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集團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絕對算是最近一週德國工商界最受熱議的人物。

  他在3月12日大衆集團年會上提出的更爲激進的電動化目標和決心全面轉向電動化戰略,主要目標包括:

  - 在未來十年內,在原定推出50款電動車行的計劃上,將這個數字增加到70款;

  - 在未來十年內,基於電動汽車平臺生產的汽車數量的目標從原先的1500萬輛增至2200萬輛。

  而此舉則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德國汽車業爆裂開來,引發了工會、行業組織和政界的一場大辯論。

  在經歷了一週的各方角力和觀點交鋒後,德國汽車不僅放棄了設法延續百餘年來傳統燃油車紅利的依賴,更掃清了在技術路線上的爭論,其以純電動爲主要技術路線的全面電動化轉型目標已經無比明確。

  角力交鋒和一場決定性電話會議

  大衆加快電動化戰略率先引發了零部件企業們的擔憂。

  採埃孚集團CEO沃夫翰寧·施艾德(Wolf-Henning Scheider)強調採埃孚保持技術路線多樣性的重要性,並直白的表示,“大家不要把一家企業的戰略,和整個行業的戰略相提並論。”

  博世發動機領域負責人烏韋·蓋克塔特(Uwe Gackstatter)說,“作爲零部件供應商,我們必須保持技術路徑的多樣性。從風險控制角度來說,如果電動化遇到挫折,我們還有其他機會。”

  面對零部件供應商的更爲保守的策略,迪斯通過社交媒體領英隔空迴應:“政治家們及行業協會不應該繼續遲疑,好像電動化之外還有其他可相提並論的選項。”

  相較於零部件企業,德國工業協會(VDA)及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的反對聲音更加強烈。

  汽車管理中心(CAM)知名行業專家斯特凡·布拉策(Stefan Bratzel)表示,他在尊重迪斯決定的同時,也擔憂過快電動化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員工就業崗位的影響。

  巴登符騰堡州州立機構“巴登符騰堡電動出行”週一發佈的研究報考顯示,僅在巴符州,就有31200個崗位會受到汽車電動化的影響。

  德國金屬行業工會(IG-Metall)區域負責人也表示,在向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預計全德國將有超過十萬個工作崗位受到影響。

  而大衆集團內部的工會委員會,長期以來與堅持降低企業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的迪斯關係緊張。在迪斯提出激進的電動化目標後,工會委員會更是憤怒不已。

  大衆集團工會委員會主席奧斯特魯(Bernd Osterloh)擔心大衆電動化急行軍,對大衆集團工人未來就業會造成很大影響。

  3月20日在奧斯特魯的召集下,大約20000位工人在大衆總部沃爾夫斯堡召開了工會會議。在會議上奧斯特魯毫不客氣的譴責迪斯“管理失誤”,並要求迪斯保證大衆工人長期就業崗位不受影響。

  “在管理層不糾正錯誤之前,工會將拒絕繼續談判。”他說。

  工會與企業管理層對於企業發展方向和節奏分歧如此之大,給務實改革的迪斯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必須極爲小心應對。

  圖片來源:handelsblatt.com

  同樣在3月20日,迪斯和戴姆勒集團CEO蔡澈(Dieter Zetscher),寶馬集團CEO克魯格(Harald Krüger)進行了一場40分鐘的電話連線。

  幸運的是在電話會議的最初10分鐘,迪斯就拿到他想要的結果:三巨頭一致認爲,電動化是移動出行的唯一選擇。

  同時,在這次電話會議中,大衆集團和寶馬集團也消除了此前寶馬希望除純電動車外,也應加大對氫能和其他動力形式的補貼和支持,而大衆只希望重點放在純電動車上的分歧,三家企業認爲氫能源燃料電池車在未來10年內無法形成成熟的、有競爭力的量產技術。

  當三巨頭結束了40分鐘的通話後,此前一直仍在猶豫徘徊的德國工業協會代表也表示,三位企業負責人之間的交流富有建設性。

  而大衆、戴姆勒、寶馬也將向德國工業協會共同提出一個電動化支持建議,在此基礎上協會將制定出相應的支持計劃。

  可以說,這次關鍵的電話會議不僅讓德國三大車企在技術路線、對出電動車的前景下達成高度共識,也幫助迪斯在面對工會阻力上初步拆彈成功。

  政治家博弈天平的傾斜

  雖然德國市場上電動汽車銷售的比例不斷提升,但其市場份額卻還是十分有限,而目前政府制定的到2020年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的目標也很難實現。由於車輛數量及總行駛里程不斷增加,交通出行相關的碳排放總量與1990年相比較比沒有減少。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環保方面目標的考量要倍感壓力。

  一方面,她要回應德國民衆深入人心的環保意識和越來越大的呼聲。

  在2017年的大選中,以環保爲主要政治訴求的綠黨就歷史性的獲得了8%的選票,而據最新的民調顯示,綠黨的支持率更是高達14%左右。

  另一方面,爲在日益不確定的國際地緣政治背景下,維護作爲德國經濟最大支柱的汽車行業的競爭力,她又不能對汽車業過於嚴苛,甚至要想盡一切辦法予以庇護。

  比如在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要對進口美國的德國汽車徵收高關稅,默克爾做出了強硬的迴應。

  而關於環保目標,德國政府內部一直有激進和務實兩種聲音,而交通部與環保部意見長期以來分歧較大。

  2016年德國政府制定的氣候保護計劃,目標是到2030年把碳排放總量降低40%-42%。而環境保護部長斯溫雅蘇慈(Svenja Schulze)正積極推動把氣候保護目標立法。

  默克爾在3月14日與包括德國交通部部長安德里亞斯·朔伊爾(Andreas Scheuer)在內的政府高層開會時,就討論了交通帶來的環境挑戰。

  據德通社報道,德國政府跨部門的“國家未來出行平臺”委員會,將與默克爾討論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話題,而委員會的研究結果和建議將在三月底公佈。

  現在,大衆集團提出未來十年內將生產2200萬輛電動車的激進目標,對打開政府內部僵局是一個神助攻。

  朔伊爾很快就對大衆集團發佈的電動車戰略積極迴應,他說:“德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的潮流終於開始涌現,這是一個好的標誌。我們需要電動甲殼蟲效應。”

  他也順勢提出,爲滿足歐盟降低碳排放的嚴格目標,到2030年德國要製造1000萬輛電動乘用車、50萬輛電動商用車,以及30萬個充電設施。

  “對政治和行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可以做到。德國需要清潔的汽車和乾淨的空氣”。他說。

  汽車商業評論認爲,德國人做事一直有謀定而後動的文化傳統。

  德國汽車企業在應對電動化挑戰時比起中國、美國等市場表現得更爲慢熱,但在迪斯攪動德國汽車業的平靜後,政府、行業、工會多方之間的激烈碰撞和討論,多方達成共識後,德國三巨頭將開始在電動車領域展開一場毫無顧慮的衝刺,或許整個賽道都將爲之顫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