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隨著三大戰役的相繼勝利,蔣介石賴以生存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這使本來就矛盾重重國民黨內部鬥爭迅速激化,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率先向蔣介石發難,要求與中共進行和談。蔣介石被迫在元旦發表文告,同意和談。

面對解放軍即將進行的渡江戰役,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建議李宗仁:「我們可以來一個劃江而治的局面,和談時希望解放軍不要渡過長江」「如果他們過了江,打亂了這邊的攤子,那就不好談了。」因此,應該「向對方提出關於政治可以過江,軍事不要過江的建議。」此時的小諸葛,應該已是黔驢技窮了。

對於蔣介石的元旦文告,中共提出了和談的八項要求,這對蔣介石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但此時國民黨內主和的空氣卻有增無減,李宗仁、白崇禧也趁機加緊了反蔣。蔣介石依據民國憲法於1月21日退居幕後,李宗仁走上前臺。同一天,中共代表與傅作義代表正式簽署了協議,北平和平解放。

李宗仁和白崇禧之所以急於和談,那是要通過國共和談,實現「劃江而治」,最終取代蔣介石。白崇禧提出的和談方針確定後,中共開始加緊準備和談事宜。與此同時,中共加緊通過各種途徑去做李宗仁、白崇禧的工作。中共轉告李宗仁、白崇禧:不要再對美蔣抱有任何幻想,應團結一切力量,堅決向人民靠攏,這纔是唯一的出路。希望李宗仁不要離開南京,最好能出席和談;希望白崇禧能在武漢、安慶一線與解放軍密切合作,只要桂系軍隊不出擊,解放軍就不動它。

李濟深也根據中共建議請黃啟漢轉告李宗仁、白崇禧,民主黨派支持李宗仁將來擔任聯合政府副主席,支持白崇禧繼續帶兵。南京方面很快對中共的建議作出了反應,表示對和談前景充滿信心,也使中共看到了和平解決問題的希望,決定推遲渡江時間。此時的蔣介石大罵:「文白無能,喪權辱國!」李、白根本做不了蔣介石的主。

4月6日,蔣介石向提出和談必須先訂停戰協定,堅決反對中共渡江。8日,又決定設立和談問題特種委員會,依據中常會的決定,協助政府處理和談問題。12日,和談問題特種委員會在南京作出5項決議。這實際上已將南京方面的底牌完全亮了出來,只要中共堅持渡江,和談就不可能成功。在得知國民黨的態度後,決定將已擬好的《國內和平協定草案》交給張治中。

在張治中看來,這個草案對南京方面來說,不啻是「判決狀」,和李、白二人所主張的那種「劃江而治」的主觀幻想相差十萬八千里。協議要求在本月20日以前,如果南京政府同意就簽字,否則就馬上過江。李宗仁看到《協定》後,一時竟然全無主張,只好向蔣介石請示。蔣介石看罷,拍案大罵:「文白(張治中)無能,喪權辱國!」國民黨決定拒絕《國內和平協議》。至此,國共北平和談宣告破裂。

在國共和談前,白崇禧說過:「對我個人的去留,現在不是我考慮的時候,目前要緊的是,共產黨如果有和平的誠意,就立即停止軍事行動,不要過江。能讓步的我們盡量讓步,不能讓步的絕不讓步,過江問題為一切問題的前提,中共如在目前戰鬥過江,和談的決裂就不可避免。」此時的小諸葛是鐵了心要跟定蔣介石的。

20日子夜,解放軍百萬雄師,分東、中、西三路,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橫渡長江天險,一舉摧毀了南京政府苦心經營了3個半月的江防。23日,南京解放,南京國民政府徹底覆滅。


