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凯迪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西汉军队曾经在西域,创造了越国阵斩匈奴单于的辉煌战绩,给世人留下了强汉的威名。那么,为什么西汉军队的战斗力如此之强呢?

01.雄兵之道

汉初,士兵的主要来源为征兵制,征兵和徭役结合在一起,西汉时期的平民一般需要在边防军与地方各服一年军役。汉武帝时,由于连年的对外战争,需要大量补充兵源。

武帝时除继续实行征兵制以外,兵源更较以前有显著扩大:一是刑徒兵。刑徒兵包括有七科谪、恶少、徒、弛刑徒、罪人、应募罪人。元鼎五年(前 112 年),为攻打南越与西南夷,发巴蜀罪人,这是汉武帝第一次以天下罪囚充当兵员,后在很多次战争中皆使用过刑徒兵,这些戴罪之人虽然品行不佳,但多是好勇斗狠之辈,经常在战斗中有冲锋陷阵的奇功。

二是少数民族兵。包括匈奴、楼兰、乌孙、南越等少数民族。这些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在汉武帝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政府对这些异族士兵分化整合的能力非常之高,很多异族将领都因为作战勇猛而被赐予爵位。最后则是募兵,即从破产失业的农民中招募职业兵,这些职业军队作为常规军队的补充,战斗素质亦十分突出。

图/西汉军队图

02.南北二军

西汉的军队分为京师军和地方军两种。西汉初期,京师军分为南北二军,南军由卫尉统率,负责保卫皇宫;北军由中尉统率,负责保卫京师,两军权力总属皇帝。汉武帝时,为加强京师的保卫,于公元前 111 年(元鼎六年)在北军增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南方越人的骑兵)、长水、胡骑(北方胡人的骑兵)、射声(善射之人)、虎贲八校尉。每支约有士卒700 人。

这些部队都是皇帝的亲兵,属于募兵体系内的军队,初期专门负责保卫皇室安全,后发展为西汉王朝军队的主力军,一旦战事征发,北军便以中军身份统辖大军出战迎敌,成为战场的中坚力量。

03.期门与羽林

北军建制扩大后,武帝又恐其不易控制,遂分别于公元前 138 年(建元三年)和公元前 104 年(太初元年)在南军中设立期门军和羽林军。所谓“期门”,指期待诸殿门,以备侍卫皇帝之用。期门军无定员,多时达1000 人,其兵源多来自陇西、北地“良家能骑射者”,是一支快速反应的机动部队。

图/羽林骑

所谓“羽林”,言其兵众如羽翼之疾速,如森林之众多。羽林军初名“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初置时约为 700 人,后随时增减,其来源为陇西、北地六郡或京师三辅地区“良家子”中擅长武技者。这部分力量同样实力非凡,是西北地区的绝对军事精锐力量。

武帝还选“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羽林孤儿”长大后编成皇帝的亲兵,平时为皇帝的宿卫仪仗,战时也派往前方打仗。这只军队既然是皇家抚养,又是英烈之后,自然在军中奋勇当先、不惧生死。

图/汉代车兵

西汉军队以征兵制为主导,充分利用包括刑徒兵、少数民族兵在内的多种兵种,并且有效利用了期门军、羽林军在内的南北军(常备军)的战力核心作用,从而使得汉朝在对外战争的过程中战无不胜。

参考文献:

1.《史记》

2.《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