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沒有「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話,只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這句話是遼國人在與女真族戰鬥的過程中,發現女真族驍勇憑陵而發出的感嘆,頗有「英雄惜英雄」的味道。《金史》中的原文謂「遼人嘗言女直兵若滿萬則不可敵,至是始滿萬雲」。

更有人進一步講說這句話的人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這個我真沒查到),但不管遼太祖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從他的行為上來看,顯然對女真民族的戰鬥力非常忌憚,想方設法的分裂女真,不得使其統一,形成「不相統屬,自相殘殺,各爭雄長」的局面。

《大金國志·女真傳》:阿保機慮女真為患,乃誘其強宗大姓數千戶移置遼陽之南,以分其勢,使不得相通。

歷史上儘管沒有「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這句話,但是明朝人對明代女真的戰鬥力也有著深刻的認識,就比如明人謝肇淛就認為明代女真在戰鬥力上來看和他們的金國祖先一樣「滿萬不可敵」。

《五雜組·地部二》:女真兵滿萬則不可敵,今建酋是也。

而明朝中央政府對付女真民族的手段和耶律阿保機乾的差不多,都是分裂女真,使其自相殘殺,不能為患。

《神廟留中奏疏匯要·兵部類第一卷》:夫奴酋系金人苗裔,總為女直,我祖宗設建州、海西各衛,又設為南北兩關,而建州寔奴酋所駐牧也。分其枝,誠欲離其勢,恆令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

看來無論是遼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明這樣的中央王朝都把女真的統一當作大患,都認為只有分裂和自相殘殺的女真纔是好女真。

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確實是有所誇大之嫌疑,因為女真的兩次成功確實是因為中原王朝軍政腐敗為契機而發難的。但是也不能否認女真民族戰鬥力剽悍,畢竟一個政權興起之時,它的軍隊戰鬥力可是爭奪天下的硬指標。

首先,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前,明代的女真人的戰鬥力就已經引起了明廷高層的注意,明代兵部尚書馬文升就提到海西、建州女真馬步戰皆長,且擅長使用謀略,比朵顏三衛蒙古威脅大。

《撫安東夷記》:其性則建州女直詭詐過於海西,海西過於朵顏等三衛。蓋海西、建州馬步能戰,而朵顏三衛止長於騎射故也。

而努爾哈赤崛起後,建立八旗制度,統合建州女真諸部,其人又長於練兵,賞罰分明,將部落裏的青壯年男子加以訓練,使女真的整體實力更上一層樓。

《清代通史》引戶科給事中趙時用疏:臣聞奴酋練兵,始則試人於跳澗,號曰「水練」,繼則習之以越坑,號曰「火練」。能者受上賞,不用命者輒殺之,故人莫敢退縮。


《熊廷弼集·議增河東兵馬疏》:其為人,譎智多謀,信賞必罰,部夷善騎射者,不難解裘以衣之,割愛以妻之,而苟一犯法,雖乳父之屬,必涕泣斬之,不少貸,以此刑賞嚴明,人皆用命。

而在具體的行軍作戰過程中,八旗軍更是非常有節次分明,執行度和紀律性很強。行軍隊列根據不同的地形變化。地廣八旗則並列行軍,隊伍整齊,狹窄之地則合併為一路行進,行軍節次毫不混亂,無大聲喧嘩者。在野戰過程中,身披重甲的騎兵做為前鋒,身披輕甲的軍士利用弓箭掩護衝鋒,並隨後跟進,而巴牙喇護軍做為預備隊於高處觀望形勢,隨時接應,彌補戰線上的漏洞。

女真原本就尚武,所謂「十餘歲兒童,亦能配弓箭馳逐」,再加以嚴格的訓練和良好的組織,賞罰分明的制度,自然就成為一支「攻則爭先,戰則奮勇」的勁旅。就連徐光啟都認為八旗軍步騎俱精,戰法同時擁有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軍隊戰法上的優點。

《徐光啟集·遼左阽危已甚疏》:奴酋積強久練,步騎俱精,昔人稱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兼而有之矣。

而明軍由於過分仰仗家丁制度,加之軍政腐敗,大部分正兵裝備低劣、毫無戰鬥力,再加上明廷對努爾哈赤的實力認識不足,惟求速戰速決,不管是薩爾滸會戰、遼寧、瀋陽之戰還是廣寧之戰,在速戰速決的思想指導下,在很多時候明軍與八旗軍進行大規模野戰,最後兵敗如山倒,實為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題主的第二小問是有錯誤的。一代名將戚繼光逝世於萬曆十五年,他當然不可能穿越去打努爾哈赤,至於秦良玉本人也沒和八旗軍直接交過手,不過她的哥哥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確實率領數千川軍參加過渾河會戰,「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數千人往」,而在這場會戰中,參將張名世和副將戚金(戚繼光的侄子)統領三千浙軍也與川軍並肩作戰,表現相當勇猛,給予八旗軍重創,最後八千人全部戰死,可謂悲壯!他們的頑強勇猛讓對手也為之敬佩,史稱「雖力絀而覆,時鹹壯之」。

