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怡君

  看起來難以接近的“數字化”,其實和“敏捷”是一對孿生兄弟。

  “數字化”大哥高高在上,“敏捷”則顯得更接地氣。敏捷在誕生之初就是IT領域的專屬名詞,也是技術團隊普通的日常工作——用最小規模的團隊,以更快的速度進行試錯實驗。

  如今,它已經逐步浸透到流程改進、產品開發等工作環節中。富有洞察力的領導者們已經認識到,如果能將“敏捷”推廣到整個公司,它將爲企業文化轉型、工作方式變革以及整個業績的指數級增長奠定基礎,屆時,數字化轉型將順理成章。

  來源:IBM商業價值研究院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在對全球高管進行調研後發現,只有1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所在的企業都具備非常高的敏捷實踐能力,大多數企業的“敏捷程度”仍不成熟。

  其中,最大的“抗體”就是中層領導者。

  很多領導者逐級向下推動“敏捷”時發現,中層領導最需要“換換腦子”。由於敏捷的“小型部隊”會打破層級壁壘,當變化開始生根時,很多中層管理人員爲了保護層級傳統,就像“抗體”對抗感染一樣,拒絕“敏捷”的入侵。

  高層也不讓人省心。

  讓他們反對的不是“層級”的變化,而是因爲自己被迫要提高開放程度、學習更多知識、不斷調整戰略目標,由此產生的“不適感”。

  其實,現實中許多企業都坐擁大量數據,但他們只將其用於基本決策,沒有反覆實驗、利用複雜的數據關係挖掘出更豐厚的“金礦”。Korn Ferry的一項調研表明,在學習敏捷性方面,高管佔比最高的企業的利潤率比同行高出25%。

  當IBM要求CEO們對影響“敏捷”的關鍵因素進行排名時,他們提到最多的兩個選項是“勇於嘗試的意願”以及“對高素質員工的支持”,這幾乎成爲敏捷型企業的重要起點。

  IBM認爲,想要推動敏捷變革,企業的領導者應堅持基本原則“緊密協調,鬆散耦合” 。一方面解放員工,讓他們成爲企業的合作伙伴,不斷校正公司的戰略方向;另一方面,鼓勵不斷實驗與快速迭代,重視敢於挑戰舊習的員工,讓他們代替固守僵化的“老人”。

  另外,如果你感到變革艱難,不妨從客戶那裏需求幫助。IBM的調研顯示,以客戶爲導向的敏捷性,已經成爲判斷企業是否有能力實現數字化、部署平臺模式的主要指標。

  亞洲一家領先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就這樣做了。任何客戶都可以對新產品的開發提出建議,然後由客戶、供應商和員工集體投票決定是否開發。該公司CEO表示,讓員工與客戶實現“零距離”接觸,不僅能增強客戶親密度,還能幫助企業快速試錯,有效管理預算並進行新投資。

  此外,新技術也能助“敏捷”一臂之力。

  歐萊雅爲了實現“敏捷”,大幅縮短了開發新品的週期,平均每年可開發1300個新產品,爲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大衆喜好,它的生產線能在5分鐘內切換大約20種不同產品。當然,這種敏捷舉措,也使得一些程序更爲複雜,給管理這些生產線的運營人員帶來了新挑戰。爲此,歐萊雅將生產車間發送的實時數據,傳輸至物聯網平臺,運營人員不僅可以實時觀測數據,還能隨時隨地與生產線工作人員溝通,提高了市場預測、生產線切換、生產方案部署等工作的效率。

  說服高層,“洗腦”中層,“聘請”客戶,啓用新技術,做好了這些準備工作,一旦企業有了“敏捷”傍身,那位看起來呆板複雜高大上的“數字化戰略”大哥,就會馬上變得親切可人,觸手可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