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named.jpg
(之前在校內評審的合影:能在多年後跟老同學一起參加學術活動的感覺真好)

    很多年沒有參訪新一代設計展了,因爲先前研究所同學美春老師邀請我到東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當專題評審,所以特地抽空去現場參加了開幕式。

    逛了一圈下來,挑了一些有興趣的作品認真看,也認真聽學生對創作的想法,感受他們的熱情(我真的很認真,看到同學都不好意思打擾我,等我看完才靠近。)我發現,除了作品的創意之外,其實有更多的「態度」值得學習,有兩組同學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們是以下兩件事的最佳範例:

主動創造機會
做準備好抓住未知機會

主動創造機會:您好,我的畢業作品有12萬名用戶
    這一項在臺北商業大學商業設計管理系的一組同學上看到,她們的作品是用戶達12萬人的FINTECH APP(對,12萬人噢!我還以為是外面廠商混進來的),她們是三位企劃的組合,非常聰明的是;她們運用:「讀設計但不一定要自己動手做」的逆思考方式,所以三人寫計劃投徵選拿募資的款項,再把錢找外部專業人士開發產品,然後與教授合作,找到投資的公司與個人,把畢業作品當事業,三人直接上班,然後向投資人報告。

    先前評審同學的作品時我會問一個問題:「你們有想過作品在畢業後可以直接推出到市場的可能性嗎?」這句話很少有同學聽得懂,要是不設限可能性,不侷限在「學生」作品這件事,就算作品未來無法商轉,也至少可以做出高一層次的成果,因為想的事情變大,自然什麼事都會變大。
    臺北商業大學商業設計管理系的這組同學,也跟我一直想跟設計系學生宣導的理念接近:「設計系學生有比工科、MBA出身的人還要不同的優勢來擔任產品經理。」以前也曾經在東華大學、崑山科大的講座上分享給設計系的同學過,只是不知有多少人放在心裡去思考?

    這三位同學運用自己在企劃的能力、設計的思考以及兜起事情的整合能力,成就比一般畢業生格局更大的作品。我並不是在鼓勵設計系的同學放棄掉設計方面的實作,或是把轉產品經理作為放棄努力的合理理由,設計系出身的產品經理若想要有些優勢,其中一個條件是:「最好能對某一個設計專業有真正投入過的經驗。」這樣在設計思考的運用上,會比較有跡可循。
    當我問她其他兩個組員怎麼沒來時,她帶著自信與些許的靦腆說:「我們在新一代是排班的,他們兩個在信義區的辦公室跟人談合作。」聽完後有些感慨,大家都在抱怨低薪、機會外移,而沒有想過:也許機會不用等人給,自己就能創造啊。

做準備好抓住未知機會:從眼神閃爍不知所云,到堅定又滔滔不絕
    這一項則是在東南科技大學某一組做遊戲的同學身上看到的,我評審時都會問每一組同一個問題:「若以新一代為終點,作品的完成目標是什麼?要做哪些?還有那些沒做?」
    有的同學答的認真,有的同學聽起來敷衍,會這麼問是因爲畢業製作其實是一個具有時效性的專案,如果用:做到那算到那、老師叫我做什麼我再做或不然再做個什麼看看的心態,可能不會有好的成果。
    那一組做遊戲的同學,在自學的情況下開發出了一套電腦遊戲,我對遊戲產業沒有深入研究,但以我曾經沉迷過角色扮演遊戲的玩家角度來說,在完整度上是令人驚訝的。在新一代當天更是唯一一個主動叫我來看作品的組:「老師!快來看我們上次講會做的東西,我們照你講的完成一個可玩完的章節,快帶上耳機,絕對嚇死你,我們有解謎、boss還有…」

    距離上次評審時,可以用「前途堪慮」來形容的作品,突然突飛猛進到我都以為找人代打了。兩個主力開發的同學眼睛發光地向我說明角色的動作、關卡、音效與攝影運鏡等所有巧思與如何突破難關的自學過程。
    當時在學校時我問他們:「有想過去遊戲公司上班嗎?」他們說想,但不知可以怎麼做。我想很多人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創造機會的能力,那在等待機會出現時,至少要有抓住機會的能力,就是人家最常講的:「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就靜下心來學習吧。」
    我不確定他們是自己被雷打到而奮起,還是我有給到一點小小的啟發,總之,他們在總審完畢後的短短時間內,廢寢忘食地投入熱情,當新一代設計展再見面時,他們已經可以在我面前驕傲地說:「老師,你現在問我每一個遊戲的開發項目,我都可以詳細地說給你聽!」

我說:「看來畢業後到遊戲公司上班這件事不遠了。」
同學笑得燦爛:「早就收到好幾張名片了!」

    不論是浮誇或是事實,自信心已經從突破無數難關中滋生,加上有水準的作品,要是有個機會從天而降放在面前,要抓住應該不難了,就算未來發現自己的天職不是遊戲,但這個態度與經驗,都是一體適用的。

    這一天逛完,有些當頭棒喝的感受。上一次主動創造機會是何時呢?我有時時做準備好抓住未知機會嗎?突然想起一位作為專業策展人的朋友的分享:「多去參觀展覽,收穫會很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