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作為博物館發燒友和刷展愛好者,之前每次逛完博物館或者看完展覽就發發朋友圈記錄一下,沒有仔細整理下來還是覺得有些遺憾,前幾天回復了一個a href="zhihu.com/question/3100">《你有沒有看一眼就愛上的文物》的問題,沒想到點贊人數還挺多,於是決定,以後每逛一處博物館或者每看一個有價值展覽就整理成一篇筆記,不僅對自己的觀展做個留念,也希望對以後要去的朋友有所幫助。】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國青銅器博物院)雖然處於地級市,但是這家博物館的級別是博物院,能評為博物院,說明其科研性及行政級別都是非常高的。

而且寶雞自古是周、秦發源地,出土了大量的國寶級文物,還是最早「銘文中國」的發現地。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唯一的一家以「青銅器」為主題展覽的博物院,如果想了解中國青銅,這家博物館是非常非常值得一看的。

此博物院建於寶雞市石鼓山風景區內,是個半山腰,從寶雞的主幹道就能看到這座氣勢恢宏的博物院,建築設計理念表達了——從層層考古土基中,代表文明的青銅器,如大樹之根一樣 屹然挺立!

圖片為自攝

博物館在半山腰,門票免費,9:00-17:00開放,每周一按博物館慣例閉館。

這家博物館的志願者講解服務做的非常好,在展廳入口處可以邀請志願者幫忙講解,人多人少都沒有關係,哪怕只有一個人志願者都會認真講解。

博物館上面有座塔,可以爬山兜兜風,博物館下面就是陳倉老街,說是老街其實很新,不過集合了很多特色小吃,博物館逛完餓了可以去吃點小吃,然後再來回頭看博物館的夜景,尤為好看。

圖片為自攝

首先介紹一下博物館所在位置的石鼓山,這裡被稱為石鼓山正是因為國家寶藏介紹的「陳倉石鼓」正是在唐代的時候出土於此。

陳倉石鼓——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也被稱為大秦帝國的「東方紅」,還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圖片源於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寶雞的文化底蘊有多麼深厚。作為周人和秦人的發源地,寶雞從漢代就開始不停的出土重器,從這裡出土的晚清四大國寶大盂鼎,毛公鼎、散式盤、虢季子白盤包括大克鼎現在分別散落在國家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裡做鎮館之寶。

雖然一進館一眼就看到這幾件重器的復原件,但是由於這幾件並不是原物,所以準備放在文章最後再單獨介紹,先按照寶雞青銅博物館的布展順序來一一介紹我印象比較深的文物。

▼ Part 1

第一展廳:青銅之鄉

第一展廳主要介紹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的原因

當年作為周人遷徙地陳倉之時,澆鑄出了大量青銅器。而自漢代以來,這裡的青銅器就不斷出土,其數量之巨,精品之多,銘刻內容之重要,均居全國之首。

圖片為自攝

進館先陳列了晚清四大國寶,都是出土於寶雞的,由於是複製品,我們最後來單獨解說。

晚清四大國寶複製品 圖片為自攝

然後映入眼帘的是楊家村窖藏復原,其實楊家村窖藏的文物相對來說屬於西周晚期,如果按時間順序,楊家村窖藏本來應該是排在這個展廳最後面的,但是由於這個窖藏非常出名,所以被放在了這個展館的最前面,介紹完楊家村窖藏之後再介紹周人起源種種。

關於楊家村窖藏

(西周晚期)

圖片為自攝

文物的來源一般有三種:

第一是傳世物,歷代傳承一般都記錄的非常明晰;

第二是陪葬品,用於墓室里培養;

第三種就是窖藏,可能是戰亂或搬遷,器主人無法將這些貴重的物品帶走,於是找了一個地方掩埋起來,待日後歸來的時候在挖出來,沒想到,這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這讓這些珍寶深藏千年。

2003年,在寶雞楊家村發現的這處就是窖藏坑,是村民在取土時意外發現一個窖藏,發現的時候裡面的青銅大鼎套小鼎,中間空隙被土填滿了,所以保存的非常好。這裡共出土青銅禮器27件,並且件件有銘文,這在出土文物中還是第一次。一個家族擁有4000多字的銘文記載也是第一次發現,而且標準器眾多,氣勢恢宏!

