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漢文帝較有名氣,他釆用無為而治,確保了國家和諧安定,經濟平穩發展,他和他的兒子統治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但是,他顯然是被高估了,因此,後世的評價顯然不如漢宣帝。

漢文帝有三大弱點:一是過於柔弱。在面對外敵匈奴對漢邊疆的入侵時,柔弱的他延續漢高祖的"和親"政策,只防守不反擊,只背動捱打。這也促使了匈奴更肆無忌憚,對漢朝的入侵也越來越嚴重,以至到漢武帝,忍無可忍的他憤而反擊,開展了長達數十年的"雖遠必誅"戰爭,最終消除了外患。因此,可以說漢文帝是以"屈辱"的方式贏得了和平,但同時也被後人示為"懦弱"的體現。

二是過於迷信。漢文帝是個超級封建迷信的人,他信神信佛信迷信。他特別崇拜方士,總認為他們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之術,他極為重用方士。也正因為這樣,一些魚龍混珠之人假伴高深的方士,結果都獲得了漢文帝的重用,並且在這些術士都"露馬腳"時,依然深信不疑。也正是因為這樣,天下被鬼神弄的烏煙瘴氣,形勢混亂。

三是重用小人。漢文帝用人過於不拘一革,往往憑感覺憑愛好,一些無徳無能無才的人被破革重用,弄得官場腐敗如斯。如重用鄧通這樣的小人,成眾矢之的。而漢文帝為了保全他,臨時還對兒子劉啟下了"禁殺令",後來漢景帝劉啟變通了處理方式,把鄧通活活餓死。總之,漢文帝的重用小人,放縱諸侯王,間接導致了漢景帝時的"七國叛亂"。

而漢宣帝上任後,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使得國家迅速強大起來,人們安居樂業。因此,後人對漢文帝的評價不如漢宣

帝時也就不足為奇了。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以德服諸侯,在位時間長,穩定了漢朝,恢復了人民的生產生活。文帝無為而治,但是他沒有恢復郡縣制,諸侯國依然存在,也沒有解決匈奴入侵問題。因此漢文帝有文化之功,無赫赫武功!

漢宣帝接手的漢帝國經漢武帝折騰,已經衰弱不堪了。漢宣帝在位期間撥亂反正,儒法並重,王道霸道兼而用之,不僅恢復了國力,還打敗了匈奴,使匈奴的呼韓邪單於率眾來歸。文治武功皆達到一個新高度,不僅恢復了漢武帝的武功,也恢復了漢文帝的繁榮。

從文治武功和制度建設上講,漢宣帝都超過了漢文帝,所以劉向的評價是中肯的。


想要比較漢文帝和漢宣帝,我們先來看看兩人的謚號。漢文帝謚號為孝文皇帝,漢宣帝謚號孝宣皇帝,《謚法表》上記載「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聖善周聞曰宣」。

別看文的解釋很長,但文和宣都是藵謚,西漢時期謚號這東西還是比較客觀的,可見兩人都是明君。說完後人評價,再來看看兩人的文治武功。

漢文帝劉恆,劉邦第四子,初封代王,在周勃等人誅滅諸呂以後被迎立為帝,他在位二十多年,奉行漢初的無為而治,依舊與民休息,力求國家平穩發展。漢文帝本人是平和的,但是整個國家卻顯得有些動蕩,對此,漢文帝以孝治國、以德服人,並自己做出表率,二十四孝圖之中的親嘗湯藥即是以他為主角。

在漢文帝的努力下,漢朝穩定下來,國力逐漸積聚,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拉開了序幕,但是繁華的背後,往往潛藏著巨大的危機,西漢王朝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洶湧。

首先從外部來說,匈奴依舊是壓在大漢王朝身上的一座大山,漢文帝並沒有能夠改變漢高祖以來漢朝在漢匈戰爭中的劣勢地位,對匈奴只能採取守勢以及和親政策。其次在內部,郡國並行制的弊端已經日漸凸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一些諸侯國的實力大增,已經成為漢朝中央的一大威脅,後來在漢景帝時期甚至爆發了「七王之亂」。

這些問題,漢文帝都沒能有效地解決,可以說,他只有文治之功,武功方面少有建樹。

再看漢宣帝劉詢,他是漢武帝的曽長孫,出生不久即遇「巫蠱之禍」,一家人都死光了,自己也進了號子,幸虧他命大,得人相助活了下來。後來他慢慢長大,看著曾祖去世,叔祖漢昭帝(漢武帝幼子)即位,結果漢昭帝死得早,皇位空懸,昌邑王劉賀做了二十七天,就被霍光廢了,皇位落到了他的手裡。

漢武帝是千古一帝,但他的窮兵黷武也耗盡了「文景之治」積蓄的國力,還透支了不少,雖然經過漢昭帝時期有所恢復,但是時間太短,國家依舊衰弱。漢宣帝上臺後,先是任用霍光,任由他去搞,等霍光死後才一步步收回大權,親自上場。

漢宣帝明顯是個治國高手,他在位期間,任賢用能、儒法並用,王霸之道兼用,成功將漢朝拉向頂峯,國力恢復不說,就連武功也極盛。一直困擾漢朝的匈奴被漢朝吊打,呼韓邪單於請求歸附,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將新疆納入漢朝的版圖,開疆拓土數千里。

可以說,漢宣帝是文治武功兼而有之的一代帝皇,有人將他的統治稱為「孝宣中興」,也有人將他與漢昭帝合稱「昭宣中興」,不過重點都是漢宣帝。竊以為,他甚至可以與漢武帝相較,劉向深諳史學,將他放在漢文帝之上是沒錯的。當然漢宣帝有一點比不上漢文帝,那就是挑選繼任者,漢景帝延續了父親的統治,而漢元帝卻埋下了亡國禍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