白崇禧足智多謀,號稱軍中諸葛。1949年解放軍決定渡江作戰時,他獻計代總統李宗仁放棄長江防線,保存實力,退守西南,以觀時局。可此時的李宗仁是光桿司令一個,有職無權。蔣介石的嫡系湯恩伯部他根本調動不了,湯只聽蔣介石的指令,按照蔣介石的軍事佈署,將75個師約45萬兵力佈防於江西湖口至上海一帶防線。所以,此時精明的白崇禧再有什麼錦囊妙計也無濟於事,白崇禧的戰略意圖根本無法實現。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遭到殲滅性打擊,國民政府敗局已定。軍事上的潰敗,令美國對蔣介石大為不滿。美國有意棄蔣扶持李宗仁上臺挽救危局。此時,白崇禧連發二電致蔣介石,希望蔣下野促成國共和談。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元旦公告,表示「個人進退出處無所縈懷,一切取決於國民之公意」,首次表示同意下野。

蔣介石表面同意下野,下野之前他加緊佈署了人事安排,在要害部位安置親信心腹,以牽制李、白。任命朱紹良為福建省政府主席;方天為江西省政府主席;薛嶽為廣東省政府主席;湯恩伯為京滬警備總司令。安置就緒後,1月21日,蔣介石發布公告,宣佈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

李宗仁上臺,徒有虛職,處處受制。黨政軍大權仍然掌握在退隱老家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手中。而因為府院之爭,1949年1月,行政院在院長孫科的率領下遷往廣州,形成一國三公的局面,李宗仁徒有代總統之名,孤守總統府,卻手無寸權,面對的是一個棘手的爛攤子。

所以,在渡江戰役時,白崇禧的退守西南的建議雖然得到李宗仁、何應欽等人的贊同,可是李宗仁根本沒有指揮力付諸實施,沒有蔣介石的首肯,臺前的傀儡李宗仁寸步難行。

和談破裂後,百萬大軍強渡長江,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潰不成軍。

桂系主力在鄂、湘、桂地區被殲,殘部退入越南。而大半輩子親密合作、共同進退的李宗仁、白崇禧最終也分道揚鑣,李宗仁以治病為由流亡美國,1965年回歸祖國。而白崇禧隨蔣赴臺,晚年鬱鬱暴斃而終,死因不得而知。


白崇禧雖然號稱「小諸葛」,自詡足智多謀。但是,在面對絕對實力時,又有何用?當年,那位「上知五百年,下算五百年」的諸葛亮,不照樣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嗎?諸葛亮可比「小諸葛」貨真價實,在面對擁有絕對實力的魏國時,照樣抱憾終身,病死在五丈原!

白崇禧是有些能力,但是,跟解放軍的將領比,還是差很多。

很多人都說:胡宗南也就是個團長!擁有幾十萬人,卻被幾萬解放軍牽著鼻子走。白崇禧可能稍微好點,畢竟資歷也老。在抗戰時期,他和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會戰和桂南戰役都取得了勝利。內戰時,作為桂系的二號人物,他曾出任國防部長。不過,因為桂系和蔣介石本來就有矛盾,所以,蔣介石並不會把嫡系精銳部隊交給白崇禧指揮。

不過,白崇禧在大別山圍困劉鄧大軍一戰,還是可圈可點的,劉鄧大軍損失不小。青樹坪一戰,更是咬了四野一口,延緩了我軍南下步伐!

不過,到渡江戰役時,白崇禧再聰明,也是無力迴天了。畢竟,長江防線上70萬軍隊,只有25萬聽他的,剩下的湯恩伯部45萬人只聽蔣介石的。此時,雖然蔣介石被白崇禧逼下野了,李宗仁成了代總統。但是,國民黨的事,還是蔣介石說了算。

白崇禧只能建議李宗仁先固守長江防線,和解放軍談判,祈求劃江而治。

此時在談判,為時已晚啊。國軍能作戰的部隊只剩下146萬人,而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裝備也更新換代了。光渡江戰役,解放軍就集中了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共計100萬人!

