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保質期與茶葉品種有關,

時間上長短不一。

長可存放幾十年,

短則一年半載就是大限。

綠茶是不發酵茶,喝綠茶主要在於品一個「鮮」。

新茶出來放置半個月至多一個月就可以入口了,所以綠茶的保質期最短,一般來說,常溫下保質期在1年左右。

綠茶憑藉動人的身姿和清爽的口感被美譽為「茗茶國粹」,積攢了不少綠茶發燒友,部分資深愛好者甚至專門為心尖上的茶葉準備了一個儲存冰箱。

在冷藏的環境里,綠茶的保質期則可以延長到18-24個月左右。

綠茶以密封存放為好,開封后的綠茶,應當及時倒入密閉的容器內保存,儘快儘早品飲,讓舌尖盡情感受綠茶的鮮。

紅茶是全發酵茶,保質期的限定時間是2年。

確切一點來說,雖然保質期相當可觀,紅茶卻是不具備收藏價值的。要想品味到鮮香甘醇的紅茶,最好是在2年內喝完。

紅茶與綠茶同理,以「新鮮」為好,開封后的紅茶不宜久存,否則滋味和香氣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失。

一般來說就算保存較為得當,2年以上也會有變味的現象出現,所以盡量不要等到2年以後再喝。

需要注意的是,新制紅茶建議存放一段時間再飲,半年以上的紅茶茶性更溫和,這便是茶術語里說的「退火」。

普洱茶在眾多茶類當中屬於別具一格的茶。

與其他茶類剛好相反,普洱茶存放的時間越久,茶味越醇。因為普洱茶會在存放期間進行轉化,產生諸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

故而只要嚴格按照儲存標準落實,在清潔、防潮、無異味的環境下,普洱茶可以長期存放。小編大膽猜測,興許是占著保質期的天生優勢,普洱茶近年來大有愈發熱門的趨向。

只是倘若一味無限期的存放,也會使茶葉中的有益成分逐漸分解,進而氧化,最終失去普洱茶獨有特殊風味。

以3-5年為期,普洱散茶滋味已達到最佳程度。緊壓茶的話,10年至15年已經是該茶葉的巔峰品飲時期。

少部分超過50年的老茶,其收藏價值達到了峰值不說,此時茶客喝的已然不只是茶葉的味道,更多是歷史沉澱的風味。

白茶是輕微發酵茶,製作工序簡單,保持了茶葉最原始的滋味,素有「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的美稱。

白茶當年喝,偏涼性,而且藥性不明顯,最好是放到一定年份再喝,性質轉溫,口感醇厚,藥性也更明顯可見白茶儲存年份越久,價值和口感不降反升。

近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GB/T22291-2017《白茶》國家標準正式獲得批准,並公布該標準自2018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自此,白茶可長期保存有了法律依據;

自此,喝年資的茶再不是普洱茶的專屬標籤。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茶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戀上白茶,老白茶融入了時光的味道,一泡足以俘虜你的味蕾。

烏龍茶是半發酵茶,細分起來品種眾多。

不同的烏龍茶,因茶樹品種和製造工藝的差異,形成了迥異的品質。「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喝烏龍茶,側重品香,故而當年喝更能品出烏龍真滋味。

就保質期而言,也分不同的執行標準,這個標準便是有無經過「烘焙」。

類似清香型鐵觀音、台灣文山包種,此類沒有經過烘焙或者烘焙程度很輕微的烏龍茶,保質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長,放在冰箱里冷藏的條件下時間在18個月左右。

而經過烘培的烏龍茶品種,比如「武夷岩茶」,就算放上2年還是屬於能喝的時間範疇。

總之,烏龍茶學問且廣且深,唯有讀懂烏龍茶,才能不鬧大烏龍。

黃茶是輕發酵茶,老茶客的圈子裡通常把它定義成「小眾茶」。

在原料方面,對芽葉的要求與綠茶相似,同樣要求細嫩新鮮(除了黃大茶),工藝方面比綠茶多了一道「悶黃」的工序。

黃茶性溫良,悶黃過程中產生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

黃茶的保質期與綠茶相似,時間跨度上比不得普洱與白茶,季節性強,需要全程保鮮,以新茶為優,比如歷史悠久的名茶「蒙頂黃芽」普遍認可的保質期為18個月。

結語:

說到底茶葉也是一種農產品,所有農產品都有保質期,茶葉也不例外。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保質標準,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主要有溫度、通風、光線、濕度等客觀條件。如果能為不同茶葉提供各自理想的存放環境,那麼茶葉也會回饋給茶友上好的口感和香氣作為報答。願你愛茶,懂茶,善待杯中每一口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