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一个骁勇善战的古国,它不服从商王朝的管辖,且处处与商王作对,神出鬼没,好打游击战,以骚扰商畿之地或商的附属国为乐,商王为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严密布控、监视,也曾大动干戈,调集多方力量出征讨伐,不惜让王后妇好代为出征甚至自己亲征。这个古国便是商代土方。根据卜辞提示,商代土方大致位于殷商西部以北。那么具体位置在哪?学界提出土方地望位于今山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的石楼县一带。石楼,西汉初这里曾为土军侯国,后置土军县,“石楼”名从隋朝始,据说是因其境内有名山叠石如楼而得名。北魏时因胡、汉音译讹变为“吐京”,改置吐京郡,《水经注》记载:“(河水)南过土军县西,吐京郡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建国以来,山西以北地区曾出土大量带有“土匀”铭文的战国布币,布币是战国时一种通用铜制货币,研究后认为,“土匀”即“土军”,“匀”和“军”都带“勹”,“勹”古通“包”,据说“土匀”地名由来跟其当地著名景点“黄河第一弯”有关。土军(土匀)战国时属赵,可以说明战国时赵国的大量货币由“土匀”邑制造,土匀邑当是一个铸铜冶铜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商代土方的强大和善战或许跟它有史以来发达的冶铜业有关。

  “土”的甲骨文下面“一”横,表示“地面”,上面为隆起状,表示被大地承载的天地万物,所以《说文解字》说:“地之吐生物者为土。”“土”的造字本义或跟祭祀有关,人类生存离不开土地,所以有“土为社主”一说,“社主”就是土地之神,后来发明五谷后又衍伸出社稷之神,远古时期已经开始祭祀土地神,并有社主供奉,《淮南子·齐俗训》记载:“有虞氏社用土,夏后氏社用松,殷人社用石,周人社用栗。”不过也有说法认为“土”的最初意义来自母系氏族制,原始社会以女性为主宰,称为“后”,“土”象征孕育人类的女性,所以后世有“后土”、“土母”一说,“地为阴者”应该也源于此。《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头顶皇天脚踏后土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两者会有一定的因果关联。土方的起源或在母系时,是个信奉土神祟拜女性的部落。

  土的甲骨文

  商王及其附属国们对其邻近土方的一举一动是十分警觉的,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立马向上峰报告。卜辞:“…王占曰:有求,其有来艰。迄至九日辛卯,允有来(艰)自北, 妻告曰,土方侵我田十人。”这是一份妻囗的谍报,妻囗,可能是某国出嫁到某国的女子,土方来侵,她急忙向母国求救,而她的母国和夫家都是商王的附属国,便一起向商王求助,换一种角度说,它们都是商王的耳目。囗的谍报内容是,土方侵占了他们国家的田地,并被掳走了十人。卜辞:“癸巳卜,贞:旬亡祸?王占曰:有咎,其有来艰。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西,沚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囗二邑,(上工下口)方亦侵我西鄙田。”(上工下口)方跟土方一样,也是西北部的方国部落,屡屡侵犯商朝的成员国,卜辞中有不少两个方国同时侵犯商境的记录,这则卜辞讲得是沚国(商成员国)来报,土方和(上工下口)方一起来犯,土方大举入侵沚国东土,被掳去了两座城池;而(上工下口)方从西面入侵,抢占沚国的田邑。同样,这也是一则沚侯向商王求救的谍报。

  土匀瓶

  商王屡屡收到来自西北部土方犯境的谍报后,终于开始坐不住了,决定商议讨伐土方事宜。卜辞:“…宾贞:今春共正(征)土方。”这年春天,商王纠集军队征讨土方。卜辞:“甲寅卜,贞:戉囗令正(征)土方,一月?”大意是一月,商王令戉囗出征土方。卜辞:“丁酉卜, 贞:今春王共人五千正(征)土方,受有又,三月?”大意是商王结集军队五千人出征土方。卜辞:“辛巳卜,争贞:今春王共人乎妇好伐土方,受有又,五月?”这是商王贞问这年春季的五月召集众人,准备令妇好讨伐土方,能否得到上天的庇佑?除了妇好,沚侯、以及商王自己也参与了土方的征伐,卜辞:“乙卯卜,争贞:沚囗爯册,王比伐土方,受有又?” “戊午卜,宾贞:王比沚囗伐土方,受又,五月?”以上两则卜辞大意为商王亲征,由沚侯协从,共同讨伐土方。可见商王为灭土国确实下了血本,作足了准备。

  方足布土匀

  土国估计亡于武丁时,其亡国后裔不知去向,有待考证。土国之后应该有土氏,但现今土姓似乎主要起源于“后土”一说,不知跟商代土国有没有关系。

  文/堰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