這已經不是重慶和談的時的局勢了,談判的條件是蔣介石不能接受的,李宗仁也是做不了主的。蔣介石只想拖延六個月時間,讓他重建400個師,徵募250萬新兵!重新召集退役軍官;編製新的裝甲兵團;擴充空軍。

解放軍要求必須渡江,必須收編國民黨軍隊,必須接收國民黨政權,處置戰俘。李宗仁、何應欽給代表團複電,拒絕簽字。

於是,百萬雄師過大江!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一衝擊潰,43萬餘人被解放軍殲滅!

白崇禧最後的希望,就是退守西南。

這怎麼可能實現?中國歷史上,統一的王朝是不允許割據勢力存在的。而且,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白崇禧被解放軍一路追趕,從長沙,到衡陽,再到桂林,最後到海南島。一路的潰敗,讓白崇禧心力交瘁,只能在7月份就提出讓蔣介石「復出」,自己想當行政院長。可惜,蔣介石是復職了,但是,沒讓他當行政院長。

1949年,12月,徐啟明兵團覆滅,桂系勢力被全殲。只有3萬殘兵逃進越南。

白崇禧還是幼稚了。

桂系與蔣介石的矛盾很嚴重,蔣介石就是被白崇禧逼下野的。但是,白崇禧竟然接受了蔣介石的邀請,去了臺灣。蔣介石當然是在騙他,只給了他一些虛職,將他軟禁。此時,李宗仁還在美國,蔣介石讓白崇禧活在臺灣,只是為了牽制李宗仁。

1965年,李宗仁和夫人回到大陸。白崇禧的處境更加尷尬,1966年,死在了寓所。屍身發綠,死因不明。

(文|勇戰王)


按照張發奎回憶錄裏的說法,在1948年國軍的重點進攻失敗之後,共軍轉入全面反攻,形勢就已經明朗了。當時,包括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閻錫山的晉綏軍和張發奎等西南地方勢力,都普遍認為,長江以北肯定是守不住了,接下來能夠爭取的最好結果就是劃江而治。

從他們的角度看,要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阻力就是蔣委員長。只要蔣委員長一下臺,就什麼都好說。所以,他們私下串聯密謀,達成的共識就是趕委員長下臺,李宗仁從副總統轉正,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張發奎這時候雖然已經沒兵了,但認為自己懂軍事,可以給李白在軍事上出謀劃策。

他們當時的想法是,淮海戰局也已經無法挽回,但西北馬家軍和胡宗南還是有優勢的,長江下游還有江防的四十多萬軍隊,白崇禧在長江中游也還有二三十萬人,加起來也有一百五十萬人到兩百萬人的軍隊。因此,只要經營得當,還是能夠形成一道有戰鬥力的防線的,就可以作為和共軍談劃江而治的資本。

李宗仁此前在北平單位行轅主任,和當時正在燕京大學當校長的司徒雷登往來比較多,後來司徒雷登當上了美國駐華大使,李宗仁就借這層關係,試探美國是否支持他們逼宮,讓蔣委員長下臺,改由他們來爭取和平。美國此時的重心在歐洲,把中國的事情交給一個對政治並不熟悉的司徒雷登,就已經能說明問題,所以就同意了李宗仁他們的打算。

得到美國的認可後,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張發奎這些人就積極活動,加上東北已經完全被解放,國大的東北代表跑去總統府哭鬧,委員長只好同意下臺。但委員長還是要棋高一著的,下臺的時候說的是他暫時下野,李宗仁只是代總統。而李認為,憲法根本就沒有代總統這麼一說,也不存在暫時下野這回事,既然總統下去了,就沒有再上來的道理。副總統既然已經轉正,就是堂而皇之的總統,不存在暫時代理的情況。

所以,李宗仁上臺之後,就以和平為號召,派代表和共軍談判。談判的情況眾所周知,共軍根本沒想過劃江而治的事,所以開出的條件就是要李宗仁他們無條件投降。李宗仁無法接受,所以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這就有了「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國軍千里江防被一舉擊潰,湯恩伯率軍退守上海,掩護委員長轉運物資到臺灣,西北方面,胡宗南也向西南撤退。

