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的皇后竇氏生有四子,除第三子玄霸早夭外,長子建成立為皇太子,為人寬厚有幹才,輔助高祖處理政務,穩定後方,支援前線,起過重要的作用。次子世民,封秦王,才藝不凡,經常領兵出征,戰功卓著,隨著李世民威望的提高,與李建成之間便產生了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在這個鬥爭中,高祖第四子齊王元吉一直支持李建成。

還在武德二年,太子詹事李綱就規勸過建成,「不宜聽受邪言,妄生猜忌」。指的就是對李世民的猜忌,這可能是他們之間矛盾的開始。到李世民削平關東以後,矛盾就更深了。劉黑闥再度起兵時,太子中允王珪、洗馬魏徴提醒建成說:「秦王勛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因而建議他去討伐劉黑闥,以圖「立功」,「因結山東英俊」。建成為樹立自己的威望,實踐了這一建議。為了加強軍事勢力,建成私募驍勇二千餘人屯守東宮左右長林門,號稱「長林兵」。又拉攏後宮妃嬪,特別是高祖寵妃張婕妤和尹德妃,使之吹捧自己,短毀世民。還聯合元吉多次策劃謀害李世民。至於李世民呢,封德彝就曾指岀:「秦王恃有大勛,不服居太子之下。」

這並非妄測之辭。在李世民的周圍,早就團聚一批才能出眾的文官武將,還有蓄養在外的勇士八百餘人。他雖因賞賜李神通田莊事,得罪過張婕妤,但也「遍見諸妃」,「有以賂遺」他的妻子長孫氏也在高祖和妃嬪之間,「儘力彌縫」,以爭取後宮的支持,但收效不大。

武德六年以後,李世民深感「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矛盾更加尖銳了。七年六月,唐高祖避暑仁智宮(今陝西宜君西南),建成乘居守之機,私下叫慶州總管楊文幹「募健兒送京師,欲以為變」。這事被揭發後,高祖大怒,召建成至宮究問,又令世民前往討伐舉兵反叛的楊文幹,並說:「文幹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誅殺骨肉,廢建成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

世民很快平定了楊文幹,但高祖在元吉與諸妃的請求及封德彝的遊說下,改變主意,仍令建成回京居守,「惟責以兄弟不睦」,歸罪於東宮和秦府的臣僚王珪、韋挺和杜淹,加以流放而已。後來,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眈之,世民心痛吐血,高祖因此對他說:「觀汝兄弟,終是不和,同在京邑,必有忿競。汝還行臺,居於洛陽,自陝以東,悉宜主之。仍令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建成、元吉認為放走世民,於己不利,暗中阻撓,一面派人上書諫止,一面派人對高祖陳說利害,高祖遂罷此議。這時建成加緊活動,翦除世民的羽翼,或進行收買。房玄齡、杜如晦皆以讒言被逐岀秦府,尉遲敬德、段志玄等成為收買的對象,形勢顯得非常緊迫。因此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日夜勸世民誅建成、元吉」,世民猶豫未決。恰在這時突厥入寇建成薦元吉代世民督諸軍北征。「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率更丞王晊又向世民告密,說建成將乘為元吉餞行時暗害世民,並盡坑敬德等人。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世民便與房玄齡等密商發動政變。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並說:「臣於兄弟無絲毫所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亦恥見諸賊!」高祖聽了很驚訝,告訴他說:「明日當勘問,汝宜早參。」六月四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伏兵玄武門,殺死了建成、元吉。高祖方泛舟海池,尉遲敬德戎服入見高祖大驚,問道:「今日亂者誰耶?卿來此何為?」敬德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時裴寂、陳叔達等均在高祖對裴寂等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蕭瑀、陳叔達說:「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奷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事,無復事矣!」《高祖只好表示同意,並下達「諸軍並受秦王處分」的手令,才平息了這場事變。過了六天,高祖便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且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到了八月間,便正式傳位於太子,以太上皇徙居大安宮,不再預聞國事。高祖晚年親見貞觀時期的太平景象,有一次在未央宮為高級官員舉行的宴會中,命突厥頡利可汘起舞,又使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高祖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太宗舉杯上壽道:「臣早蒙慈訓,教以文道,爰從義旗,平定京邑。重以薛舉、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稟睿算,幸而克定。三數年間,混一區宇,天慈崇寵,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時和歲阜,被髮左衽,並為臣妾,此豈智力,皆由上稟聖算。」高祖歡喜極了,宴會一直進行到深夜才罷。貞觀九年(635)五月庚子,唐高祖病卒,年七十,葬於獻陵。


謝謝邀請!