但是川浙軍團的勇猛也掩蓋不住明軍整體戰鬥力低下的事實,據《國榷》記載,在川浙軍團進攻的時候,袁應泰命令各軍救援,而總兵朱萬良,姜弼擁軍在渾河戰場外作壁上觀,不敢與八旗軍接戰,其實這就是大部分明軍戰鬥力的常態,如果明軍每支軍隊都像這支川浙軍團一樣,也不至於在努爾哈赤攻佔遼東的時候陪上三十多萬軍隊了。

所以,滿萬不可敵確實有誇大,但是不能否認八旗軍實力的強大,而明軍自身大部分軍隊確實戰鬥力低下,才屢次兵敗如山倒,最後遼事成為明朝覆滅的一大重要原因。

引用文獻:《明史》、《國榷》、《金史》、《大金國志》、《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熊廷弼集》、《徐光啟集》、《神廟留中奏疏匯要》、《清代通史》、《撫安東夷記》、《五雜組》、《建州聞見錄》


題主是來搞笑的吧?秦良玉跟戚繼光死的時候,連滿清八旗的正面都沒見過,何來讓滿清八旗頭疼之說?提歷史問題,首先您要把歷史年代搞明白了,要不然就是「關公戰秦瓊」純屬找樂兒。

所謂的秦良玉、戚繼光大戰滿清八旗,都是天橋說書人以及皇漢粉們杜撰罷了,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兩人與滿清八旗正面作戰的任何記載。唯一有些零散記載,是秦良玉曾經執掌的白桿軍與戚繼光所餘的戚家軍被徵調到遼東地區與清軍打過一戰,不過,結果與我們想到完全不一樣。兩支軍隊不是滿清人的對手,導致全軍覆滅。

再者戚繼光死的時候,努爾哈赤還沒有提出反明口號,死了的戚繼光就算光環再亮也沒用。

至於讓滿清八旗頭疼這事,興許還真有,也許是因為兩人死的太早,才讓滿清八旗頭疼吧。滿清八旗鮮有敵手,也許非常希望能跟這兩位傳說中的大明名將打上一架,但是很遺憾,他們沒有這個造化,因為這對男女名將提前game over了!

針對「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也不過是對滿清八旗的一種誇大罷了,不過也不可否認,滿八旗在興起之時確實十分善戰,要不然偌大的大明王朝也不會以摧枯拉朽被滿清人覆滅。雖然這其中有李自成這個禍害搗亂在先,但是滿八旗在當時的戰鬥力確實不容小覷,不要一位污名化對手,自己廢物就是廢物,再自負也沒用,大明要是真有那個實力,也就不會垮的這麼迅速了。看不起對手,你就真的輸了。

再者,以明朝那股子腐敗勁頭,沒用什麼值得好懷唸的,只不過是個漢人建立的朝代罷了。如果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個漢人政權,也許那些憤青和皇漢就另有一套說辭了。

首先謝謝邀請,我是觀史不復哀。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朝獨有的一個制度。我們知道清朝是滿洲人建立的,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由一個小部落慢慢蠶吞鯨食成長到可以撼動明朝的後金政權,李成梁還是貢獻了不少輸出的。

當時的遼東主要有三個軍事行政機構,就是建州衛都指揮使,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建州右衛都指揮使,合稱建州三衛,統歸薊遼總督節制。目的是以當地人統治當地人,所以這個官職都是世襲的。

這個建州衛指揮使是個多大的官呢?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旅長級別。一般以5600人為1衛,設指揮使等官;每衛下轄5個千戶所,以1120人為1個千戶所,設千戶等官;千戶下轄10個百戶所,以112人為1個百戶所,設百戶等官;每百戶轄兩總旗,各50人,總旗下轄10小旗,每小旗10人。當然指揮使跟指揮使是不同滴,建州衛也沒有這麼多人,明朝也不負責這些人的開支,逢年過節還要給朝廷進貢的。怎麼說呢,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吧!所以纔有了李成梁守遼,是不是敲打敲打某些逐漸壯大的部落。只是為了方便管理,僅此而已。

