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老先生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的日子赶得急 / 人,说出的话,放不下的心都赶 / 连自己都顾不上爱。

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简直是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原来一个好演员,根本不需要什么服装、道具、背景、特效、配音,只要站著,他就有能耐把信的内容演活。

每一封信其实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人的全息投影,连情绪都能映射的见字如面。

不知何时,不知何地的执笔者将自己鲜活的形象偷偷的藏在了词调段落之中,等到家人,爱人,情人启开信封,便抖落出了一路风尘仆仆的思念。

时光穿梭后,屏幕内外的观众成了一位与信件毫不相关的阅信人,觉得好看,然后被感动。不外乎是因为这些原本私人的物件,两人而言,都是无所顾忌,表达了未经修饰的最真实的情感,而这也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

微信和书信,不过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古时人。

家人,朋友,君臣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字里行间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通过驿站带给远方的人,这是一种我们深入骨子里的书信文化。

那个时候每月能通信一次就很奢望了,所以书信者有十天半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去考量怎么在一张小小的纸张中,至多千余字的篇幅述说对母亲的挂念,对妻儿的想念,对朋友的盼望。

现在的我们。

信息即时化的今天,微信简讯QQ的便捷,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太焦虑,太不安,太难以沉浸下来吗,我们早已经忘记了一封信能带来的慰藉。

手指随意滑动,很多没经过思考的话就草率的发送过去了,而过九成都是毫无意义的「嗯,啊,好,呵呵。」很显然,即使是信口雌黄,也是可以。

「某某撤回了一条消息。」

当然,我也绝对不是说我们现在就不切实际放弃通讯工具,而像个智障的去手写书信,然后拿到邮局,接著再吐槽EMS的国际速度。

其实微信与书信的最本质的区别是思维模式的不一样,纸跟屏幕仅仅是一种表现方式而已,更重要是思想。

但显然,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微信和书信还是有好多本质不变的东西。

微信的表情包,我们都很喜爱用,很传神,很生动,但每一个表情包都有对应的使用语境,对象和风格。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叫做提称语。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

而另一种比表情包老一点,是表情符号颜文字。

有最简单的

:) :-): -D: -P; -) ^O^

也有炫酷的

<( ̄︶ ̄)> <(^-^)> ~( ̄▽ ̄~)(~ ̄▽ ̄)~ (*  ̄3)(ε ̄ *)

而在书信中有这样的启辞自带特效。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刚摇一摇出来的妹子,也不能一上来就发么么哒,总还是要讲究个套路。

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重点,骗妹子特殊技能,做好笔记)

冬天可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

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暄,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恋想。

或者纯粹的情话: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相思之切,与日俱增;望风怀想,时切依依;仰望山斗,向往尤深。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以上还有很多小抄,碍于篇幅,可下方留言索取)

当然一封真正的中国传统书信远不止这么简单,除了前面的提称语,启辞思慕语,还有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致意。

下附昺生大课堂,毛同学(别问我哪个毛同学,我怕)手信内容一封,留作样板,大家可观摩学习。

澄宇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荆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

肃此,敬颂

教安,不具。

受业毛同学

(看到这里,天真的你一定忘了标题是「一封未写完的情书」)

更多资讯请关注:bingsheng2006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