隋朝傳到隋煬帝楊廣手中時,國家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發展勢頭相當不錯。但上位後的隋煬帝不體恤民間疾苦,大肆徵發民力建行宮、開運河、徵高麗,急功好利,百姓苦不堪言,紛紛聚集起來,反抗朝廷暴政!

公元617年,李淵於晉陽起兵時,天下已經有李密、竇建德、杜伏威等起義勢力。此時隋朝已四分五裂,陷入全面動亂之中。

但李淵這支軍隊實在不容小覷,在短短數年期間,剿滅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與杜伏威等勢力,還在長安建了國。在這一系列的戰爭中,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居功至偉,被冊封為「天策上將」,成為了僅次於皇帝、太子二人的第三號人物!而且,在一系列攻滅敵對勢力的戰爭中,李世民麾下聚集了一批當時最頂尖的謀臣武將——這讓我想起了李世民後來所說的那句話:「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的這一系列行為,在太子李建成看來已對自己的太子之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為李淵起兵建國後,李建成雖立有軍功,但主要任務是給李淵做副手,處理一些宮中政務,李唐的大半江山是李世民一手打下來的。令李建成欣慰的是,四弟李元吉還是支持自己的!

雙方明爭暗鬥,矛盾日趨尖銳!李建成畢竟是國家儲君,實力還是相當強勁的,他不斷糾集下屬上奏皇帝,要求將天策府的良將派出去徵戰,以分解天策府勢力。這一招奏效後,天策府實力漸弱,李建成和李元吉步步緊逼,李世民深感壓力!

為挽回頹勢,李世民與天策府中剩下的一眾親信合謀,買通玄武門的守將常何,並於武德六年六月初四率親軍在玄武門設伏,李世民親手射殺大哥李建成,李元吉則被李世民麾下猛將尉遲恭射死。唐高祖李淵騎虎難下,只好禪位於李世民,自己成了「太上皇」。

玄武門之變時,天策府實力已經大損,與東宮太子李建成的勢力不可同日而語。李世民成功在比李建成更善於審時度勢,先發制人。若雙方以實力硬拼,李世民取勝機會將非常渺茫!


雖然我個人不太相信唐太宗時期的這段歷史,覺得這其中有著人為修改的嫌疑,以致這段歷史中所出現的人物總是模凌兩可,不明不白。

但是,可以很肯定的是,李建成的失敗必然是歸咎於他自身沒有李世民精明強幹。

最近看到過許多比較新穎的觀點,說如果讓李建成當皇帝,也能夠開創出如同李世民一般的貞觀之治,太平盛世。可是,一個在奪權爭鬥中都輸的一無所有的人真的能夠如同那種「如果」所描述的那樣嗎?我個人是持懷疑態度的。

從玄武門之變的雙方力量對比來看,這結局似乎早就是已經註定好了的。勝利的天平一開始就朝李世民一方傾斜了。

這是一場有謀劃的事變。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一說為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而李建成、李元吉則還在內心忖度著如何請求父皇削減李世民的勢力。

我們可以知道,李世民身邊謀士有長孫無忌、房房玄齡等人,而武將就更不必多說,就連李世民自己都是一位久經沙場的驍將。而反觀李建成這邊,雖然有弟弟李元吉的支持,但是總體實力和李世民比起來還是相形見拙。

另外,李世民在李建成身邊還安插了自己的眼線,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所以李世民能夠瞭解到李建成的一舉一動,以求在最快時間沒做出反應。

所以當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玄武門附近)就感覺到這裡的氛圍不一般,死一般的寧靜,寒冷徹骨的目光瞄向了兩人。意識到不對勁,於是,兩人趕緊拔馬便回,可惜為時以晚,李世民躍馬而出,直接一箭就將李建成射死了。而李元吉也在後來被尉遲敬德殺死,這個時候雖然東宮侍衛反應過來,但是也於事無補。

但是不得不說,李建成的部下還是有血性,聞知自己主子被殺,於是帶著人就來到玄武門復仇,最終還是尉遲恭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薛萬徹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李世民贏得最終的勝利。


據《資治通鑒》記載:「太子李建成性情鬆緩惰慢,喜歡飲酒,貪戀女色;高祖第四子齊王李元吉,常有過錯;二人均不收高祖寵愛,世民功勛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讓他取代建成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