所以女真的部落都是戰時為兵,下馬為民。畢竟是馬上民族,手工業十分落後,打獵是他們的常態。女真人打獵的時候,十人為一組,每一組都有一個小組長,滿洲語叫做額真。後來努爾哈赤在組建自己的軍隊的時候就沿用和改編了這種體制。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製,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三百人為一組叫做牛錄,一千五百人為甲喇,四千五百人為固山,開始的時候都是滿洲人,所有又叫「滿洲八旗」。後來逐漸壯大又增加了「蒙古八旗」「漢人八旗」,人數上也不可能定的這麼死,肯定是有多又少,但是所謂的「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就是一句唬人的話。

騎兵不比步兵,人喫馬嚼的花費極大。冷兵器時代,騎兵的機動性和殺傷力也是步兵所不能比擬的。當時能拉出來跟八旗硬碰硬打的只有「關寧鐵騎」,我個人認為「關寧鐵騎」還要厲害一點。曹文詔帶著三千「關寧鐵騎」追著十幾萬民軍打,雖說民軍的戰鬥力普遍低下,但也不乏像高迎祥這樣的猛人隊伍裡帶著「重甲騎兵」的對手,畢竟騎兵跟騎兵也是不一樣的。戰場素質士卒素質和裝備配置「關寧鐵騎」可以說是當時唯一配備火器的騎兵,同樣數量的八旗遇到了都不一定打得過!偌大的明朝也就不足兩萬的「關寧鐵騎」,沒辦法啊!實在是窮,崇禎都快光著腚了,還有好多地方的部隊拿不到糧餉。就連「關寧鐵騎」都欠著餉,所以纔有這麼多造反的兵痞子。

後金本身就是馬背上的民族,但是隨著人數的增多,養不養得起咱都不說,就說打不打得過。明朝輸又不是輸在打不贏,內憂外患不斷,本來就窮,終於拖垮了!

孫承宗構建的關寧防線,明朝亡了後金都沒能打過去。騎兵數量多就能無敵?你騎馬給我翻個牆試試!

袁崇煥堅守寧遠,城炮結合打的努爾哈赤命歸黃泉。皇太極幾次三番進攻寧遠鎩羽而歸,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後來情願爬山溝子繞遠路也不敢去碰寧遠。

清朝後來定鼎中原的時候,大明早就給李自成推翻了。能打的將領基本都死絕了,就一個左良玉也就欺負欺負民軍,最後一次明清大戰就是「松錦大戰」洪承疇戰敗,這之後也就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能打了,就這還沒機會交戰,被李自成逼得投了清。

真要說戰鬥力,明朝也不是沒有名將的。熊廷弼、曹文詔、孫承宗、孫傳統、盧象升、袁崇煥等等,不說收復舊山河,守衛邊疆那是綽綽有餘的!

至於戚繼光和秦良玉讓他們頭疼?這就很扯了好麼!戚繼光打的是倭寇,雖然戚繼光也打過蒙古人,但是時代都不一樣啊朋友,戚繼光死那會努爾哈赤都還沒鬧呢!關公戰秦瓊麼?

秦良玉的主要功績是在平定內亂上,跟張獻忠李自成倒是打過不少。她帶領的是步兵,要說步兵跟騎兵打只能堅守。而且當時後金連關寧防線都過不來,守衛之責也輪不到她。有袁崇煥和關寧防線呢!除了關寧防線,一個堅守的將領能帶給從山海關進來的清軍什麼樣的威脅?而且當時的秦良玉都七十多了,還是壽終正寢的。所以頭疼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不比糾結了。


這兩位和清軍都沒交過手,何來的頭疼?況且戚繼光在努爾哈赤反明前就死了。唯一有相關的是秦良玉手下的白桿兵和戚繼光戚家軍餘脈浙軍被大明調往遼東和清軍作戰,結果都是全軍覆沒。


巴旗軍隊在前期戰鬥力猶如泰日天,跟瘋狗一般。它們在通古斯誕生,長期在蠻荒之地。進入關內了什麼都沒見過,看見了無盡的財富跟看見祖宗一樣。瘋狗軍隊長驅直入,輝了華夏文明。


李成梁活著的時候是八千家丁戰十萬女真,而這話努爾哈赤到死都沒敢反駁,只不過這8000家丁最後是死在抗倭援朝的戰場


現在特麼滿千萬了,結果直接被其他民族消化了,連文字都丟了,語言都丟了


原因是什麼不明白嗎文官集團農民軍敢重要的還是腐敗


這個口號是失敗者為了找藉口誇大其詞而已


那是一個比爛的年代,明軍比滿人爛,所以輸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