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K

  古代書家皆愛寫《千字文》,原因很簡單,文字多,難度大,內涵深,一千個不重樣的字,若能潛心佈局,筆走龍蛇地寫下來,且文氣不斷、一字不壞,明擺着是赤裸裸的炫技

  古往今來,炫過技的人有褚遂良、歐陽詢、懷素、張旭、趙孟頫……個個名震寰宇。文徵明89歲高齡寫出的《千字文》,至今不衰。

  文徵明89歲寫的《千字文》

  大家心知肚明,無論初學還是行家,每通臨一遍《千字文》,書法功力必將大增。

  作爲皇家的啓蒙讀物,《千字文》無疑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它承載萬物,爲皇子們構建了最初的宇宙觀(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提供了爲人存世最基礎的知識(包括自然和人文)。

  它幾乎無一字不用典,通篇對仗,朗朗上口,便於記誦。無論小孩還是大人,每誦讀一遍《千字文》,學養修爲必將大增。

  那麼,如果將《千字文》這1000個漢字逐個擊破,深入消化,內力又會增加多少呢?

  要完成這件事,學識和毅力都非常人能及。前《新週刊》總主筆、訪美學者胡赳赳這樣做了。

  他不厭其煩地從考據(科學)、義理(哲學)、辭章(美學)三個模塊解讀每一個字,企圖考證每一個字的來源和變遷,探討每一個字蘊藏的智慧和巨大信息量,並以一個詩人對漢字的敏感,分享他所理解的漢字之美。

  這套書名叫《赳赳說千字文》,現在已出版了第一本。

  我第一遍讀,整理了3000字的讀書筆記,仍覺不夠。現在第二遍讀,又讀出更多的好。

  它絕不是那種放在廁所裏閱讀的快餐讀物,更不該買來之後只放上書架蒙灰。

  它最宜放在枕邊,作爲孩子(在3000多歲的漢字面前,我們都是孩子)的睡前故事,晨起日課(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它的確是本精彩的故事書。每個漢字的身世都是一個絕妙的故事,由這些故事,我了悟了許多曾久久縈繞於心的困惑:

  愛的本義是什麼?如何才能真正打動一個人?娛樂到底是什麼?人真的有原罪嗎?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如何才能生活得稱心如意?

  至於答案,我肯定不如書裏講的好。

  它又是本當之無愧的晨讀之書,就像學校裏每日語文課前的早讀。說是早讀,其實是溫故。

  在講到“海鹹河淡,鱗潛羽翔”的“羽”字時,赳赳話鋒一轉,延伸到跟羽毛相關的學習的“習”字,戳到現代人學習的痛點。

  信息爆炸時代,知識焦慮可謂現代人的重症。沒日沒夜地刷知乎、聽網課、知識付費,生怕被時代和同齡人拋棄。結果還是學過就忘,一無所獲,以致更加迷失。

  赳赳說,現在人通常以“學”爲主,以“習”爲輔,這就導致記憶不精

  而古人認爲“習”大於“學”,所謂溫故而知新,只有通過反覆溫習才能將學來的知識變爲肌肉記憶,就像羽翼未豐的小鳥一樣,要在巢裏不停地練習扇動翅膀,纔可能自如地展翅高飛(這便是“習”字本意)。

  如上所見,《赳赳說千字文》還是一本觀念之書

  觀念是經過咀嚼、已成系統的知識和經驗。像“人心惟危”“祖國不等於國家”“德需配位”“用舍行藏”等等開智的見解,在這本書裏隨處可見。

  我無從得知赳赳是如何把自己幾十年誠誠懇懇修行得來的宇宙觀和人生感悟鮮榨成汁,澆灌進漢字這棵參天大樹裏的,以及得歷經怎樣的跋涉和艱辛,才能結出《赳赳說千字文》這樣的果來。

  但我知道,站在他的肩膀上讀《千字文》,並重新認識這1000個漢字,能省下多少光陰。

  等讀完第三遍,我再來好好講講讀它的樂趣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