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玛仪?萨法维(公元1486~1524年)是萨法维教团创始人谢赫?萨菲丁?阿尔德比利(公元1252~1334年)的六世孙,他在土库曼部落「格扎尔巴西」(意为「红帽」)军队的支持下,以大不里士为首都建立了萨法维王朝(公元1502~1722年),并把什叶派宗教宣布为该国的官方宗教。从公元1502年起,伊斯玛仪在西部和南部进一步扩展势力,不但占领了原属白羊王朝的伊朗西部地区,而且进入东部安纳托利亚,对正处在强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构成威胁;公元1508年,伊斯玛仪又占领了巴格达与伊拉克;在东部和北部,伊斯玛仪首先收复了呼罗珊全境,继而攻克木鹿,击败乌兹别克汗国的昔班尼王朝(公元1488~1598年),昔班尼国王被杀。至此,萨法维王朝已成为一个西起叙利亚,东到阿姆河,北达高加索,南濒波斯湾的大国。

伊斯玛仪去世后,他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塔赫马斯普继位,但鲁穆鲁、塔卡鲁和乌斯塔吉鲁三大土库曼部落首领形成了统治国家、左右朝政的三头政治,他们代替年幼的国王摄政。公元1533年,塔赫马斯普一世利用土库曼部落之间的矛盾处死了沙姆鲁部落的首领海珊苏丹,并亲自执掌朝政,此后的四十余年里,他基本上确立了国王的权威,保持了国内的相对和平与稳定。他虽然没有父亲的勇敢和刚强,但是在国家治理以及统治时期方面,应该被视为萨法维王朝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萨法维王朝建立初期正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外扩张达到极盛之时。两国教派相异、领土相接,土耳其苏丹对萨法维王朝的兴起和什叶派在伊朗的壮大极为仇恨,宗教矛盾不断加剧,终于在公元1514年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公元1512~1520年)入侵伊朗,在著名的查尔狄兰战役中,十二万拥有火枪和大炮的土耳其军队大败六万使用刀箭的萨法维王朝土库曼红头军骑兵,随后,土军占领了大不里士,伊朗失去了西部的库尔德斯坦、部分乔治亚和亚塞拜然。后来,奥斯曼军队几次袭击了萨法维王朝攻占的伊朗西部和亚塞拜然,但是塔赫马斯普一世阻止了奥斯曼军队的每次掠夺与烧杀,以及摧毁村庄和生活设施、攻击萨法维人的行为,所以奥斯曼出兵伊朗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甚至他们在高加索等一些战线上的进攻被击溃。后来,考虑到以大不里士为中心的伊朗西北地区是土库曼贵族势力的聚集地,塔赫马斯普一世把首都由大不里士迁到了更具波斯特色的加兹温,这样既远离了土库曼贵族的传统势力中心,又避免了奥斯曼帝国对首都在过去由于靠近边界而带来的不安全感。塔赫马斯普的儿子伊斯玛仪二世(伊斯玛仪?米尔扎)继位后,征服了服从于奥斯曼苏丹统治的库尔德斯坦、亚美尼亚和西部诸省。

虽然什叶派宗教在赫塔马斯普国王的父亲时被宣布为该国的官方宗教,但其建立和扩张发生在赫塔马斯布国王在位时期。伊朗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长期和平使他有机会对国家行政、军事和经济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萨法维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萨法维王朝的主权独立就是塔赫马斯普一世在位时期完成的。

塔赫马斯普去世后,伊朗的政治局势一片混乱,奥斯曼苏丹法哈德?帕夏在公历1573年在巴格达击败了伊朗军队,并占领了甘杰和卡拉巴格,塔赫马斯普国王打下的江山几乎有一半就被这样占领了;但是公元1587年阿巴斯一世在加兹温被拥立为王后,伊朗得救了。他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把萨法维王朝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并恢复了伊朗的独立和尊严。

