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在仲春與暮春的交接,清明節來了,它是溫柔的綠色,因爲在這個時節可以讓都市人暫時逃離鋼鐵森林,漫步在山野間;同時,這也是一個充斥着淡淡哀愁的細雨之日,一個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很多現代人都分不清楚寒食節和清明節,因爲古時的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前一二日。那麼在古時候,這兩個節日有什麼不同呢?在古時候,清明節也會放假嗎?

  醬紫FM出品

  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記者 鄭紫薇

  (一)

  在古代,寒食節和清明節,可是兩個不同的節日。甚至,習俗都是反過來的。

  清明出新火。而寒食,則得禁火。沒火,做不了飯,寒食節之名由此而來。

  再嚴厲的禁令,也總有人頂風作案。要是有人生火了,怎麼辦?當然,古人做飯,多數都是柴火竈。生了火,煙囪就得冒煙,這自然就容易曝光。可要是偷着用小火,熱點飯菜啥的,小打小鬧,不見煙火,要辨別還真不容易。

  古時對寒食節生火,禁令極爲嚴厲。就連小火,都不允許。怎麼辨別呢?衙門派人,挨家挨戶查看。到了哪家,把準備好的雞毛,往柴火竈的竈灰裏一插,立見分曉。雞毛完好無損,說明該戶人家嚴守禁令;雞毛焦了,則說明生火了。

  這法子,是專門對付那些開小竈的。大搖大擺地生火做飯,估計還沒人有這膽兒。但偷偷摸摸的,不乏其人。可只要竈裏生過火,哪怕是小火,哪怕過了大半天,依舊有餘溫。用手查探,可能難以察覺;但一根雞毛下去,立見分曉。

  連雞毛測試這種法子,都想得出來,可見古代對於寒食節的禁火,是極爲重視的。寒食節,正值萬物生長的開春時節。禁火是表示對大火星的崇拜,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在以農爲本的古代,以禁火祈佑農事的順利,這是不容許任何人忽視的。

  《新論》記載:“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什麼意思呢?古代的氣溫,比如今要低。寒食節正值開春之際,在北方地區,氣候還是挺冷的。有些腸胃抱恙的人,連着吃冷食,難免要犯病。可就是這樣,也不敢有違禁令。可見,這禁令嚴厲到何種程度了!

  可見在古代,寒食節,處處雞毛,家家冷竈。

  (二)

  那麼在古代,清明節又是怎樣放假的呢?

  清明節放假大概始於唐代,因爲寒食節和清明節比較近,人們常常把掃墓延至清明。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二年(714年)頒佈敕令,准許“清明”上墓行拜掃之禮。從此,“寒食”與“清明”正式合二爲一,成爲唐代一個隆重的國家法定節日。

  在唐代玄宗、代宗、德宗期間,清明節有四到七天的假期。據《唐會要卷八二》記載:“(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爲假。至大曆十三年(778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巳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790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日。”

  宋代,朝廷爲了讓官民們可以在清明時節盡情地玩樂、掃墓祭祖,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天,武學放假一天。

  北宋初年規定,清明節期間,京城內的官員放七天假,其中休務五天。放假期間,在京城的官員免予朝參。所謂“休務”就是指各級官署衙門停止辦公。此後,據《宋會要輯稿·職官》記載,宋朝“或因舊制,或增建慶節、旬日賜沐,皆令休務者,並著於令。”在北宋真宗、仁宗、神宗、徽宗期間,休假規定都有所變化。宋代城市化的生活和娛樂化的民俗,也由此可見一斑。大畫家張擇端所描繪的《清明上河圖》也是汴京寒食清明節期間的盛世圖景。

  金朝,寒食清明節放假三天。據《金史卷十一·大金集禮卷三二·休假》記載,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規定,清明節休假三天。

  元朝,寒食清明節也放假三天。據《通制條格卷二二·假寧·給假》記載,寒食清明節放假三天。

  明朝,清明節不放假。明制的三大法定節假日是元旦(正月初一)、元宵和冬至。

  清朝,清明節也不放假。清朝和明朝類似。

  據清朝學者楊恩壽的《坦園日記》記載,他的六兄楊彤壽出任廣西北流知縣時,他曾隨任居幕,凡是遇到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漢地民俗比較重視的傳統節日,官衙都沒有休假。

  來源| 羊城晚報

  文字 | 紫薇 曉悅 賴晨

  圖片 |視覺中國

  編輯 | 大方

  校對 | 畢金華

  審覈 | 岑傑昌

  簽發 | 陳春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