這時候,四野大軍南下,白崇禧要在武漢周圍組織會戰也已經不可能了,只能繼續後撤。但也是在這時候,白崇禧看清楚了局勢,委員長的嫡系中央軍根本就無意和桂系共進退,他們也指揮不動,所以,靠譜的辦法還是跟之前一樣,退回西南老巢,依託西南的高山深谷地形,發揮桂軍擅長山地戰的優勢,準備持久抵抗。

但這時候國軍的情況很混亂,南京政府先遷廣州,再遷重慶,從廣州遷到重慶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是委員長在指揮了,其他人根本不聽李宗仁白崇禧招呼。所以,李宗仁作為代總統,實際上並沒有到重慶去履職,而是在廣州觀望形勢。而國軍各個戰場上的殘軍敗將也在紛紛退往西南,準備沖走抗戰的老路,都到西南來養精蓄銳,堅守待變。

白崇禧率長江中游的三十多萬國軍先從四野的攻勢中跳出來,退到長沙,程潛陳明仁又想起義,差點就把白崇禧也抓住當作送給共軍的見面禮,白崇禧只好繼續南撤。但桂軍才退到衡陽寶慶一帶,就被解放軍的迂迴切斷退路,完成了戰略包圍。實際上,當時深入敵後的只有丁盛的一個師,但桂軍這時候人無鬥心,士無戰意,只想著跑,一看到歸路有共軍猛烈阻擊,就已經慌了神,最後被解放軍在衡寶戰役全部消滅了。

客觀來說,四野推進到湖北後,就已經分三路推進,目的是很明顯的,就是希望在武漢周圍消滅長江中游的白崇禧集團。這時候桂軍不僅在士氣和戰鬥力上,就是在數量上,也已經處於絕對劣勢。這種形勢下,如果白崇禧集團真的退入西南,以西南的地形來說,解放軍要圍而殲之,是不容易的。而且,西南地區即便是在解放後,剿匪工作也持續了很長時間,也能說明西南政治和軍事鬥爭的複雜性。


在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精銳幾乎喪失殆盡,而在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時,國民黨的潰退已經成為了必然,這時候老蔣發布了通告下野,此時的國民政府迎來了李宗仁時代,但出任總統的李宗仁卻沒有任何實際性的權力。

在李宗仁出任代總統後,他妄想依靠僅存的一百多萬軍隊和我黨劃江而治,但因為老蔣的干涉和我軍勢必解放全中國的雄心而破滅,但是在這個時候,他也發現了自己只不過成為了老蔣的替罪羊而已,國民黨的中央軍根本不聽他的調遣,老蔣在浙江奉化老家遙控指揮著他的嫡系部隊,而老蔣的心腹湯恩伯早已經開始了長江防線的排兵布陣。在這個時候,李宗仁唯一能指揮的只有自己桂系的二十多萬人馬,而桂系的白崇禧就給李宗仁出了這麼一個主意。

這白崇禧在國民黨將領中絕對算個軍事天才,無論打仗還是戰略眼光都頗具遠見,他讓李宗仁棄守東南,把戰略中心移到西南,憑藉西南險要的地形來進行固守,以待國際形式的變化。但李宗仁有心而無力,中央軍根本不聽他這個總統的話,老蔣讓僅存的國軍守在長江上千裏公里的防線上,企圖依靠長江天塹來固守,但就是老蔣認為他精心構築的長江防線卻在一天便被解放軍全線突破,渡過長江後的解放軍之後席捲東南諸省。

而李宗仁在長江防線被破後便搬遷了國民政府,但是他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只不過是個傀儡罷了,國庫中的黃金、物資早已經被運往了臺灣,真正的大權依舊掌握在老蔣這個國民黨總裁手裡。沒過多久,解放軍便向西南進軍,而李宗仁的桂系也被四野所消滅,李宗仁在失去軍隊後,他也喪失了在國民黨中的地位,之後離開了大陸。

