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瑪儀?薩法維(公元1486~1524年)是薩法維教團創始人謝赫?薩菲丁?阿爾德比利(公元1252~1334年)的六世孫,他在土庫曼部落「格扎爾巴西」(意為「紅帽」)軍隊的支持下,以大不里士為首都建立了薩法維王朝(公元1502~1722年),並把什葉派宗教宣佈為該國的官方宗教。從公元1502年起,伊斯瑪儀在西部和南部進一步擴展勢力,不但佔領了原屬白羊王朝的伊朗西部地區,而且進入東部安納託利亞,對正處在強盛時期的奧斯曼帝國構成威脅;公元1508年,伊斯瑪儀又佔領了巴格達與伊拉克;在東部和北部,伊斯瑪儀首先收復了呼羅珊全境,繼而攻克木鹿,擊敗烏茲別克汗國的昔班尼王朝(公元1488~1598年),昔班尼國王被殺。至此,薩法維王朝已成為一個西起敘利亞,東到阿姆河,北達高加索,南瀕波斯灣的大國。

伊斯瑪儀去世後,他年僅十一歲的兒子塔赫馬斯普繼位,但魯穆魯、塔卡魯和烏斯塔吉魯三大土庫曼部落首領形成了統治國家、左右朝政的三頭政治,他們代替年幼的國王攝政。公元1533年,塔赫馬斯普一世利用土庫曼部落之間的矛盾處死了沙姆魯部落的首領海珊蘇丹,並親自執掌朝政,此後的四十餘年裡,他基本上確立了國王的權威,保持了國內的相對和平與穩定。他雖然沒有父親的勇敢和剛強,但是在國家治理以及統治時期方面,應該被視為薩法維王朝最重要的時期之一。

薩法維王朝建立初期正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外擴張達到極盛之時。兩國教派相異、領土相接,土耳其蘇丹對薩法維王朝的興起和什葉派在伊朗的壯大極為仇恨,宗教矛盾不斷加劇,終於在公元1514年土耳其蘇丹謝裏姆一世(公元1512~1520年)入侵伊朗,在著名的查爾狄蘭戰役中,十二萬擁有火槍和大炮的土耳其軍隊大敗六萬使用刀箭的薩法維王朝土庫曼紅頭軍騎兵,隨後,土軍佔領了大不里士,伊朗失去了西部的庫爾德斯坦、部分喬治亞和亞塞拜然。後來,奧斯曼軍隊幾次襲擊了薩法維王朝攻佔的伊朗西部和亞塞拜然,但是塔赫馬斯普一世阻止了奧斯曼軍隊的每次掠奪與燒殺,以及摧毀村莊和生活設施、攻擊薩法維人的行為,所以奧斯曼出兵伊朗的目的並沒有達到,甚至他們在高加索等一些戰線上的進攻被擊潰。後來,考慮到以大不里士為中心的伊朗西北地區是土庫曼貴族勢力的聚集地,塔赫馬斯普一世把首都由大不里士遷到了更具波斯特色的加茲溫,這樣既遠離了土庫曼貴族的傳統勢力中心,又避免了奧斯曼帝國對首都在過去由於靠近邊界而帶來的不安全感。塔赫馬斯普的兒子伊斯瑪儀二世(伊斯瑪儀?米爾扎)繼位後,征服了服從於奧斯曼蘇丹統治的庫爾德斯坦、亞美尼亞和西部諸省。

雖然什葉派宗教在赫塔馬斯普國王的父親時被宣佈為該國的官方宗教,但其建立和擴張發生在赫塔馬斯布國王在位時期。伊朗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長期和平使他有機會對國家行政、軍事和經濟方面採取有效措施,為薩法維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事實上,薩法維王朝的主權獨立就是塔赫馬斯普一世在位時期完成的。

塔赫馬斯普去世後,伊朗的政治局勢一片混亂,奧斯曼蘇丹法哈德?帕夏在公曆1573年在巴格達擊敗了伊朗軍隊,並佔領了甘傑和卡拉巴格,塔赫馬斯普國王打下的江山幾乎有一半就被這樣佔領了;但是公元1587年阿巴斯一世在加茲溫被擁立為王后,伊朗得救了。他在以後的幾十年裏把薩法維王朝建設成為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並恢復了伊朗的獨立和尊嚴。

