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唐朝後期有三大頑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臣黨爭。這三大頑疾無法除掉,故而導致唐朝一直無法真正復興。而此三大頑疾也恰恰是由安史之亂引發,並且環環相扣,愈演愈烈,如果強行去除,勢必牽一髮動全身,造成嚴重危害。

一、安史之亂導致了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叛軍奪下長安、洛陽,玄宗西逃入蜀,肅宗靈武繼位,尋求朔方軍將領擁護。此時,朝廷的影響力降到了最低點,更不要說兵力和財力。為了能夠抵抗叛軍,奪迴天下,朝廷不得不放權給武將。藩鎮將領在領地有更大的自主權,可以自行募兵,籌糧,鑄幣,以致這些藩鎮將領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放權容易收權難,由於兵士平日都是藩鎮將領調教,只知將領而不知朝廷。另外,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分化其將領,朝廷許叛軍將領就地成為唐朝節度使,只是改換旗號,依然各自為政,不尊號令。所以安史之亂平定後,各地節度使都割據一方,朝廷再想換人,已然不可能。甚至出現節度使去世後,都由他們的兄弟子侄接任,強令朝廷同意。唐中後期也有一些有些抱負的皇帝對不尊號令的節度使討伐。但朝廷軍隊戰鬥力太差,直屬的禁軍屢戰屢敗,只能徵調其他軍閥參戰,這些軍閥又首鼠兩端,各自心懷鬼胎。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朝廷花費巨資,結果只是養肥了其他軍閥,最終平叛不了了之,反叛的軍閥象徵性上表謝罪,朝廷「寬宏大量」赦免,接下來依然故我。朝廷對藩鎮完全沒有辦法。

二、藩鎮割據助長宦官權盛。

藩鎮割據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導致了宦官權勢日盛。在安史之亂前,縱使有如高力士那樣一兩個有權勢的宦官,最多也是賣官鬻爵,在皇帝邊上打打小報告而已。但是由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兵權落在藩鎮將領手中,肅宗李亨信不過將領,便強化了玄宗年間就有的宦官監軍制度,將原本用來監視武將的監軍宦官提升為觀軍容使直接調度各路軍馬進行平叛。如鄴城之戰就由宦官魚朝恩直接調度九大節度使六十萬大軍。而在朝中更是任命宦官李輔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府司馬(大元帥由皇子掛虛銜),直接執掌全國兵權。而皇帝最親近的禁軍更是由李輔國直接掌管。李輔國手握兵權,一步步擴大權勢,至權侵朝野,只要他想,最後連宰相也做上了。而各大要職早已被這些宦官的徒子徒孫們佔據。最後即使皇帝看不順眼這個宦官,也只能依靠其他宦官來除掉他,繼續由那個宦官掌權。由於安史之亂延續多年,此後叛亂雖平息,卻還有各地的藩鎮不理朝廷號令,時常爆發小規模叛亂,軍事行動不斷,所以宦官兵權從不脫手。甚至連京師長安也幾次遇險,宦官們更能永掌禁軍兵權。最終,宦官甚至可以發動政變,廢立乃至謀殺皇帝。至唐滅亡也再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三、藩鎮與宦官共同作用下,朝臣黨爭不斷。

隨著宦官在朝中專權,藩鎮在邊疆為患,宰相的權力再沒有盛唐之前那麼大,逐漸淪落為宦官或藩鎮的附庸。因為背後的派系不同,朝臣往往也就相互對立,互相攻擊。如中晚唐一直不斷的牛李黨爭,雙方為爭權奪勢,你死我活。經常出現諸如牛黨首領依附權宦將李黨首領外放地方;李黨首領再在邊關擴充勢力聯合各藩鎮反逼走牛黨重新入相;牛黨黨羽再以各種陰謀給李黨首領治罪迎回牛黨首領;李黨黨羽再求助宦官也給牛黨治罪等等,循環往複,朝局一片混亂。