而李宗仁之後去了美國,白崇禧則追隨了老蔣,「李白」二人其實在國民黨中和老蔣一直處於競爭的關係,從北伐之後便有過多次矛盾,爆發了好幾次戰役,值得一提的是,白崇禧這個小諸葛,晚年居然暴斃家中,原因耐人深思。您的點贊,我的動力,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白崇禧和李宗仁確實想談「劃江而治」,但是種種史料表明,這不過是一種「漫天要價」,等著「就地還錢」的姿態。

李宗仁和白崇禧絕沒有狂妄到以為可以憑藉桂系就能「劃江而治」。

其實早在1948年遼瀋戰役結束,國共之爭大勢就已經非常明朗了,大量國民黨高級軍官和政府高官拚命想和這邊搭上線。

根據去年公佈的一組1949年1月毛老人家與斯大林的往來函電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不少赫赫有名的國民黨高級軍官已經通過各種關係企圖搭上線。

比如老人家當時就曾披露國軍第8兵團司令劉汝明、第24軍軍長劉文輝等人天天在和本方聯繫,老人家還得意的表示劉文輝天天在詢問,問有沒有什麼新「指示」。

而其中最大牌的兩位國民黨高級軍官一位是白崇禧,一位是湯恩伯。

老人家說白崇禧通過聯繫人表示,若有什麼指令,他馬上照辦不誤;而湯恩伯則通過他的妻子詢問「湯家還有沒有保全自己的退路」,湯恩伯也確實曾想和陳儀密謀攜南京上海杭州周邊的數十萬部隊投誠,只是事情不機密被發現,湯恩伯出賣陳儀自保。

這件事蔣介石心知肚明,所以才會在湯恩伯葬禮上說湯恩伯還不如死在戰場上,苟活這幾年沒意思這樣諷刺湯恩伯的話。

而根據另一則史料,《米高揚與老人家的祕密談判(1949年1—2月) 》顯示,白崇禧與這邊的聯繫非常具體,而且實際要求比所謂「劃江而治」要低得多,根據史料顯示,白崇禧只是希望「能夠保全軍隊,最好是隻改變部隊名稱與指揮系統。」「在以後的聯合政府中」有「相當的位置」

從這一則史料看,至少白崇禧是很務實的,他只是希望能夠得到1930年代國民政府那樣的待遇,也就是說他能保證自己和廣西的地位。

但其實桂系無論白崇禧和李宗仁,包括他們那二十多萬軍隊在老人家看來都不足輕重,其實如果老人家同意白崇禧的條件,白可能1948年就投誠了,但是老人家就是有這個魄力,不需要。

老人家的理由是:大規模的國民黨軍隊在將軍帶領下投誠「對我們並沒有好處。因為有太多的國民黨軍隊投奔我們,很不安全。況且國民黨軍隊的將領都想謀求高位,可他們並不足信。

對於白崇禧,老人家在1949年年初就告訴米高揚,「要全殲他的軍隊。」「對付他比對付傅作義更加棘手。但是,我們也準備消滅他。」

所以,說起來李宗仁和白崇禧很可憐,他們不知道,他們兩人的命運早在1949年年初就已經確定了,他們除了靜靜等待命運的來臨外,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


1949年1月12日蔣介石宣佈下野,由李宗仁成為新總統。但李宗仁發現自己這個代總統是個「有名無權」的傀儡。

早在蔣介石下野之前他就準備好了一切。在各個軍政要職上安插自己的心腹,對於李宗仁的命令他們一概不理,完全是由蔣介石在幕後一手操控。

而對於國民黨的中央軍,一概由老蔣的心腹湯恩伯掌控著,蔣介石一直在「遙控」著他的嫡系部隊。所以李宗仁所能調動的只有新桂系部隊的二十多萬人。

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藉助倒蔣之際,迅速擴大桂系的軍力。蔣介石雖然對他十分不滿,但是國內的形勢搖搖欲墜,他不得不忍住肝火,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在解放軍打算渡江前,白崇禧給李宗仁提出了一條意見:希望和共產黨兩分天下,劃江而治。