逨(lai)鼎——四十二年逨鼎現僅存兩個

(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

四十二年逨鼎
四十三年逨鼎
圖片為自攝

四十二年逨鼎現存兩個,四十三年逨鼎應該有十個,但是有兩個遺失了,器型表面保存非常完好,甚至可以看到青銅作為吉金的原色,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青銅都是氧化以後變綠的才顯得滄桑的,最早都是這種金燦燦的顏色,貴氣十足!

其中有件四十三年逨鼎記述了周宣王勸諫監察官的言辭,記錄了最早中國特色監察官及制度的故事,監察獨立於行政與司法,糾察百官,歷經千年,淵源流傳。

逨(lai)盉——龍騰虎躍鳳呈祥

(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

圖片為自攝

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也可以用來盛水,用來調節酒的濃淡。從銘文得知,逨盉是單氏家族第八代子孫逨為祭祀皇高祖單公而做的一件禮器。

這件造型別緻,器身扁平圓形,口上為鳳鳥形蓋,鳳首高昂,展翅欲飛;頭及龍把手,還有盉身的蟠龍紋,再加上龍頭足,塑造出龍噴雲吐霧的感覺;器身又與蓋以虎形鏈相連。

整體將天上飛翔的鳳鳥,水中遨遊的巨龍,地上奔跑的老虎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呈現出一副龍騰虎躍鳳呈祥的精彩畫面,是西周晚期青銅器高超工藝和造型藝術的典型代表

(lai)盤——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中國第一盤,反證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

(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

圖片為自攝

盤為盛水器,一般與匜配套使用。西周的青銅多為記事,盤口會越來越平闊,這件是件典型器。

圖片為自攝

上鑄有360字,是建國後發現的最長的一篇西周銅器銘文。不僅如此,逨盤銘文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

這是第一次從考古資料里對西周王室變遷及年代世系有著明確的記載,第一次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西周諸王名號,對夏、西周斷代工程所擬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檢驗,反證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而更顯其珍貴!

圖片為自攝

單五父壺

(西周晚期:公元前885年-前771年)

圖片為自攝

單五父壺,一共一對一樣形制的,製作十分精美,腹部有單頭雙身的龍,最精緻的地方在把手處,由三頭各不相同的獸頭疊羅漢式構成。

可以看出,西周晚期青銅器的器型已經非常精緻,而且具備多樣性,銘文字數也大幅度增多,而對比商朝鼎盛時期的青銅器來說,商朝青銅器三層花紋理細膩,適合近看細細品味;而西周青銅器紋理比商朝更為簡潔粗獷,更適合遠觀,也有可能側面說明當時祭祀場地及祭祀範圍的增大。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周人早期青銅鑄造的情況↓

寶雞桑園堡墓地

(商代晚期-商末周初時期)

與楊家村窖藏不同,桑園堡是陪葬坑,1958年,在築路過程中陸續發現了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陶器等共二十餘件,鼎內還殘留有動物骨頭,鼎下方有煙炙痕迹,經調查,這裡應為一處西周早期墓葬群,其中一些器物可早至商代晚期。

2獸面紋鼎(商代晚期)、3蟬紋鼎(商代晚期)、4渦紋鼎(商代晚期)、5乳丁紋簋(商末周初):1958年寶雞桑園堡墓地出土-圖片為自攝

這幾個鼎分別是商代晚期及商末周初的青銅器,可以看出此時器型較之中原地區還不是非常發達,裝飾比較樸素簡單,也可以看出周人此時國力還未到強盛時期。

不過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商代晚期的高腳杯,感覺還是挺穿越的。

圖片為自攝

到了西周中期,國力興盛,器型明顯沉穩大氣起來。 周原為周人的發祥地,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的扶風、岐山附近。作為西周故都,這裡不僅是周天子敬天祭祖,舉行各種大型禮儀活動的聖地,也是一大批王公貴族聚居和獲取食祿采邑的集中地。

庄白一號窖藏(西周中期)

1976年扶風縣庄白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意外的發現了庄白一號窖藏,窖內103件青銅器放置井然有序。庄白一號窖藏是建國以來出土窖藏中規模最大、器物最多的一座,著名的「青銅史書」牆盤,「藝術瑰寶」折觥均出自這裡,但是當天我並沒有看到這兩件珍寶,但由於這兩件文物過於珍貴,所以找來網圖解說一下。

