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气候变化是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建立综合气候观测系统是必然之势。

近日,全国有24个气象台站被授予了“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名称。他们将建设成为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实力最强的综合气象观测站。

国家气候观象台分布图(24个)

未来,他们将肩负起提高气候系统立体综合观测能力,为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有效利用气候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重要任务。

什么是国家气候观象台?为什么要设立它?

国家气候观象台是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进行长期、连续、立体观测的国家级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站,也是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开放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平台。

全面、系统地获取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的综合信息,是理解和认识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基础。在生态方面,国家气候观象台开展的生态圈气候变量观测,为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恢复重建生态环境过程中,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另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观象台的数据能够为我国气候模式的开发和气候变化机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005年,我国在制订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时,把发展中国气候观测系统作为气象观测系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首次提出了建设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目标。

2006年,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国际科学委员会共同建立)常务委员会在公开出版的第14次报告(WMO/TDNo.1363)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项目,认为其是可供其他国家效仿的示范性项目。

2007年,中国气象局遴选出锡林浩特、张掖、寿县、大理、电白等5个气候代表性好、观测资料历史序列完整、观测场地等基础条件较成熟的台站作为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并于2008年和2011年分别完成了中期评估和试点工作总结。

2017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再次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的要求。

2018年,为加强对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管理,中国气象局按照兼顾科学基础和业务特色、历史传承和国际惯例、总体稳定和动态调整、部门行业和社会管理等四大原则,将全国各类观测站划分为3个观测层、7个类别、18种通用站名和国家、省两个管理层级。正式将“气候观象台”作为区别于其他站类的一个独立站类命名,定性为国家级地面综合观测站,明确了气候观象台的存在。印发了《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指导意见》,完成了顶层设计。

电白国家气候观象台

选择谁成为国家气候观象台?这里面大有学问

从2005年到2018年,从设想到探索、从试点到落地,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目标一直是观测与研究并行,包括进行有关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监测、分析预测、评估及其服务,揭示气候变化重要的极端事件,并评估其风险和脆弱性等。

气象站类分类完成后,如何在全国数以万计的观测站中选出能够担起国家管理层级重任的台站,还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气候观测关键区。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纬度跨度大,气候带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温带,且下垫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众多,这一系列因素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气候分布。

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必须划分不同的观测区,根据不同气候带与地表特征确定气候系统圈层重点观测目标。这就是全国16个气候观测关键区。

全国16个气候观测关键区

选择位于南方沿海、东部沿海、北方沿海与内陆盆地具有代表性城市群落经济区(4种类型),作为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及其区域气候响应重点观测区;

选择代表中国农业三大粮仓东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地、水浇地与水田等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区、温带与亚热带森林生态区及大气本底背景生态区(5种类型),作为气候变化对农业、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等影响重点观测区;

选择环渤海、海南岛、西沙群岛等3个不同类型海洋特征区域,作为全球变化与区域海洋相应重点观测区;

选择高原荒漠、戈壁沙漠、冰川、草原等4种不同陆面特征,作为典型陆面特征近地层通量结构与全球变化区域相应重点观测区。

此次公布的24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就是遵循了优先在以上16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建设观象台的原则,由各地积极申报,气候领域顶级科学家评估、择优选出。

此次公布的24个国家气候观象台不仅满足了要求的“及格线”,更是在个别方面达到了“优秀”水平。如一些观象台观测历史悠久,积累了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如呼和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为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的“百年气象站”,岳阳国家气候观象台等为中国气象局授予的“百年气象站”,此外,其中还有19个台站环境评分在90分以上。

成为国家气候观象台后,它们将做什么、得到什么?

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成一批运行稳定、观测项目齐全、规范标准统一、数据质量达标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具备气候系统多圈层监测能力,并在相关科研领域取得突破。力争在“十四五”末期,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家气候观象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