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陳文龍

  一、古代的女戰神

  殷商時期,對女子的束縛遠不如後世深。商王武丁寵愛的婦好便曾立下赫赫戰功,史稱“武丁中興”。

  到了宋代,梁紅玉“親執桴鼓”,一個美麗女人的的鼓聲,激發了宋軍拼死殺敵的勇氣。

  中國儒家看重出身,但千百年來,無人想到梁紅玉是不是妓女。只要你來到鎮江長江邊,耳邊就會響起那激勵中華民族抗擊外辱的鼓聲、吶喊聲!

  公元1621年,在瀋陽城外圍的渾河,秦良玉派出的三千白桿兵以步抗騎,銳氣正盛的滿洲兵被這些手拿長杆的土司兵捅的落荒而逃、傷亡慘重。巴蜀女英雄秦良玉威震華夏。

  太平運動中,赫赫有名的女將洪宣嬌,青浦縣人周秀英,從小習武,功夫精湛,1853年周秀英父女與劉麗川發動小刀會起義。

  女將們作戰時甲冑武器以及日常生活衣着如何?正史均無記載。而在演義中,江湖女俠多穿紅色衣服。

  相傳,唐朝奇女子紅拂初見李靖,穿着華麗衣服,手拿一把大紅佛,故稱“紅佛女”。

  二、古代的披風與斗篷

  披風類服裝的雛形在遠古即出現了。漢唐時期,出現用鶴毛混其它鳥毛捻織成的斗篷,稱鶴氅。道士們亦有深衣鶴氅任飄風,飄飄然有超塵出俗之姿。

  文人士大夫們服飾華光流採,喜穿鶴氅,表現爲大袖、兩側開衩的直領罩衫,不加緣邊,中間以帶子相系。

  唐代馬戴還曾寫下:“退公披鶴氅,高步隔鵷行。相見朱門內,麾幢拂曙霜。”的詩句。

  明代唐寅探梅圖中還有:“梅花爛熳小軒前,鶴氅來看雪齊天。”但明清時期披風類服裝非常流行,非雨雪天也常常使用。

  冬日外出,不論男女官庶都會披裹斗篷高雅時尚,但不能穿着斗篷、披風類服飾行禮,否則視爲不敬。

  到了清中期,上層社會婦女的斗篷越發昂貴。斗篷的質地已經有多種材料,如寧綢、蜀錦、細毛披風、大紅嗶嘰緞銀鼠 、羔兒皮 、灑花披風、 縐綢銀鼠等等。

  三、紅色斗篷隨風飄揚

  豪傑們披大紅斗篷,騎上飛奔的駿馬,一騎紅塵從天邊飛來。但這是影視作品裏的藝術形象。

  真實的歷史中,帶兵的將領們,在寒冷的天氣裏行軍時偶爾穿斗篷,但打仗基本不穿。一是沒錢買不起;二是幹活不如短衣襟小打扮,絹帕纏頭來的更方便。

  只是到了近代,革命者認爲紅色象徵着先烈的鮮血,紅色激發人奮進、團結的品格。此時領袖都被披上了飄揚的紅色斗篷。

  而年畫中女將們飄揚的大紅斗篷,更包含了藝術的誇張。這些適應時代的創作風格,畫面色彩濃厚,活潑又不失莊重,突出了女將們的革命豪邁氣概。

  他們披着隨風飄擺的大紅斗篷,或者騎着飛奔的駿馬;或是飛檐走壁,各個英姿颯爽,且貌美如花,那是一個時代的美好記憶,一代人青春的偶像。

  史料來源:《秦良玉傳》、《中國服飾的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