牆盤——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中國的「青銅史書」

(西周中期)

圖片源於網路

因牆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稱作「史牆盤」。

周武王滅商後,並沒有把商王朝貴族趕盡殺絕,商紂王的一位庶兄微子一家就歸附了周朝,還受到重用。經五代,相傳到了牆這一代,仍在周王朝中擔任史官。這位史官牆沒有忘記自己家族興盛的原因,因而更加感激周天子不計前嫌重用他的恩德,於是鑄造了一個大青銅盤,並將自己的全部感情凝聚成文字,寫成一篇詩文銘記盤上。

圖片源於網路

所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中的內容非常吻合,這個家族作為殷商的臣屬遺民後成為周朝的重臣,更對研究周王朝接納異族的用人策略,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史料。正是因為銘文的重要歷史價值,牆盤被考古界專家們譽為中國的「青銅史書」。

還有一點就是牆盤的銘文使用的是簡明整齊的四言句式,且大多押韻,頗似《詩經》,這是已知時代最早的帶有較明顯駢文風格的銘文作品,不僅如此,史牆盤銘還是一篇很漂亮的書法作品,書法比較有造詣者基本都臨過牆盤的拓片。

折觥——斷代標準器

(西周中期)

圖片源於網路

觥出土較少,陝西僅出土三件,折觥應屬西周昭王時代,還是一件方形觥,更是少之又少,是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折觥」是以羊的形象為主題設計的,實際上折觥的整體是由各種各樣的動物組成。分解開來,羊角部分實際上是龍的形象,羊身上有龍紋、鳥紋、獸面紋,尾巴是一個鳥的形狀,整體看是一隻華麗的大肥羊。

??xing簋

(西周中期)

圖片為自攝

??簋的蓋可反過來當碗使用,圓簋方座底座是西周出現的新樣式,一方面代表天圓地方,一方面當時的人席地而坐,墊高底座使用更加方便,雖然沒有發現煙炙痕迹,不過也有可能實用器的底座可以用於加熱。

三年??xing壺

(西周中期)

圖片為自攝

三年??壺的顏色有些發黑,說明鑄造的時候銅錫鉛的比例沒有掌握好,錫鉛比例偏高了。

這個壺主要採用了竊曲紋和波曲紋作為裝飾。西周中期以後,裝飾紋理逐漸抽象化,形成一種新的主導性的紋飾竊曲紋,這種紋飾是一種適應裝飾部位要求而變形的動物紋樣,是動物的簡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來,以直線為主的裝飾特點,也打破了對稱格式。一般由兩端回鉤的或「S」形的線條構成扁長形圖案,中間常填以目形紋,但又未完全擺脫直線的雛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圓、圓中有方的特點。

西周晚期因為已經在開篇介紹過楊家村窖藏,所以這邊按照時間脈絡再提樣比較精緻的器物↓

伯公父勺

(西周晚期)

圖片為自攝

伯公父勺1976年寶雞市扶風縣雲塘窖藏出土。這個勺據猜測可能是盛酒器,不過我個人覺得把手略短用來盛酒不是很方便,所以也可能是飲酒器或者分酒器。

青銅削刀一組

(西周時期)

圖片為自攝

削,是一種弧背凹刃的小刀。傳說早在黃帝以前,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使用銅刀了。削刀的用途很多,可以作為短兵器近身使用,也可以用來刻書寫字。商周時期,這種銅削刀還是制骨、冶銅等手工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可以看出已經做得非常鋒利輕巧。

▼ Part 2

第二展廳 周禮之邦

周王朝文化的核心是其禮儀制度,第二展廳以對周禮的追溯和闡釋為線索,以寓意周人宗法制的青銅樹為開篇,闡明宗法禮制中的大宗、小宗的含義,展示西周的創立和周禮的各個方面。

代表宗法制的青銅樹,現代製作 圖片為自攝

封建親戚 ? 以藩屏周

武王滅商後,西周以僻居西部的小邦成為中原的主人,面對一個龐大發達而且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商民族來說,如何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法的統治者?他們實施改革,實行了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這種政治體制,深刻的影響著東周乃至後世的統治形式。所以西周的禮器達到高峰,而且多帶有銘文。