這段歷史是關於「玄武門之變」原因的描述,但是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論,很多史學家都認為這很可能是李世民登基後對李建成的污衊行為,也有可能是史官為了討好李世民而渲染出來的效果。但是,無論怎樣,結果就是李建成失敗了,我們只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就行了。軍之嗣嫡,不可以帥師,李建成錯失先機

毫無疑問,李建成並不是隻知道貪圖享樂,昏庸之人,他曾經也是晉陽起兵的主要策劃者、參與者,在建國、定國中立下了重大功勞,加上其年長,李建成才能得到李淵的信任和重用,坐上太子的寶座。

李建成坐上太子之位之後,就很少帶兵打仗。而李淵本身就不信任外人,不放心將兵權交給他人,在諸皇子之中,只有秦王李世民年齡,名望足以領兵打仗,因此,為大唐開疆拓土的任務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李世民的肩上。

在古代,戰功無異是最顯眼的。李世民在大規模的統一戰爭中很快就脫穎而出,功勞越來越大,名聲、威望也越來越高,而李建成自從坐上太子之位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幫助父親處理內政,因此其功勞自然沒有李世民顯而易見,在朝臣和百姓心中的聲望也無法相提並論。此時,李建成已經錯失了奪嫡的先機。

居安不知思危,低估敵人

李建成早早地被李淵立為太子,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一則李建成並沒有拿的出手的戰功,跟李世民比無可比,從側面助長了李世民的成長;二則李建成過早的成為眾矢之的,李淵光兒子就有二十多個,盯著太子之位的可不止一個人。

李世民其實早有奪嫡之心,但在時機尚且不成熟的時候,很好的隱藏了自己的野心,一方面積蓄力量,一方面伺機而動,還時不時的搞些小動作。在統一戰爭之時,其他人都忙著斂財,只有李世民大肆招攬人才,手下能人志士很多,力量龐大,這是最後奪嫡成功的關鍵所在。


唐高祖武德九年,皇次子李世民因先後平定了涼王薛仁杲,定楊可汗劉武周,鄭帝王世充,夏帝竇建德,受封秦王,領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開天策上將府,威望日隆,嚴重威脅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李世民受封為唐政權的天策上將,是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後的第3號人物,天策上將府又許自置官屬,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恭、秦瓊、程知節等唐初名臣武將都是其屬官。且其曾領陝東道大行臺,太行以東、淮河以北的官員軍隊,大都是其舊屬舊部。

太子李建成一直留居長安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缺乏戰功,也沒有什麼威望,手下也只有中允王圭,洗馬魏徵這樣的文臣,支持者也主要是中央與地方的各級官僚。

太子李建成為清除秦王李世民日益嚴重的威脅,在雙方實力差距較大的情況下,採取了向皇帝進讒言,賄賂得寵妃子吹枕頭風的方法,使李世民較為被動,有被廢的危險。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調動秦府兵馬尉遲恭等人,埋伏於大內北門一一玄武門,發動兵變,在臨湖殿畔殺死長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進而入宮軟禁皇帝李淵,正位太子,監國。取得了內部鬥爭的勝利。

李建成的失敗是典型的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案例!


首先感謝悟空邀請!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歷史就是這麼相似,彷彿就在昨天。從古自今,帝王之家就是明爭暗鬥,巧取豪奪,你死我活。權利讓人利令智昏,無所不用其極。

這世界有一種法則,叫做「成王敗寇」。所以歷史也是勝利者所書寫的。唐朝初年「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親手射殺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雖然李世民後來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但歷史終究是歷史,會記下這麼一筆,弒兄奪位畢竟大逆不道,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也是李世民心中永遠的陰影。因此新舊唐書都對太子李建成的功績和人品都有不實記述,將李淵起兵建唐的功勞幾乎歸功於李世民,而李建成的功勞隻字未提。

我們來看看唐朝初年歷史,李淵於公元617年晉陽起兵,李建成已經29歲,而李世民此時19歲。起兵後,李建成率軍平定西河,九日往返,為李淵軍初師告捷,又作為分路軍統帥,率左三軍攻入關中。霍邑之戰,李建成獻策斬殺隋將宋老生,殲滅兩萬隋軍精銳;之後潼關之戰,李建成又大敗隋名將屈突通,守住永豐倉。最後圍攻長安之戰,李建成部先登破城。在李世民率唐軍主力征討各路諸侯時,李建成也多次北上,抵禦突厥,令其無機可乘。武德四年,李建成率軍剿滅稽胡部族。唐朝統一戰爭中的最強勁敵,莫過於漢東王劉黑闥。除李世民和李靖外的大多數唐軍名將,都曾是他手下敗將。武德五年,李建成率部東徵,攻心為上,安撫河北,徹底將劉黑闥平定,唐朝基本實現統一。可見李建成也是一個能徵慣戰,有勇有謀的軍事人才。