當時的李宗仁深表贊同,因此李宗仁之後積極展開求和行動,同時希望整理內部,和解放軍隔江對對峙。

白崇禧的算盤打的非常好:

1、借用解放軍的威勢,迫使國民黨內部各派系都以桂系領導為主,慢慢清除蔣介石的勢力。

2、用國民黨的殘餘部隊和長江的天塹作為籌碼條件,和中共進行談判,從而達到劃江而治,兩分天下的「好夢」。

但是解放軍如今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當時已經擁有400萬人的兵力。毛澤東也說了:不過江,這是不可能的。但作為退步,如果白崇禧真心求和,率領廣西部隊的十來萬人歸順,未來中央人民當政,可以繼續讓他帶兵。

但是白崇禧並沒有買這個帳,不久我黨百萬雄獅過大江,白崇禧的第一招「劃江而治」破滅了。

於是白崇禧想退而求其次,將兵力都固守西南,妄圖割據一方。但之後的衡寶戰役爆發,桂系僅剩下的五萬主力被團滅。白崇禧的第二招「割據一方」又破滅了。

最終李宗仁逃亡到美國,而白崇禧不聽勸告居然還選擇相信蔣介石會給他優厚的待遇,恢復以前的榮光。最後逃亡臺灣,結果被蔣介石安排了一個「戰略顧問」副主任的閑職,失去了一切權力,受蔣介石的擺布、控制和監控。1966年,白崇禧死在臥室中,死因不明。

1949年1月12日,蔣介石發公告宣佈正式下野,由李宗仁代行其職。不過,深諳權謀的蔣介石一邊辭掉總統之職,一邊又掛起了國民黨總裁的牌匾,李宗仁尷尬地發覺自己這個代總統竟是個有職無權的「虛君」。

此番倒蔣,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出力最大,他借蔣四面楚歌之際,靠著桂系雄厚的軍事實力,翻雲覆雨,逼蔣下野,蔣氏雖對他恨得咬牙切齒,但由於風雨飄搖的形勢所逼,不得不強自按捺住胸中怒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白崇禧給李宗仁提出一條建議,就是企圖與共產黨兩分天下,劃江而治。李深表同意。因此,他剛一上臺,就積極進行和談活動,同時整頓軍隊,增強實力,與解放軍隔江對峙,分庭抗禮,同時也為加重談判籌碼。

然而,這只是兩位桂系首腦的如意盤算。蔣介石通電下野前,早就清楚大勢已去,已準備放棄大陸,退守臺灣。文獻記載,他「引退」 後 ,立即在老家奉化溪口建了7座電臺,遙控國民黨的軍政事務。

1949年3月,白崇禧派劉仲容渡江北上與中共接洽和談問題。臨行前, 他交待劉道;「今後可以有一個 『劃江而治』的政治局面,希望中共軍隊不要打過長江,如果他們打過來,就會砸爛攤子,那就不好談了。見到毛澤東時,你務必向他曉以利害,並陳明大局」。

白崇禧不愧叫「小諸葛」,算盤打得很精,他一方面想借解放軍的威勢,逼迫國民黨內各派統一到以桂係為核心的領導之下;另一方面,他又想以國民黨剩下的殘餘力量做談判籌碼,和中共討價還價,最終形成南北對峙、各守半壁江山的局面。

毛澤東對劉仲榮說:「白先生要我們不過江,這是辦不到的」。他還說:「白崇禧喜歡帶兵,他的廣西軍隊只有十來萬人,規模不大。將來和談成功,一旦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要建立國防軍,我們可以請他繼續帶兵,請他指揮數十萬大軍,人盡其才,這對國家也是有好處的嘛 」。

