宜,蔬菜的產量高。以菠菜爲例,大棚內一年能收19茬。低成本,高效率,正是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這個大棚內有51口水井,井中不是井水,而是可以循環使用的營養液。技術人員通過調整營業液的各種數值,來保證蔬菜的正常營養供應。

  大棚的工作人員告訴《深度財經》記者,經過測算,差不多是一小瓶0.5升的礦泉水就可以養活一棵菜。

  《深度財經》記者看到,大棚內整個苗牀一邊高,一邊低。泵把營養液抽到高處,營養液再順着苗牀的坡度往低處流,這樣循環往復,苗牀裏的蔬菜都能吸收到營養。每個苗牀上還有兩個方向盤,它可以移動整個苗牀,給採收人員留出工作空間。

  大棚的一邊是播種區,兩個女工正在忙活着播種新的種子。這些蔬菜的種子並不是種在泥土裏,而是種在基質——岩棉中。育苗房的顯示屏上會顯示棚內的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濃度。在全封閉育苗系統中,從光照、溫度、溼度到二氧化碳濃度都是精準控制的。如果屏幕顯示異常,工作人員就會調整或補充。

  爲了保持溫度,每天下午四點,工作人員會用軟件把整個大棚密閉起來。掛在棚頂的循環風機,每半個小時會自動開一次。這樣可以保證大棚內,整體溫度溼度的統一。

  高價格蔬菜用“安全”贏得民心

  棚內每個單元都可以採收幾千斤蔬菜,因爲棚內的蔬菜幾乎每片葉子都可以食用,損耗非常小,僅在2%—5%之間。採摘好的蔬菜,經過稱重、包裝就可以上市了。收穫完的蔬菜種植板要經過消毒才能繼續使用。每一個環節都嚴格要求,就是爲了在不使用農藥的情況下,杜絕病蟲害。

  這樣精細化管理的大棚,種出來的蔬菜銷路怎樣?在北京的一家生鮮店中,銷售員告訴《深度財經》記者,對於這種精細化大棚種出的蔬菜,高端客戶接受度會比較高一些。有消費者表示,覺得這種蔬菜雖然價格貴,但是買回家給孩子吃,蔬菜安全最重要,所以能接受高價格。還有消費者表示,這種蔬菜雖然價格貴,但是味道好,口感好。

  這個大棚種植的水培蔬菜90%以上是通過線上銷售,在生鮮超市銷售的只佔很少一部分。大棚工作人員每週都會到生鮮店裏瞭解銷售情況和反饋。他們的網上銷售數據顯示,買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高質量消費趨勢明顯,升級型商品增速領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