正是這三者相互作用,唐朝根本沒有復興的希望。因為如果要剷除權宦就要依靠朝臣,而朝臣本身就是宦官的附庸,如果要打藩鎮就要依靠宦官,因為宦官都手握兵權。如果要解決黨爭還是會導致宦官或者藩鎮擁有更大的勢力,於事無補。每一方面都已經牽一髮動全身,而任何一方的此消彼長都可能導致更大的戰亂、政變、朝局動蕩、無人可用。所以,唐朝真的無力迴天了。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之所以難以再度繁榮,主要原因有以下五點:

一、安史之亂後造成潘鎮割據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內部政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雖然安史之亂被平息,但是唐玄宗時期形成的藩鎮割據卻沒有被消除,各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唐王朝失去了集權和權威,唐玄宗以後的皇帝只能擁有半壁江山,而且必須要與各藩鎮節度使相互妥協才能維護社會的穩定。

二、安史之亂後導致宦官專權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皇帝的權威被嚴重削弱。因此唐朝的皇帝們就想利用宦官加強中央集權,沒有想到皇帝集權沒有搞好卻被宦官專權。唐敬宗甚至被宦官毒死後,由宦官做主另立新君。

三、安史之亂後形成朋黨之爭

皇帝的權威被削弱,宦官勢力崛起,又為結黨營私創造了條件。由於朋黨之爭愈演愈烈,直至把衰落的大唐王朝推向滅亡。

四、安史之亂後影響國家賦稅

戰爭,必定伴隨破壞。經歷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以後,百姓流離失所,造成勞動力嚴重短缺,中原大地一片蕭條,農業生產幾乎陷入停滯。但由於戰爭,政府又不得不增加稅收,導致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斷舉兵起義。

五、安史之亂後帶來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也失去了控制。為了應對安史之亂,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的重兵調往內地,造成邊境空虛,西邊的吐蕃乘機而入,佔據隴右、河西走廊。數十年後,唐朝又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從此,唐王朝內憂外患,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亂後,唐朝之所以不能再度繁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央政權的削弱,已經不能形成強有力的控制。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藩鎮向朝廷發動的戰爭,因為其將領分別是安祿山和史思明,所以史稱安史之亂。

作為都城,應該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安史之亂髮生在北方,因為戰爭的摧毀百姓大舉南遷,北方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壓制,南方的經濟迅速發展。

唐朝沒有及時的減輕人們的負擔,反而在人口急速下降,經濟南遷的情況下繼續增加收稅,農民活不下去就要反抗,所以唐朝後期經常發生農民起義的事情。

安史之亂,中央雖然平定了叛亂,但是剩餘的力量已經不足以對叛黨餘孽進行圍剿。這就造成了藩鎮割據現場的出現。


任何朝代的衰落,原因都是有多方面的,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再無法回到之前的盛世榮光,自然也是各種因素在內的,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從政治上來分析!安史之亂實際上是中央的權利和藩鎮的權利衝突,自唐玄宗設立了節度使,軍權慢慢從中央開始往地方上轉移,直至安史之亂起,藩鎮權利達到了巔峯,後來雖然藉助其他藩鎮和回紇兵平了安史之亂亂,但藩鎮之勢已經尾大不掉,藩鎮割據已然成型,後期藩鎮更是軍,政,財一把抓,成為國中之國,可以說,節度使制直接削弱了唐王朝的統治基礎,直接摧毀了集權制!

其次,從社會經濟來看。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空前的一場浩劫,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人口的衰減,開元盛世人口最高峯時五千二百萬,安史之亂後不到一千五百萬,八年的戰亂使得百姓流離失所,有史料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可見一斑!人口在封建王朝是最主要的生產力,人口的損失直接導致了唐朝政府入不敷出,為了殲滅叛亂,更是加重了對百姓的盤剝,成了惡性循環。唐朝經濟自此沉淪!