阿巴斯一世繼位初期,伊朗的東部和西部處於烏茲別克人的威脅之中。不久,烏茲別克國王阿布頓拉?汗對伊朗的呼羅珊發動攻擊並包圍了赫拉特城,沙姆魯?汗阿里?古力率軍抵抗,但由於阿巴斯援軍未能及時趕到,赫拉特城落入了敵人手中。同樣,阿巴斯一世上臺時,希爾旺、喬治亞、埃爾旺、卡拉巴格、大不里士、亞塞拜然部分地區、洛雷斯坦和胡齊斯坦依然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管轄範圍之內。為瞭解決東西邊境問題,阿巴斯一世只好採取打東穩西的政策,於公元1590年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伊斯坦布爾合約,隨後,他鎮壓了企圖推翻國王和試圖獨立的土庫曼貴族,並把設拉子、克爾曼、吉蘭、胡拉姆阿巴德以及洛雷斯坦等地變為由國王直接控制的私人領地。公元1597年,烏茲別克人的兩個國王相繼死去,阿巴斯一世利用這個機會出征赫拉特並擊敗了烏茲別克軍隊,收復了呼羅珊全境與赫拉特地區。從那以後,阿巴斯一世與蘇丹征服者有過幾次戰爭,最終在公曆1612年阿巴斯一世與蘇丹艾哈邁德在伊斯蘭堡簽訂了和平條約,根據這一條約,亞塞拜然、希爾旺、埃爾旺、庫爾德斯坦、巴格達、卡爾巴拉、納傑夫、摩蘇爾和迪亞巴克爾等正式成為了伊朗的一部分。公元1622年,阿巴斯一世佔領了坎大哈,與印度的國王賈汗吉爾建立了友好關係,並在英國軍艦的幫助下收復了被葡萄牙人佔領一個世紀之久的霍爾木茲海峽。在軍事方面,阿巴斯一世摧毀了各個部落王國的勢力,並建立了格扎爾巴西(紅帽軍)以及王室近衛軍兩隻國家正規軍。後來他遷都伊斯法罕,並從1601年開始在伊斯法罕修建住房、皇宮和清真寺。阿巴斯一世還大力擴建舊道、開闢新路、架設橋樑並擴大了集市規模。「納格什?傑汗」廣場和「奧利?伽普」宮殿就是在那個時期修建的,而且這兩座建築在當時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建築之一,到今天為止,它們依然被認為是伊朗文化遺產的驕傲。

阿巴斯一世去世後,薩菲一世(公元1629~1642年)的兒子阿巴斯二世(公元1642~1666年)登上了王位。在他執政期間,由於簽署了和平條約,阿巴斯二世與奧斯曼帝國之間沒有發生任何戰爭,但是伊朗政府與印度巴貝爾政府之間為了坎大哈地區於1649年爆發了戰爭,最終印度軍隊失敗而歸,坎大哈地區從此歸入伊朗版圖。伊朗和印度的良好關係建立於伊朗的薩法維國王時期,印度古爾康尼政府在宗教方面採取的寬鬆政策,再加上印度商業市場的繁榮,使得伊朗數千名什葉派、遜尼派以及其它教派的教徒遷移到了印度,這就是為什麼伊朗文化和風俗習慣在印度盛行的原因。

公元1666年,阿巴斯二世之子薩菲?米爾扎以蘇萊曼之名繼位。蘇萊曼是一個沒有雄心和氣魄的國王,所以,他實際上是宮廷權貴的一個傀儡。然而,這一時期是歐洲大國的發展時期,它們對東方商業貿易的關注度有所增加,而伊朗是這一貿易中的主要關注點之一。這個時期的另外一個特徵,是外國商人、遊客和傳教士進入伊朗,他們為伊朗經濟和伊朗社會狀況在世界的傳播與描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最為著名的有:法國畫家讓?夏爾丹(Jean Chardin)、法國旅行家塔文尼耶(Tavernier)、德國旅遊家恩格爾伯特?坎普弗爾(Engelbert Kaempfer)、荷蘭旅行家揚?霍根?範?林斯霍頓以及基督傳教士等。薩法維王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是海珊國王(公元1642~1722年),他統治伊朗期間,薩法維王朝的經濟明顯衰退,政治上的一些新弊端也充分暴露出來,致使部落勢力重新抬頭,王權再次遭到削弱。另一方面,他不顧人民艱難處境而徵加賦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破壞了國內的農業基礎,更為嚴重的是伊朗的國家機器已無法正常運轉,後宮政治使國王疏於政務;軍隊鬆弛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宗教政策的失誤加劇了國內的宗教矛盾,這一切因素加速了薩法維王朝的滅亡。公元1722年,兩萬多阿富汗騎兵包圍了伊斯法罕城,救援無望後的國王海珊棄城投降,立國220年的薩法維王朝就這樣可悲地滅亡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