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點選“設爲星標”

點擊加星 貼近你心 

來源:《母親大人膝下》

中國青年出版社


魯迅18歲離家求學,畢業即去日本留學,29歲在杭州師範學堂任教,後南下廈門、廣州,45歲定居上海。魯迅一生和母親相處的日子區區可數,但與母親之間感情深厚,魯迅更是以孝子聞名。一南一北,長年分離,魯迅和母親的感情連接靠的是兩地間頻繁的書信往來。在沒有手機的時代,這些書信傳達的愛與哀愁讓我們真切地感受當年母子間的款款深情。


魯迅的母親:魯瑞



這張照片是魯瑞約60歲時,在紹興大路寶和照相館所攝。此照分別有一站一坐兩張,兩張照片的背景是一樣的。那時去照相館攝像,人物身旁總會有盆花相陪,現在看來,這種古樸的儀式感和照片透露的肅穆是時代所獨有的氣息,令人看了備感親切。魯迅母親是高個子,五官端正,態度威嚴。她性格堅韌、剛強,對魯迅三兄弟的影響不言而喻。

 

魯迅三兄弟後來成爲著名的“周氏三弟兄”是和其母堅強的性格分不開的。她沒有舊社會女人的封建迷信,豁達、勇敢,雖年輕守寡,卻自愛自強。她敢於向陳舊的傳統宣戰:是第一個扔掉裹腳布、剪短髮、夏天敢穿白涼鞋的母親。當被人諷刺要去嫁洋鬼子時,這位母親冷冷說道:“可不是嘛,那倒真是很難說的呀!”

 

難怪連魯迅自己也說: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年,也許要成爲女英雄。

 

更難得可貴的是:這位母親通過自學,從目不識丁到最後能讀書看報。這一點,尤爲魯迅所稱道。他在自己的自傳裏,也自豪地介紹道: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北平:宮門口內二十一號


北平西四宮門口內二十一號,是魯迅與母親的通聯地址。目前保存的五十封信,每個信封上,寫的都是這個地址。宮門口內二十一號,對於魯迅,是家的象徵。1923年10月30日,魯迅和朋友去看了位於西四的這座小院,當時就交了預訂金。31日,房子成交。當天晚上,魯迅就繪了小院改建的草圖。

 

1923年10月31日的《魯迅日記》裏記載:夜繪屋圖三枚。


 魯迅手繪故居草圖


在設計圖中,魯迅仔細標明瞭該屋的四鄰:東至吳姓,西至連姓,南至官街,北至張姓。地基填高一尺,四面圍牆長高二尺。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魯迅擁有一個十分認真細緻的性格。除了八道灣,在北平爲母親再次買下房屋的魯迅,心裏非常明白這是母親最後的安身之地。他固然不能長期陪同母親左右,能爲母親選擇一個宜住的地方,也是對她老人家的孝心所在。所以他非常認真地完成了房屋的改造工作,讓母親非常舒心地安度晚年。

 

魯迅去世後,他的母親在這個舒適的小院度過人生的86個春秋。


上海:春陽照相館


上海春陽照相館,今人已經不識,但從當年魯迅致母親的書信裏,我們不但知道了這家照相館的存在,還能看到當年老照相館古雅又文藝的裝裱藝術。

 

《魯迅日記》裏,有幾處記載魯迅一家三口去春陽照相館照相一事。這些照片,大都是爲了遠在北平的母親大人所攝。魯迅體貼母親的牽掛,每年總要爲母親寄去幾張全家福。海嬰的照片更是隔一段郵寄一次。


 海嬰百日照


母親非常疼愛這個未曾謀面的孫子。海嬰的照片她特意制了一個照片夾,時不時就要拿出來看。客人來了,一定要捧出來給客人看。

 

魯迅從上海回北平時,看到二弟周作人孩子的照片掛在牆上,卻不見海嬰的照片,心裏還有點小小的不爽,不過他很快就明白了母親的用心,併爲此大爲感動,特意在給許廣平去信時,說及了此事。


 五十歲生辰魯迅全家合影


這些照片都有一股“民國風”,其復古、儒雅,安寧的氣息好像是獨屬這個年代的。


周老太太安啓和

內山書店的郵戳



信封封底的郵戳蓋上:穩固、便利、迅速。這也是當時社會的寫照。今天信息的交流速度雖然是提高了,一條微信、一個視頻分分秒就能發送給對方,但和從前的書信往來相比,總讓人覺得少了許多韻味。


 魯迅致母親信


一句“母親大人膝下”有多麼安撫一位老人的心呢?當時從上海到北平的信件,往來大概需要一週的時間,魯迅給母親寫好回信,大概就能計算出何時該收到母親的回信;母親這邊,同樣也要計算寄走信後大約何日能收到魯迅的回信。如果隔幾天收不到,母子間都要發信詢問,相互一溝通,就能知道哪封信在半道上丟了。