再次,邊疆及國內形勢!自安史之亂後,吐蕃 乘機崛起,佔領了大片原來唐朝土地,對中原虎視眈眈,絲綢之路就此被截斷,西域各民族紛紛自立。缺少了對外貿易的利潤,對本來已經快要崩潰的唐王朝經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搖搖欲墜!後來,由於國內矛盾的尖銳,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從公元859年的裘甫開始,到884年黃巢起義失敗為止,歷時二十五年,席捲了十二個省份,影響到一千多萬人,更是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最後,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在安史之亂後,宦官逐漸登上政治舞臺,不但直接掌握禁軍,更可以擔任監軍,造成危害極大。另一方面,安史之亂後,自唐憲宗起,著名的牛李黨爭延續了幾十年之久,對唐朝後期來說,更是政治災難!

這就是安史之亂後,為什麼唐朝無法再次繁榮的原因,正所謂,天下興亡,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代盛世王朝,就此謝幕,可悲可嘆!


安史之亂後主要是因為唐朝中央政府的能力不斷削弱,無法控制國家造成的。

對外,唐朝為了社會的安定把對抗安祿山的功臣和投降的叛軍都封為節度使,這樣直接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為以後的藩鎮割據留下了基礎

對內,由於唐玄宗的兒子是自立為皇帝的,沒有正事的詔書任命,所以很多人以此為藉口,進行反叛,這樣又不得不藉助外部節度使的力量,加之唐朝後期沒有出現很有作為的皇帝,還有多方勢力不斷的爭奪,最終沒有使唐朝復興。


對於經過安史之亂後為什麼唐朝不能再度繁榮我總結瞭如下幾點原因:

1. 外部原因

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期間,李世民武力征伐了唐朝周邊的國家,李世民徵先後服了突厥、回紇、沙陀、契丹、吐谷等國,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但經過安史之亂髮生後,唐朝的很多兵馬都用於平定安史之亂,而用於對抗唐朝周邊各國的軍隊減少,導致唐朝無法控制住周邊各國,所以面對周邊各國的騷擾,唐朝只能叫苦不迭,被動捱打,在此過程中,唐朝國力衰減,國力岌岌可危。

 

2. 諸侯割據

安史之亂之後,雖然叛亂平息,但唐朝已經不再是君主專政的中央集權制帝國了,因為中央朝廷沒有足夠的武力跟精力去號令地方諸侯,只能放任他們擁兵自重,成為一方霸主,佔地為王不向朝廷賦稅也不聽沖朝廷號令。

3. 宦官專權

唐朝本來從建國開始沒有宦官專權的跡象,可是安史之亂的發生就導致了宦官專權的事件影響了整個唐朝晚期,唐明皇被宦官排擠下臺後,皇帝的費立都要看太監的意見,太監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生死,唐敬宗就是被宦官毒死的。

4. 苛捐雜稅加重,民不聊生

因為安史之亂,百姓流離失所,十室九空,對生產力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但是由於戰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所以統治階級不但不能體恤百姓反而會增加稅收。這就導致了官逼民反的惡果,全國各地揭竿而起的暴動隨處可見。

綜上所述,經過安史之亂的唐朝,被內憂外患一系列的折騰已經千瘡百孔,只能面對滅亡的命運了。


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唐玄宗設立節使度:政策,下放權力,看似分封諸侯平衡藩王,實則是近利而無遠慮,中央集權制是中國歷史似來不可更改的國之大策。安吏之亂給唐王朝是一場浩劫,最大真接損失人口70o/o百姓流離失所,說千里蕭條也不為過。經濟更是造成巨大損失,導致唐壬朝舉步維艱國力下降。邊疆等國乘機崛起,對中原虎視眈眈,唐王朝已經無力對邊疆用兵。國內多次暴發農民起鬥,加速唐王朝的衰落,內憂外患,還談何再度繁榮!


原來龐大的唐帝國被幾個藩鎮勢力分割,中央政府政令軍令已經很難付諸實施,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加上財政大權旁落,國力自然大不如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