他補充道:「我們渡江後,如果他感到孤立,可以退往長沙,再看情況,再不行,他還可以退到廣西。我們可以簽個君子協定,只要他不主動出擊,我們保證3年不進廣西」。

李宗仁也致電毛澤東,請迅速指定和談代表與談判地點,並說:「政府業已承認,以貴方所提的八項條件為和談基礎」。這時,蔣介石將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遷往廣州,與孫科主持的行政院聯合施政。如此一來,李宗仁被孤立起來,使其不能代表南京國民黨政府與中共進行和談。

不久,解放軍經過徐州會戰後,已逐漸迫近長江北岸。白崇禧仍然迷信他手裡那支能徵善戰的數十萬精兵,且西南、西北還有大片江山,於是頑固堅持:「共產黨政治可以過江,軍事不能過江」。史載,蔣介石從臺灣給他空運來大量黃金至武漢,以堅定其決心,將共軍阻擊在長江以北。之後發生的事,用毛澤東的一首詩就能說明白: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寫作答題辛苦 嚴禁剽竊】【網路配圖】


1949年,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均已結束,國民黨精銳的大軍基本上被消滅。而國民黨內部,以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反蔣勢力加緊了逼宮,蔣介石在內憂外患之下,被迫於1949年1月21日宣佈下野。桂系李宗仁則成為了代總統。

成了國民政府「一把手」,達成了幾十年來的願望,志得意滿的李宗仁,野心勃勃的妄圖他領導的桂系成為半個中國的統治者,白崇禧也向李宗仁提出了「化江而治」的建議。於是,李宗仁一邊拉攏蔣系軍隊,一邊派人北上「和談」。

但是,令李宗仁和白崇禧想像不到的是,蔣介石雖然宣佈下野,但從未交權。相反,回到浙江溪口老家的蔣介石建了七部電臺進行遙控指揮,國民政府內部大小事務,沒有蔣介石的認可,根本無法推行。

國民黨的最高軍事統帥部也到了溪口。國民黨的大軍,除了桂系的30萬人,其他的只聽蔣介石的命令,李宗仁一概指揮不動。甚至連國庫內的美鈔、銀元等硬通貨也已經全部被運走。李宗仁的「代總統」職位根本就是一個光桿司令。

然而,手握重兵的白崇禧卻自信滿滿,他十分迷信自己麾下的桂系大軍的力量。他堅持:「如果解放軍堅持渡江,便不能接納和議」。最終,和談失敗,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國民黨百萬大軍一潰千里。

以軍事見長,也一貫對自己軍事才能極端自信的「小諸葛」白崇禧依然認為還有希望。他向李宗仁提出「退守西南」的建議,妄圖割據西南,以備將來「時局有變」。

但是,白崇禧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也太過相信自己手下的桂系軍隊,在解放軍的進攻下,桂系和其他國民黨大軍一樣一敗塗地,根本沒有翻起多大的浪花,就被徹底消滅。

徹底失去了依仗的根本後,白崇禧和李宗仁面面對的就是去往何方的選擇。李宗仁最為瞭解蔣介石,他深知自己去了寶島,絕沒有自己的「好果子喫」,於是拒絕前往寶島,以治病為由去了美國,也建議白崇禧別去。

而白崇禧這次卻沒有接受李宗仁的建議,「李白」二人終於分道揚鑣。白崇禧固執的去了寶島,果然如李宗仁所料,白崇禧不但被解除職權,徹底失去了權力,而且晚年落了一個蹊蹺死亡的結局。


三大戰役結束後,1949年1月21日,在國民黨各反對派的強烈呼籲下,蔣介石被迫退位。按照憲法規定,總統退位,由副總統接替全面職務。

桂系的李宗仁在1948年的總統大選中,成為副總統。這次的轉正,讓桂系軍閥非常高興,認為他們統治中國的機會來了。

然而蔣介石仍掌管著國民黨的各個部門,他答應的「五年之內絕不幹預政事」只是一句空話。李宗仁的代總統只是一個虛職,根本就沒有什麼實際權力。

李宗仁所主導國共和談,根本就是蔣介石的拖刀計。蔣介石本來是想以長江以界南北分治,共產黨堅持一定要過江。這是蔣介石所不能答應的,他的意圖就是給自己調整兵力爭取一點時間。

