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錯過了2月的羅平油菜花,錯過了3月的婺源油菜花,那麼,4月的清明前後,在長江以北的興化,還有一片全國最大的水上油菜花田。從杭州沒有直達興化的高鐵,況且油菜花田位於興化的缸顧鄉東旺村,從市區過去還有半個多小時,我選擇了自駕,可以直接將車開到訂好的景區邊的民宿,第二天一早起來可以從容地欣賞。

  早年嶽飛大戰金兵的八卦陣

  但是早上的太陽並沒有很早起來,密佈的水網升騰起水汽朦朧着原野,黃花包圍的綠樹間參差着村落,大批的遊人還未到來,晨風沒有遮攔,貼着水面,有些涼意。

  待風小一些的時候,將航拍器飛了上去,這個角度的東旺村無比的美妙,水網將上千垛、上萬垛金黃色的花田一塊塊隔開,像清麗的水彩,像精巧的拼圖,又像兒時的積木,密密麻麻蔚爲壯觀。

  地理上認爲興化地勢低窪平坦,是裏下河地區建湖、興化、溱潼三大窪地中最低窪的地方,俗稱“鍋底窪”。五千多年前,裏下河地區爲東海海灣,後來海岸東移,興化城一帶開始成陸地。窪地經由江、河、海合力堆積,經歷了海灣到瀉湖,再到水網平原的演化過程,形成湖蕩、沼澤地。

  興化海拔平均不足2米,由於農田海拔低,易受漬澇災害,當地百姓每當枯水季節,就將低窪地區水中的泥土挖上來,堆積到較高的地方,造成一塊塊水中小島式的垛田,看起來像千萬小島盪漾於水面之上,千島之鎮由此得名。

  置身於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的水網,如同走進古人擺設的水中龍門陣,傳說當年泰州知州嶽飛曾在這一帶駐紮,他們在旗杆蕩的草地荒灘之上壘起不少土墩,大戰金兵時擺設起了八卦陣。如果當年是種上油菜花,那將是多麼壯美的一場戰爭啊!

  明代以後,大批蘇州、崑山的移民來到興化,一些人來到城東開墾荒灘,有人發現了岳家軍遺留的土墩,便在上面試種蔬菜,結果長得很好。受到啓發後,大家紛紛效仿,在荒草灘地間挖土堆壘,勞力多的人家挖大的,人口少的就堆小些,挖出了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垛子來,形成了一千個島,一萬個島的蔬菜種植基地。

  從農田到花田的轉身

  興化又名楚水,屬於泰州,有網友刷到我的微博,問煙花三月下揚州了嗎?才知道興化曾經屬於揚州,所以纔有興化人鄭板橋被稱爲揚州八怪之首,還有《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興化人,不知道故事裏的情節是不是得益於這片密佈的水網。

  網狀的深溝或小河的泥土堆積成的垛狀高田,地勢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鬆,宜種各種旱作物,尤其適於種植瓜果蔬菜。但垛田間有小河間隔,不便行走,須用小船接送,興化的造船業便得以發展。

  清朝末年時,興化木船製造已成氣候,從事純手工生產的農用、漁用、商用木船,以竹泓鎮的製造木船工藝最爲盛名,並延至今天。哦,不是擺拍哦,她們單趟行駛,在返回的途中。

  竹泓木船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工序多,工藝難度大,從選料備料到斷料、配料、破料、分板、拼板、投船、打麻油等有十多道工序,均爲手工操作,製作過程中沒有圖紙,全憑造船師傅的眼光和經驗。因爲手藝傳統精湛,被評定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

  隨着近年來隨着旅遊業的發展,每年清明時節,垛田長滿的金黃色油菜花,東旺村將藍天、碧水、“金島”織就了“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奇麗畫卷,吸引了衆多前來觀光的遊客,千島油菜花開始出名,被譽爲“全國最美油菜花海”。

  在鋪天蓋地的黃花包圍中,坐着傳統手工的木船慢悠悠地穿行在曲折的小河,看兩岸黃花簇擁,花香撲鼻。聽船孃用硬朗的蘇北話給你講水鄉的過往,岳家軍的戰術,像回到了曾經的老家,彷彿聞到了菜籽油的芬芳。

  巧的是,一望無際的黃花中還有一塊尚未開盡的桃花林,給這位穿好漢服的女孩留好了照片背景,小姐姐,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話,向我索要原片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