 

真是母子連心啊。


 魯迅母親信信封


熟悉魯迅的人都知道,內山書店是魯迅在上海活動時非常重要的一個場所。在白色恐怖時期,魯迅的個人安危時常受到威脅。爲了安全起見,他對出入的公共活動場所有了些警惕。這個書店是魯迅的至交內山完造先生開設的。魯迅一度來此書店會友、寄信、收信,甚至是避難。

 

這個書店是他的家的一部分,是他最信任的一個避風港。所以這個郵戳在今天看來,是非常有意義的存在。


醬鴨醬爪略起白花


魯迅與母親一南一北的書信往來,讀起來讓人備感親切。魯迅一向以“冷血”示人,他的文章尖銳冷硬,有一股橫眉冷對的氣勢。但魯迅在母親面前,卻是一副全然不同的面目。

 

在母親面前,他是一個時表孝心的兒子。北平一聲炮響,趕緊向母親問安。有人謠傳他得病,趕緊跟母親闢謠。

 

同時,他也有可愛一面,愛“告狀”。因爲喜靜,海嬰的頑皮令他頭疼非常,所以他時不時地跟母親“告狀”。知道母親愛讀張恨水的小說,是個地道的“張迷”。他時常爲母親郵寄張恨水的小說。怕母親覺得破費,一再解釋,這些書“通過熟人去買,可打對摺”。

 

知兒莫如母。母親非常瞭解魯迅的口味,時常寄去一些自制的食物。於是就有了魯迅以下這封家信:“小包一個,今天收到了,醬鴨醬爪,略起白花,蒸過之後,味仍不壞。”

 

魯迅也多次爲母親郵寄食物。《魯迅日記》裏就有幾處爲母親郵寄火腿的記載。


這些家信,說的是平淡小事,過的是平常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代偉人的日常之處和他平凡親近的另一面。


在母親那兒,

不迴避自己的身體狀況


魯迅於1936年10月去世。自1936年起,魯迅在給母親的信中提到最多的是自己的病體,從“胃病”到“肺病”,到“吐了幾十口血”,他從不向母親隱瞞自己的病情


 魯迅母親信(信封正面)


魯迅雖然走在了母親的前面,但母親最終沒有被沉重擊倒,這和她堅強的性格有關,也和魯迅一步步向她透露自己的病情有關,聰明的魯迅通過這種方式,讓母親提早有了思想準備,這是他作爲兒子的無奈。

 

許廣平在回憶文章裏寫過:這回最疼愛的兒子死掉了,人家通知她,當時很鎮靜,不怎麼哭,但之後不會走路了,寸步都需要扶持。


她後來對人說:我聽到了這消息,我倒不哭,不過兩腿發抖得厲害,簡直不能獨自舉步了。

 

魯迅說過:女人有時候有母性,有時候有女兒性,沒有妻性,妻性是不自然的。

 

看到這位母親,我們就能懂得他說的這句話的深意。他的母親是一個偉大的母親,魯迅正是在這種偉大的母愛中,成就了偉大的人格。

 

魯迅與母親的書信交流,話語淺白易懂。雖長年分隔兩地,但母子間的深情藉助當年郵政的傳遞得到了最大的昇華。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愛因此更加醇香。



《母親大人膝下》是魯迅1932-1936年致母親的家信。魯迅與母親往來書信二百多封,現僅存50封。這本書完整收錄、原貌呈現了魯迅致母親的親筆信。書中魯迅展現出兒女情長的一面。與母親道道家常、問候平安,其子海嬰的成長變化與言行舉止更是每信必報,一封書信把祖孫三代的親密感情聯繫得感人心扉。海嬰口述,許廣平代筆的六封“致娘娘”信,由海嬰之子周令飛授權,首次面世。



活動

值此“母親節”來臨之際,中國青年出版社魯迅博物館聯合推出一期溫馨的主題活動“我的母親是很愛我的——魯迅致母親信《母親大人膝下》分享朗讀會”


活動定於5月12日14:30小衆書坊北京市東城區後圓恩寺衚衕甲一號)舉行。參與活動的有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副總編輯李師東,著名魯迅書信研究專家、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王得後先生,本書的編者夏曉靜老師和中國人民大學家書研究中心主任張丁。他們將與讀者分享魯迅與母親之間的感情故事,讓我們在這個沐浴着陽光和愛的日子裏相聚,一起回到魯迅和母親共處的時代,一起和魯迅先生感恩世間的母愛。


朗讀會免費參與,到場讀者會獲贈愛心康乃馨哦~

▽ 更多推薦閱讀 ▽


努力的人和不努力的人發朋友圈,有什麼不一樣?


“我本碩7年白讀了”:死拽專業的人,最讓人害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