剛入館主要展示了各種青銅器的器型。因為西周吸取商代酒林肉池的滅國教訓,所以提倡禁酒令,西周的酒器明顯比商朝少了很多,民以食為天,西周更多的禮器多採用鼎、簋、鬲等食器。

鳳鳥紋方鼎

(西周早期)

圖片為自攝

方鼎主要出現於商朝及西周早期之前,西周中晚期慢慢流行為圓鼎。這件方鼎1927年寶雞市戴家灣出土。上面的鳳鳥紋尤為獨特,把鳳鳥紋作為鼎身的主要裝飾比較少見。鳳鳥紋在商代已開始出現,到西周早期多作為獸面紋的配飾,西周中期昭王、穆王期間,鳳鳥紋十分興盛,被稱作鳳鳥紋時代。

鳳鳥紋方鼎

(西周早期)

圖片為自攝

這件鳳鳥紋方鼎紋樣也是西周早期的銅鼎,出土於岐山縣羅家河。這件鼎的鳳鳥紋裝飾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左右面青銅氧化程度不一樣,竟有一種獨特的美感。

弓魚(yú)伯雙耳方座簋

(西周早期)

圖片為自攝

弓魚(yú)伯雙耳方座簋1981年出土於紙房頭出土。鼓腹,圈足,下帶方座。據說座內懸一小鈴,奉簋時鈴聲響動,清脆悅耳。在上海博物館看見過一個類似的鄂叔簋,方座下也有一個小鈴,可以對比一下↓

鄂叔簋 西周早期 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鄂叔簋 對比座下小鈴 圖片拍攝於上海博物館

鄂叔簋,方座下的小鈴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動即會發出悅耳的聲音,用鏡子把座底鈴鐺照了出來。很遺憾弓魚(yú)伯雙耳方座簋沒有看到鈴鐺。座下鈴鐺的用途不是很清楚,很可能是古人吃飯同時要享受音律,大家一起上菜的時候叮叮噹噹如同演奏樂曲,很有儀式感。

圖片為自攝

而這件簋的裝飾也比較獨特,採用了高浮雕,整個器形莊重、威嚴、立體感極強。而且把手上疊了一個虎吃牛的造型,十分有趣。

四足橢形尊

(西周早期)

圖片為自攝

尊一般為圈足,這種四獸紋足少見。

渦紋罍

(西周時期)

圖片為自攝

西周渦紋罍,肩兩側有牛首耳,雙耳間飾有3個等距的浮雕渦紋。

渦紋是最早出現在中國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近似水渦,故為渦紋。但是有人認為,渦紋的形狀似太陽之像,是天火,所以其實代表了火紋。

四耳方座簋

(西周)

圖片為自攝

這件簋用渦紋和竊曲紋作為裝飾,而且是四耳的,紋路清晰粗壯,器面簡潔,顯得造型很獨特少見,看到有點阿拉伯風情的感覺。

營建洛邑?宅茲中國

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原殷商治地的控制,成王即位後就遵照先王遺訓,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把大批商貴族遷到那裡,派兵進行管理。由此周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何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館之寶,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圖片為自攝

何尊!何以為尊,我有中國,來寶雞看「中國」看的就是這尊何尊。

圖片為自攝

「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最早的證據,就是何尊內底所鑄的銘文「余其宅茲中國」。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之事。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館之寶,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文物之一。

圖片源於網路

除了文化價值,何尊上高浮雕的獸面紋也非常有意思,以前看的都是平面的獸面紋,眼角眉牙的紋路都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畫,何尊的獸面紋是高浮雕的,完全讓人看懂了平面紋路得獸面紋代表了什麼。

對比平面獸面紋:冉方彝 商代晚期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拍攝於深圳博物館

終於找到了一張比較清晰的獸面紋器物的照片,可以與和尊立體獸面細節一一對應。

圖片為自攝

周公制禮?天下歸心

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開國元勛周公姬旦攝政。歷時七年平定了管蔡之亂分封諸侯穩定了周初政局。同時周公依據周人原有制度參酌殷禮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治理國家的典章制度這就是後世儒家極力稱頌和推崇的「周公之禮」。

沃盥之禮

圖片為自攝

沃盥禮是周禮中重要的禮儀之一。一直都在書中看到《禮記》中提到:「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在這裡竟然看到實際復原的場景了。  