唐朝建立後,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這裡面有古時候立長為儲的原因,可能也有立賢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俗話說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兒子什麼脾性,具有什麼樣的能力,相信我們平常人都能知道,更何況大唐的開國皇帝。所以其他拋開不說,我們來看看真實李建成是什麼樣子:

1.唐朝建立前後,李建成為大唐招募了許多賢才,如武將薛萬徹,在李建成死後為唐徵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於唐創業時立下不少功勞,李世民曾因馬三寶的死而廢朝;文官有王珪為唐初名相,魏徵更是進入凌煙閣。這些人才都為大唐作出了重要貢獻。

2.李淵登基後,李建成被立為皇太子。李淵外出「巡幸」,李建成坐鎮長安「監國」,代理朝政。李建成在唐朝立國後基本上是坐鎮長安,而且在李世民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無力應付北方突厥。李建成多次巡防北邊防線,主動出擊。為唐朝建立起了一個穩固的後方——猶如漢朝蕭何坐鎮關中,所以李世民逐鹿中原的勝利,李建成也有相當大的功勞。

3.李建成對李世民還是顧及兄弟之情的,不願意對李世民痛下殺手。據記載:唐初,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當為兄手刃之!」世民從上幸元吉第,元吉伏護軍宇文寶於寢內,欲刺世民;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元吉慍曰:「為兄計耳,於我何有!」雖然舊唐書裏說李建成是因為「恐事不果而止之」。其實不然,如果李建成真是個容不下兄弟的殘忍之徒,聽認李元吉殺掉李世民,又有什麼不行呢?

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李建成是一個宅心仁厚,能文能武,禮賢納士,有情有義,上馬可以打江山,下馬可以安社稷全能人才。

再說秦王李世民由於長期在外徵戰建立戰功,招攬天下能人異士,又掌握軍權。隨著自己一天天羽翼漸豐,對於立李建成為太子很不服氣,於是想盡辦法取而代之。在爾虞我詐的暗中爭鬥之後,無法改變自己地位,不得不走上極端,因此有了「玄武門之變」。

那麼李建成失敗在哪裡呢?從古自今,開國皇帝都是雄才大略,一代梟雄。成就大事,需要不拘小節。有時候太過於仁慈反受其害,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俗話說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們多希望這世間不是這樣,但有時候真的不得不讓我們唏噓不已!


我重點回答李建成集團和李世民集團的實力對比問題。這個問題,我想分成3方面來分析,朝臣、中央駐軍、地方勢力。

(一)朝臣

朝臣方面,我就以當時的宰相們的立場進行分析。

在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前,李淵手下的實際的宰相(排除李世民兼任尚書令、中書令、李元吉兼任侍中)共有5人,裴寂(左僕射)、蕭瑀(右僕射)、陳叔達(侍中)、封德彝(中書令)、宇文士及(檢校侍中),這5個人是怎麼站隊的呢?

蕭瑀在李世民這邊,李世民即位後說,「武德六年以後,太上皇有廢立之心而不之定也,我當此日,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此人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舊唐書》蕭瑀傳)

陳叔達在李世民這邊,」建成、元吉嫉害太宗,陰行譖毀,高祖惑其言,將有貶責,叔達固諫乃止「。(《舊唐書》陳叔達傳)

宇文士及在李世民這邊,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是天策府司馬,屬於李世民這邊比較核心的人物。

封德彝首鼠兩端,屬於投機分子。

裴寂是李淵的人,從經歷上看,與李建成親近一些。

據此看,5位宰相,3位支持李世民,1位首鼠兩端,1位與李建成比較親近。

(二)中央駐軍

武德八年(625)李淵設置關中十二軍,統管駐紮在關中的20餘萬府兵。那麼,這十二軍的軍將的立場如何呢?由於軍將人選後來有所調整,所以我這裡一共分析13個人:

1、奇官將軍長孫順德,這是李世民的人,參加了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與秦叔寶等討建成餘黨於玄武門「(《舊唐書》長孫順德傳)