阿巴斯一世继位初期,伊朗的东部和西部处于乌兹别克人的威胁之中。不久,乌兹别克国王阿布顿拉?汗对伊朗的呼罗珊发动攻击并包围了赫拉特城,沙姆鲁?汗阿里?古力率军抵抗,但由于阿巴斯援军未能及时赶到,赫拉特城落入了敌人手中。同样,阿巴斯一世上台时,希尔旺、乔治亚、埃尔旺、卡拉巴格、大不里士、亚塞拜然部分地区、洛雷斯坦和胡齐斯坦依然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管辖范围之内。为了解决东西边境问题,阿巴斯一世只好采取打东稳西的政策,于公元1590年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伊斯坦布尔合约,随后,他镇压了企图推翻国王和试图独立的土库曼贵族,并把设拉子、克尔曼、吉兰、胡拉姆阿巴德以及洛雷斯坦等地变为由国王直接控制的私人领地。公元1597年,乌兹别克人的两个国王相继死去,阿巴斯一世利用这个机会出征赫拉特并击败了乌兹别克军队,收复了呼罗珊全境与赫拉特地区。从那以后,阿巴斯一世与苏丹征服者有过几次战争,最终在公历1612年阿巴斯一世与苏丹艾哈迈德在伊斯兰堡签订了和平条约,根据这一条约,亚塞拜然、希尔旺、埃尔旺、库尔德斯坦、巴格达、卡尔巴拉、纳杰夫、摩苏尔和迪亚巴克尔等正式成为了伊朗的一部分。公元1622年,阿巴斯一世占领了坎大哈,与印度的国王贾汗吉尔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在英国军舰的帮助下收复了被葡萄牙人占领一个世纪之久的霍尔木兹海峡。在军事方面,阿巴斯一世摧毁了各个部落王国的势力,并建立了格扎尔巴西(红帽军)以及王室近卫军两只国家正规军。后来他迁都伊斯法罕,并从1601年开始在伊斯法罕修建住房、皇宫和清真寺。阿巴斯一世还大力扩建旧道、开辟新路、架设桥梁并扩大了集市规模。「纳格什?杰汗」广场和「奥利?伽普」宫殿就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而且这两座建筑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建筑之一,到今天为止,它们依然被认为是伊朗文化遗产的骄傲。

阿巴斯一世去世后,萨菲一世(公元1629~1642年)的儿子阿巴斯二世(公元1642~1666年)登上了王位。在他执政期间,由于签署了和平条约,阿巴斯二世与奥斯曼帝国之间没有发生任何战争,但是伊朗政府与印度巴贝尔政府之间为了坎大哈地区于1649年爆发了战争,最终印度军队失败而归,坎大哈地区从此归入伊朗版图。伊朗和印度的良好关系建立于伊朗的萨法维国王时期,印度古尔康尼政府在宗教方面采取的宽松政策,再加上印度商业市场的繁荣,使得伊朗数千名什叶派、逊尼派以及其它教派的教徒迁移到了印度,这就是为什么伊朗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印度盛行的原因。

公元1666年,阿巴斯二世之子萨菲?米尔扎以苏莱曼之名继位。苏莱曼是一个没有雄心和气魄的国王,所以,他实际上是宫廷权贵的一个傀儡。然而,这一时期是欧洲大国的发展时期,它们对东方商业贸易的关注度有所增加,而伊朗是这一贸易中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这个时期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外国商人、游客和传教士进入伊朗,他们为伊朗经济和伊朗社会状况在世界的传播与描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法国画家让?夏尔丹(Jean Chardin)、法国旅行家塔文尼耶(Tavernier)、德国旅游家恩格尔伯特?坎普弗尔(Engelbert Kaempfer)、荷兰旅行家扬?霍根?范?林斯霍顿以及基督传教士等。萨法维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是海珊国王(公元1642~1722年),他统治伊朗期间,萨法维王朝的经济明显衰退,政治上的一些新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致使部落势力重新抬头,王权再次遭到削弱。另一方面,他不顾人民艰难处境而征加赋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破坏了国内的农业基础,更为严重的是伊朗的国家机器已无法正常运转,后宫政治使国王疏于政务;军队松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宗教政策的失误加剧了国内的宗教矛盾,这一切因素加速了萨法维王朝的灭亡。公元1722年,两万多阿富汗骑兵包围了伊斯法罕城,救援无望后的国王海珊弃城投降,立国220年的萨法维王朝就这样可悲地灭亡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