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談判」,我個人的經驗是,千萬不要把這2個字「妖魔化」或者「神聖化」。

當我們搜索「談判」二字時,通常會和「專家」,「策略」,「大企業」,「國際」等看起來高大上的詞聯繫在一起。然而,事實上是,「談判」這件事情是高頻地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的。

說明一下,這裡提到的「談判」也只是普通工作中常遇到的情況。至於像公司併購等這種大case,也不至於在知乎找經驗了吧。


英文里談判叫做「Negotiation」,我本人更喜歡理解成為:商量,協調。

我也看了一些知乎里關於談判的討論。有一些觀點我其實是不太苟同的。我覺得還是不要一上來就表現得自己很具有攻擊性很油,好像渾身都長滿了「談判技巧」。為什麼呢?很簡單,換位思考下,如果一個人和你商量事情是這個態度,你是不是還沒聽他說什麼呢,就本能地會想「防禦反抗」?

那關於談判,我們要做什麼呢?

第一,充分的準備

1)從自身的角度去想:自己的目標,最需要的是什麼,次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底線。

2)從對方的角度去想:對方的目的,對方最想要的是什麼,有沒有其他想要的。對方的底線等等。

3)周邊的市場行情--需要搜集大量資料(掌握的越多越有底氣)

更直觀一些,我們可以藉助這個表格幫助自己思考:

4)還有從個人角度出發,對方的身份:他是有話語權的嗎?是decision maker 還是只是一個傳話的?除此外,還可以了解的更細緻:年齡,性格等。當然是越詳細越好,但這也取決於你的時間成本。

5)對雙方的緊迫程度。簡單的說就是這件事情對誰比較著急。

6)如果沒談妥,對誰損失比較大。

第二,在充分的準備基礎上,多做幾個方案以及找到可替代的合作對象

所謂的多個方案是指,如果A計劃是你最想要得到的但是談不下來。那就要做出妥協了。於是就要準備好B計劃,C計劃。

所謂可替代的合作對象是指,在商業上我們可以選擇的合作對象經常有很多個。如果最想合作的實在談不下來,也有「備選項」。

第三,心態

有了充分的準備,對自己的方案要有信心。心態很重要。堅定的認為,我們開的條件是最合理最雙贏的。這個非常重要!

第四,溝通技巧等軟實力

這種聽音識話,話術,情緒氣場等等軟實力,網上也有很多經驗案例總結。個人覺得不是一朝一夕,紙上談兵就能速成的。更多的是平時的積累和個人性格等綜合因素吧。實踐才能出真知。

綜上,是我根據過去4年的工作經驗對商業談判的一些總結。歡迎大家補充指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