1949年4月22日,就在解放軍過江的前一天,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的名義,從溪口飛到杭州,邀請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湯恩伯等,召開祕密會議,商討最後一戰的作戰計劃。

在這次會議上。李宗仁本來是打算要蔣介石二選一:要麼蔣介石還回來當總統,要麼就把權力交出來。哪裡料到蔣介石更狡猾,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這個組織凌駕於黨和政府之上,提議由何應欽擔任國防部長,統一指揮作戰,並且還提議於次日南京政府搬遷到廣州。

1949年的4月23日,解放軍攻下了南京的北大門--浦口。南京政府的各個部門紛紛南遷。這時的李宗仁並沒有跟政府走,而是回到了廣西桂林。

李宗仁回到廣西的目的,就是效仿抗戰時期的國民黨政府,準備在廣西組建新的政府,和中共簽訂「國內和平協議」,聯繫廣東勢力,進而向美國尋求援助。

但經過前幾個月的觀察,國內的各派政治勢力都被李宗仁比較失望,這個計劃也沒有能達成最終結果。

然而蔣介石卻不這麼想,當下國民政府的局勢到壞到了不能再壞的地步,李宗仁現在就是搞分裂,只會讓形勢更加惡化。

於是蔣介石讓閻錫山和白崇禧去勸李宗仁回到廣東來坐鎮局面,為當下的時局做出自己的努力。

李宗仁提出了自己的條件,要求蔣介石不得幹預國民政府的權力,並且再三強調:暫時出國赴歐美訪問,免礙軍政改革。

閻錫山只得回上海和閻錫山交涉,但經過三天的談判,並沒有很明確的結果。蔣介石只是答應五年之內絕不幹預政事,至於出國一事,絕無可能,沒有臉面見友邦朋友。

這時,只有白崇禧親自出面了。從白崇禧支持李宗仁奪權到現在僅僅過去了4個月,但他發現李宗仁的政治水平和控局能力確實不如白崇禧,於是就勸李宗仁:大局為重,萬請赴廣州共渡時艱。

因為有白崇禧出面,李宗仁不得不出山。

1949年5月,對於國民黨來說,是非黨不美妙的一個月份。先是桂系主力被四野消滅,然後就是何應欽因為指揮不了湯恩伯,辭去行政院長一職。

5月26日,蔣介石到了臺灣。他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反對李宗仁的人事任用,力推閻錫山做行政院長,來重新組閣。

之後國民黨內部產生了巨大的衝突,蔣介石認為要重兵防守東南地區,李宗仁認為要重點防守西南。

8月,李宗仁計劃割據兩廣,自成一體。

隨後的9月,華南的國民黨除了退向臺灣外,其它全部被消滅。西南的桂系軍隊也無處可去,在12月主力17萬人被消滅,只有一萬人退向越南。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回到臺灣,宣佈重新行使對國家的管理權。

而在前一年的12月5日,李宗仁和家人一起,坐飛機已去了美國。白崇禧則在思考之後去了臺灣,此前蔣介石答應讓他做行政院長,到了臺灣又沒有兌現。

李宗仁在去美國前,反覆告訴白崇禧不要去臺灣,否則可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但兩人之間對當時的時局看法已完全不同,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1965年,李宗仁和妻子回到中國大陸,受到熱烈的歡迎,4年後死去。

因為李宗仁的回國,蔣介石大怒,並把責任推給了白崇禧。白崇禧在臺灣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於1966年死去。

關於白崇禧的死因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的,有人說死時渾身發綠,是被蔣介石派特務害死的。也有人說蔣介石亂喫藥中毒死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