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以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明確的,其性質當然是屬於中國歷史上的唐王朝時期的軍事叛亂,也盡可以劃入「內戰」的範疇之中。理由如下:

一、雖然叛軍首領安祿山、史思明皆非漢人,其族源是所謂「來自中亞的胡人」,甚至其部下高級將領中的相當比例也非中原漢族,但這改變不了這支軍隊是大唐帝國屬下的邊防軍的性質,安祿山所掌握的絕大多數武裝力量皆是其身兼的幾道節度使所管轄的正規軍,這些軍隊從建立到發展,均是伴隨著帝國邊疆政策的變遷而來,其包括安祿山在內的歷任統帥也均來自帝國政府的正式任命,完全不是某個外來民族的部落或私家武裝。

二、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等先後的叛軍領袖們,開始時所倡言的反唐理由,就是誅奸臣、清君側。他們依然把自己擺到了李唐王朝臣屬的地位。甚至在安祿山奪取唐帝國首都長安,「玄宗皇帝逃匿無蹤」的情況下,悍然稱帝時,也繼續遵行中原王朝帝王登基的禮儀和體制,根本談不上有絲毫的外來民族的色彩和意識形態。

安史之亂從爆發,到被平定的過程中。無論是兩邊的政權高層,還是身處戰亂之苦的普通百姓,都把這看成是叛亂奪權的政治軍事事件,沒有反映出絲毫的民族矛盾和外族入侵,因為容納各民族文化本就是大唐帝國的政治風貌。故此,後代史家們也都遵循此道,安史之亂的叛亂性質也是鐵定無疑的。倒是近年來,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有意誇大了安祿山、史思明的異族因素,抹殺了他們的唐帝國臣屬身份和漢化習俗,把安史之亂歪曲成了民族衝突,竟然導致出現在所謂「政治正確」的方針下的「不可細說」的禁臠,這簡直就是對中國史學傳統和大義道德的侮辱! 必須予以批駁。


我雖然理科生但愛讀歷史,這個問題相信我來回答更有說服力。

首先,頭條這個問答很好,既涉及到歷史問題又涉及到民族問題。那麼我也從歷史和民族主義這兩個角度說起。

1.歐洲和西亞歷史上的戰爭大部分衝突要麼因為宗教要麼因為民族。十字軍東徵,古羅馬戰爭,日耳曼民族橫掃歐洲等等。即使發展到今天,歐洲和西亞還是因為宗教和民族的原因時有發生武裝衝突。所以西方國家的民族性更鮮明,民族主義也來源於西方。西方的歷史也很單純,凡是異族和異教的進入,他們都歸為侵略。

2.中國就不一樣了從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衝突開始,就管穿著威權思維,禪讓制度中饒舜禹也是具有了一定威望才能做頭領王,到了帝王傳位制度,封建王朝也是極力培養帝王的威望。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戰爭大部分是帝王擴充家族勢力的戰爭。在帝王的皇權下,各民族被殘酷的一視同仁,並開始融合。比如中國的漢族就是古代各民族的整合體,直到今天漢族還在同化著其他民族。所以皇權之下民族主義和宗教主義被壓制,民族主義也只是在鴉片戰爭之後開始被孫中山等人引入中國。

不過西方民族主義並不適閤中國,後來孫中山又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

至於韓國越南蒙古等原來的番薯國說我們侵略過他們,這是扯淡。切切說是XX王朝統治過他們。

最後安祿山是王朝官員,他的造反和民族宗教無關,是帝王爭奪。是內部戰爭屬於中華民族的內部矛盾。


內戰談不上抵禦外族侵略,安史之亂本質上就是藩鎮反叛,安祿山史思明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的,和後來努爾哈赤完全兩個概念,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就將隊伍分為八旗而且發布七大恨,把內部矛盾(他曾經是明朝官員)化為民族矛盾,對於當時明朝來說這個時候就是抵禦外族侵略戰爭,這也是努爾哈赤比安祿山史思明高明的地方。清君側旗號的反叛從古至今沒有幾個成功的。


題主對國家、民族、公民的概念是否不知道?還是有意挑起事端?

安祿山、史思明雖然不是漢族,但他們卻是唐朝任命的國家公務員,也就是說他們同時也是唐朝的公民。他們叛亂,是屬於國家內戰,而不是抵禦外族侵略。

與此相同的還有清朝的建立。不少漢粉說清朝奴役中華。但事實是這樣嗎?滿族在其起兵之前一直是明朝的公民。正是因為漢人沒有給予其公正待遇,纔有了反叛之心,最終起兵造反成功;而在此之前,明朝先後遭遇過貴州、廣西的苗人叛亂;四川的羌人叛亂等等。

真正意義上的外族入侵,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漢朝的漢、匈之戰;唐朝的唐、突之戰;明朝的明、元(北元)之戰。

至於宋、元時代,在元滅掉宋之前,中國一直是地方割據,幾大政權並立,誰是正統真的很難說。


唐朝是個開放的時代,少數民族的胡人也可以為唐朝效力做官的,跟安祿山同時代的安思順哥舒翰都是胡人,高仙芝是高麗人,李光弼是契丹人,甚至來自日本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都可以在唐朝留學考中進士做官,還被唐玄宗賜名「晁衡」。安祿山是唐朝的邊將節度使,不是稱臣納貢定期朝見的藩屬國,安史之亂屬於內戰而不是外敵入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