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老先生說。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 車,馬,郵件都慢 /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現在的日子趕得急 / 人,說出的話,放不下的心都趕 / 連自己都顧不上愛。

見字如面。

《見字如面》簡直是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原來一個好演員,根本不需要什麼服裝、道具、背景、特效、配音,只要站著,他就有能耐把信的內容演活。

每一封信其實在我看來都是一個人的全息投影,連情緒都能映射的見字如面。

不知何時,不知何地的執筆者將自己鮮活的形象偷偷的藏在了詞調段落之中,等到家人,愛人,情人啟開信封,便抖落出了一路風塵僕僕的思念。

時光穿梭後,屏幕內外的觀眾成了一位與信件毫不相關的閱信人,覺得好看,然後被感動。不外乎是因為這些原本私人的物件,兩人而言,都是無所顧忌,表達了未經修飾的最真實的情感,而這也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失的。

微信和書信,不過一字之差,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古時人。

家人,朋友,君臣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見面,只能將情感訴諸筆墨,字裡行間就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通過驛站帶給遠方的人,這是一種我們深入骨子裡的書信文化。

那個時候每月能通信一次就很奢望了,所以書信者有十天半月甚至更久的時間去考量怎麼在一張小小的紙張中,至多千餘字的篇幅述說對母親的挂念,對妻兒的想念,對朋友的盼望。

現在的我們。

信息即時化的今天,微信簡訊QQ的便捷,促使我們每個人都太焦慮,太不安,太難以沉浸下來嗎,我們早已經忘記了一封信能帶來的慰藉。

手指隨意滑動,很多沒經過思考的話就草率的發送過去了,而過九成都是毫無意義的「嗯,啊,好,呵呵。」很顯然,即使是信口雌黃,也是可以。

「某某撤回了一條消息。」

當然,我也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就不切實際放棄通訊工具,而像個智障的去手寫書信,然後拿到郵局,接著再吐槽EMS的國際速度。

其實微信與書信的最本質的區別是思維模式的不一樣,紙跟屏幕僅僅是一種表現方式而已,更重要是思想。

但顯然,作為一種交流方式,微信和書信還是有好多本質不變的東西。

微信的表情包,我們都很喜愛用,很傳神,很生動,但每一個表情包都有對應的使用語境,對象和風格。

書信一定要用稱謂,叫做提稱語。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鑒、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台啟、大鑒,惠鑒、台右;對於婦女用懿鑒、慈鑒;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

而另一種比表情包老一點,是表情符號顏文字。

有最簡單的

:) :-): -D: -P; -) ^O^

也有炫酷的

<( ̄︶ ̄)> <(^-^)> ~( ̄▽ ̄~)(~ ̄▽ ̄)~ (*  ̄3)(ε ̄ *)

而在書信中有這樣的啟辭自帶特效。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忽奉手教,獲悉一是;奉誦鈞諭,嚮往尤深;頃獲大示,井所賜物;惠書奉悉,如見故人;

剛搖一搖出來的妹子,也不能一上來就發么么噠,總還是要講究個套路。

書信的功能之一是溝通彼此地情感,在提稱語之後不直接進入正文,而是要用簡練的文句述說對對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這類文句稱為思慕語。

(重點,騙妹子特殊技能,做好筆記)

冬天可以說:孟春猶寒,分心兩處,相憶纏懷。思念往還,恨無交密。

二月仲春可以說:仲春漸暄,離心抱恨,慰意無由,結友纏懷,恒生戀想。

或者純粹的情話:

雲天在望,心切依馳;相思之切,與日俱增;望風懷想,時切依依;仰望山斗,嚮往尤深。風雨晦明,時殷企念。

(以上還有很多小抄,礙於篇幅,可下方留言索取)

當然一封真正的中國傳統書信遠不止這麼簡單,除了前面的提稱語,啟辭思慕語,還有結語,祝辭,署名,附候致意。

下附昺生大課堂,毛同學(別問我哪個毛同學,我怕)手信內容一封,留作樣板,大家可觀摩學習。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儀,又獲手示,誨諭勤勤,感且不荊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納。世局多故,至希為國自珍。

肅此,敬頌

教安,不具。

受業毛同學

(看到這裡,天真的你一定忘了標題是「一封未寫完的情書」)

更多資訊請關註:bingsheng2006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