沃盥就是澆水洗手的意思,搭配工具銅盤和銅匜。因為當時的人認為用活水洗手才能洗的真正的乾淨。《禮記》那句話的意思就是行沃盥之禮時,年輕的人跪著捧著銅盤,年長的人用銅匜來倒水,旁邊的僕人拿著毛巾伺候擦手,復原的場景完全一致。

史籍無載?(弓魚)yú國史話

(弓魚)國是一個史書上從無記載的小國,但是在寶雞市區的紙坊頭、竹園溝、茹家莊等地發掘到多處墓葬,讓這個史料中缺載的小國也因此重返歷史舞台盡情釋放它獨特的文化魅力。

竹園溝七號墓

圖片為自攝

竹園溝七號墓規模較大,有侍妾陪葬,上面小坑為侍妾墓,小妾側身面向墓主,下肢微屈,彷彿隨時在等候墓主的召喚。小妾身上還有黃紅條格相間的麻布衣痕迹,顯示出當時視死如生的喪葬習俗。

伯格卣

(西周早期)

圖片為自攝

竹園溝七號墓最著名的文物就是這件伯格卣,有一大一小兩件,還有一件伯格尊。卣是一種盛酒的酒器,這種酒器專門盛加了鬱金香料的特殊酒——「鬯chàng酒」,主要用於祭祀。這件卣可謂以羊作為裝飾部件的代表作,在提梁與器身結合處鑄兩個羊頭,大角捲曲,雙目圓睜,羊頭把提梁和器身鏈銜接的地方遮蓋起來,也起到了固定提梁的作用,以防提梁掉下來損壞器物本身。

竹園溝7號墓還出土了目前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的一組3件編鐘,約在西周早期康昭之際,只能從墓室復原場景看到角落裡的那三件,應該是複製品。

異性通婚?子孫必蕃

竹園溝十三號墓最早發掘出來是一對夫妻合葬墓,墓主人應該是(弓魚)國諸侯王(弓魚)伯以及其夫人,後來發現了旁邊一個更為豪華的之井姬墓里的才是正妻,才知道躺在(弓魚)伯旁邊的應該只是一個妾妃,(弓魚)國雖然未在歷史上留在姓名,而這位井姬出身就高貴了,她可能是井伯之女,井國由周公旦後裔執政,而井伯經常出現在西周金文中。

西周為了鞏固分封制和宗法制,姬姓貴族通過整治聯姻、甥舅關係等手段將異姓國聯姻轉化為兩國或多國的聯盟,使貴族間的關係更加盤根錯節。周代的婚俗在我國古代婚姻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奠定了我國古代婚姻的基本禮儀和習俗,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井姬獨柱帶盤鼎

(西周中期,1974年寶雞市茹家莊二號墓出土)

圖片源於網路

這個鼎我竟然拍糊了,原諒我只好用了張網圖才看的清楚。單足帶盤的設計為西周鼎中所罕見,帶盤鼎為溫食器,鼎中盛食物,盤中放炭火。鼎腹底部還殘留有厚厚的煙炱。

古時吃飯是每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時間大約在上午九時左右,第二頓飯叫哺(bu)食,時間在下午四時前後。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熱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飯。帶盤鼎正是「哺食」時用來加熱食物的鼎。

獸面紋雙耳方座簋

(西周早期,1980年寶雞市竹園溝十三號墓出土)

圖片為自攝

竹園溝十三號墓出土的文物都是(弓魚)國的,這件方簋比較獨特之處在於其把手處龍角的紋樣與四川三星堆的紋樣十分雷同,帶有蜀地特色,同批器型有多處類似蜀地特點的紋樣或者工藝,說明「弓魚」國和古蜀國可能有著一定的淵源

把手處龍角紋樣及造型特點與三星堆文物相似 圖片為自攝
對比圖:三星堆青銅面具 圖片源於網路

桶形直棱紋提梁卣 西周早期,1980年寶雞市竹園溝十三號墓出土。

圖片為自攝

桶形直棱紋提梁卣,看起來很像今天的保溫飯盒,是當時外出提酒的桶,非常便攜,這種類型的器型一共只出土過五件,國內寶雞出土兩件,甘肅出土兩件,還有一件在國外不太清楚情況,碰巧我拍到過甘肅的,發來對比一下,還是寶雞這兩件更為精緻。

