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充滿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

  許多情節我們以爲是真的,結果是假的。

  比如發生在1841年5月的“三元里抗英”,在清朝靖逆將軍的奏報裏,是一場輝煌的“大捷”。然而,這是假的。真實情節是:英軍近戰死5人,受傷23人。

  許多情節我們以爲是假的,結果是真的。

  比如我們知道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道光皇帝一再強調“夷夏大防”,嚴禁清朝官員與英國人擅自接觸。那麼,本文題目中所說“南京談判時清朝欽差大臣想收英國代表的兒子爲養子”,一定是假的吧?然而,這是真的。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吧。

  一

  這個清朝欽差大臣叫耆英。

  耆英,字介春,滿洲正藍旗人,生於1787年。耆英是清朝宗室子弟身份,根正苗紅,做過內閣學士、護軍統領、內務府大臣、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盛京將軍等職。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由於奕經在浙東吃了敗仗,形勢極爲不利,道光皇帝便火速調任耆英爲杭州將軍,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與伊里布一起到江蘇南京與英軍談判。

  在這之前,耆英沒有與英國人打交道的經驗,也沒有見識過英軍的厲害,當他看到英國人提出“索煙價、商欠、戰費共二千一百萬兩,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通商,英官與中國官員用平行禮,及劃抵關稅、釋放漢奸等款”,認爲條件太苛刻了,說了幾句態度強硬的話,來試探英國人的底線。

  沒想到,談判的小船說翻就翻。英軍立即揮動紅旗,在鐘山上架好大炮,對準城內,作出炮轟南京的姿勢。耆英嚇得臉色都變了,趕緊派人到英軍艦船上說明情況。

  二

  在那以後,耆英的態度就軟化多了。在進行談判時,耆英對英國談判代表極盡屈膝妥協之能事,用各種方式來拉攏他們。

  當時,英國全權代表是璞鼎查。耆英注意到他的身份不一般,便極力示好,想與他建立起一種親密的私人關係。耆英看到璞鼎查有一張全家福照片,上面有璞鼎查的大兒子。耆英當即表示,自己沒有子嗣(實際上他有兩個兒子),想把璞鼎查的大兒子收爲養子,並帶到北京來居住。

  璞鼎查一定不知道耆英的小伎倆。這其實是古代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打交道的通用辦法。當中原王朝在軍事上失利時,就採取和親政策,來安撫敵人;當中原王朝變強大後,和親立即變成納貢。這時候,北方遊牧民族還必須送一位王子到中原王朝都城,作爲人質。

  璞鼎查表示,自己的大兒子還在英國讀書。耆英作出一種“很遺憾”和“很高興”交織的表情,說:“很好!從今天起,他就是我的養子弗裏德里奇·耆英·璞鼎查了!”

  不僅如此,耆英還贈送了一隻金手鐲給璞鼎查,並與他交換了夫人的照片——不可思議吧?

  後來,耆英向道光皇帝解釋了這麼做的原因,是“英夷重女而輕男”。他說得好像有點道理,因爲大清“女子無才便是德”,而英國竟然由“女皇帝”掌握大權。

  三

  在爲期半個多月的南京談判裏,耆英似乎真的與璞鼎查建立了友好關係。1843年,當璞鼎查離開南京,前往香港任職首任香港總督時,耆英給新朋友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告別信:

  “一年多來我倆均在致力於同一工作,且彼此瞭解對方都是一心爲國的:既不爲私利之動機所驅使,亦不被欺詐之盤算所左右,在商談和處理事務中,彼此心心相印,我們之間無事不可相商;將來人們會說,我們身雖爲二,心實爲一……分袂在即,不知何年何地再能覿面快晤,言念及此,令人酸惻!”

  這哪裏是朋友之間的告別信,分明是情人之間的情書。

  遺憾的是,耆英將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與英國談判代表示好上,卻不願意在研究英國通商政策、商業擴張上花一點功夫。這一點,他甚至還不如伊里布的僕人張喜。畢竟,張喜還用自己與英國人的友誼,將3000萬銀元的賠款,減少至2300萬銀元。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耆英費盡心思與英國人建立的“親密關係”毫無用處。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耆英被朝廷派往天津與英法聯軍交涉。可是,由於英國人在廣州發現耆英沒有在奏報朝廷時如實稟報英國人的要求,拒絕與他談判。耆英被迫回到京城,被咸豐皇帝責令自盡。

  【參考資料:《清史稿》《劍橋中國晚清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