2、招搖將軍安修仁,是李世民的人,安修仁的哥哥名叫安興貴,安興貴的兒子安元壽直接參加了玄武門之變,」於時皇基肇建,二兇構逆,公特蒙驅使,委以服心,奉敕被甲於嘉猷門宿衛「,詳見安元壽墓誌。

3、玄戈將軍李神通,傾向於李世民。李神通的兒子李孝同,曾在秦王府任職;李世民曾賜給李神通良田數十頃,但後來被李淵的寵妃張婕妤的父親奪走了,雙方還發生了衝突;武德年間毒酒事件時,正是李神通及時扶著李世民離開,李世民才倖免於難。

4、平道將軍柴紹,傾向於李世民。他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後11天,在局勢仍然錯綜複雜時,即率軍從長安近郊的岐州發起了對突厥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可見是李世民絕對信得過的人。

5、井鉞將軍劉弘基,傾向於李世民。他是貞觀十一年(637)李世民計劃的十四名世襲刺史之一,與李世民關係密切。

6、羽林將軍張瑾,李淵的人,立場不明。

7、天節將軍樊世興,李淵的人,立場不明。

8、折威將軍楊毛,李淵的人,立場不明。

9、天紀將軍王長諧,李淵的人,立場不明。

10、苑遊將軍錢九隴,李淵的人,立場不明。

11、鼓旗將軍楊恭仁,他的一個侄女嫁給了李元吉,但他本人與李世民關係不錯,姑且算作傾向於李建成吧。

12、參旗將軍竇誕,他是傾向於李建成的,」唐竇誕為大理卿,誕閑習法令,高祖武德中,附從隱太子,為之回改文案,太宗深責其短「(《冊府元龜》卷625)。

13、後接任的天節將軍李藝(羅藝),傾向於李建成,得罪過李世民,」太宗左右嘗至其營,藝無故毆擊之「(《舊唐書》羅藝傳)。

綜上,13位領軍的將軍,5人支持李世民,5人立場不明,3人傾向於李建成。

(三)地方勢力

因為李世民武德年間徵戰較多,因此,地方上李世民比較佔優勢。我從兩個方面說:

1、武德九年的時候,地方上還剩下了2個行臺,益州道行臺和陝東道大行臺,這兩個行臺的尚書令全都是李世民,當然李世民身處長安,不能直接管理,那麼,實際管理人是誰呢?

陝東道大行臺,」以行臺工部尚書溫大雅鎮洛陽,遣秦府車騎將軍滎陽張亮將左右王保等千餘人之洛陽,陰結納山東豪傑以俟變,多出金帛,恣其所用「,溫大雅和張亮都是李世民的人,可見,陝東道大行臺牢牢掌握在李世民手中。

益州道行臺,這裡情況比較複雜,李建成往裡摻了沙子,行臺尚書韋雲起是傾向李建成的,但是,行臺僕射竇軌是傾向於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後,」敕遣軌息馳驛詣益州報軌「,即派了竇軌的兒子快馬至益州向竇軌通報消息。因行臺僕射位置高於行臺尚書,而且後來竇軌誅殺韋雲起以後,益州當地並無波瀾,可見,益州道行臺整體上是李世民這邊的。

2、玄武門之變後,地方上確定是因為李建成的緣故而起兵造反的只有幽州大都督李瑗,而且很快被他的手下右領軍將軍王君廓誅殺。

其他的,天節將軍李藝(羅藝)造反是他自己曾經得罪過李世民,而且很快被豳州當地守軍解決。涼州都督李幼良是被人告發有異志,李世民派了宇文士及去把他賜死了。利州都督李孝常謀以宿衛兵作亂,也很快被發現並被處死。都沒冒起泡來。

除以上幾起之外,地方上整體非常平靜,反倒是不少地方抓捕李建成餘黨送往長安邀功。可見李世民在地方的威望。

我個人的觀點,如果只是分析李建成和李世民集團的實力對比,李世民集團是明顯佔優勢的。歡迎大家討論,對唐朝歷史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李淵和太子是唐朝主要締造者,李世民是部將和藩王。李建成失敗主因是疏忽了內奸,性格仁厚但做事過於求全,開始聽從他人建議殺了李世民或將其遠離京城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肯定是李建成占上鋒!玄武門之變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萬死求一生!當時房杜被調離秦王府,程知節等主要武將要麼被調離到地方要麼隨李元吉出征,李世民在萬般無奈下發動政變,也是出其不意在太子認為穩勝而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


李世民幾年前就安排親信統領禁軍控制了玄武門。事發時,建成在門外不能見李淵,這是成功的關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