涇伯卣 西周早期 出土於甘肅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為自攝
蟬紋斗。西周早期,1980年寶雞市竹園溝十三號墓出土 圖片為自攝

蟬紋斗。西周早期,1980年寶雞市竹園溝十三號墓出土。

而且直棱紋提梁卣還配備了蟬紋斗,兩折三曲,放在提梁卣里取水大小剛剛合適,彎曲度又可以保證取酒不灑

(弓魚)yú國青銅銎內鉞

(出土於寶雞竹園溝13號墓)

圖片源於網路

這件鉞我沒有在展廳看到,不過挺獨特的,就搜了個網圖給大家看看。在上齒端接有一個人首,方臉大耳,面部微凹,濃眉立目,腦後有髮辮,8個髮結清晰可見,感覺與三星堆的小立人也有點相似,再次體現了弓魚國蜀地的淵源。

對比金沙青銅小立人,現存於金沙遺址博物館 圖片源於網路

(弓魚)yú伯鎣yíng

(西周時期,1974年寶雞市茹家莊出土)

圖片為自攝

弓魚伯鎣是與盤合出的西周新式器型,這件器型比較少見珍貴。「鎣」其實就是商周青銅器中常見的盉。盉是中國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

在迄今已經出土的青銅器中,叫「鎣」的極為稀少,只有銘文有「鎣」字才會被稱為青銅鎣,無「鎣」字被稱為青銅盉。

列鼎制度

鼎自古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到了西周,衍變成最重要的禮制——列鼎制度,一組形制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的組合,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身份的規模,鼎里供奉的肉食和簋里供奉的糧食也不一樣。《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註:「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中晚期禮崩樂壞,很多諸侯都開始使用九鼎的規制。

五鼎四簋(兒鼎、兒簋)

( 西周中期,茹家莊一號墓)

圖片為自攝

西周時期嚴格遵守列鼎制度,「茹家莊一號墓」從墓葬的形制(甲型墓、有墓道和車馬坑)和墓室中青銅禮器的組合(五鼎四簋)上看,墓主人(弓魚)伯應是諸侯的身份,也就是說他應是西周豐鎬畿內一個諸侯小國的國君。其中8件有「(弓魚)伯自作用器」之類的銘文,也驗證了他的爵位等級屬於伯。

帶盤夔足鼎

(西周中期,1974年寶雞市茹家莊一號墓出土)

圖片為自攝

帶盤夔足鼎上鼎下盤,組合起來是一件袖珍的小火鍋,下面的盤子帶有小孔,可以通風排灰,十分有趣,不過這件器物可能不是實用器,而是古人用來用來「盤」的觀賞器。

曲柄銅匕

(西周中期,1974年寶雞市茹家莊二號墓出土)

圖片為自攝

銅匕看起來很像勺子,但是前端是尖的,這是一件多功能工具,可像勺子一樣舀湯,尖頭可以用來像叉子一樣扎肉,鋒利的側邊可以像小刀一樣切肉,一件銅匕就可以代替西餐三件套了。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西周時期,隨著以宗法製為核心的分封制的實行,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周天子成為事實上的天下共主。為了維護和鞏固這種理想的政治格局,以對祭祀權和征伐權的掌控為目的的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

?hú簋——商周青銅簋中最大一件,西周「簋王」,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西周厲王時期青銅器,出土於扶風縣齊村)

圖片為自攝

?簋是周厲王用於祭祀的禮器,?簋的?,同「胡」,是周厲王的名字,銘文記載了周厲王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詞,比較有趣的是,史傳周厲王是個暴君,而這篇祝詞上他把自己寫的無比賢明。

而且?簋不僅是一件王自作器,還是是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所以這不僅是一件王簋,它又被稱為西周「簋王」,是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在洛陽博物館藏著一件春秋早期的王自作器,雖然這個墓葬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規格最高的東周墓,推測該墓主人可能是東周第一代天子周平王,這件王鼎↓器型粗糙、殘敗不堪,可見當時國力衰退到何種地步。相比起來,上面那件西周晚期?簋雖然造型簡潔,但是器宇軒昂,霸氣十足。

春秋王作鼎

(春秋早期,現存於洛陽博物館)

圖片拍攝於洛陽博物館

周有亂政?而作九刑

禮刑並用是西周社會的特點之一。《左傳·昭公六年》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九刑主要指西周的九種刑罰,分別是墨刑(刺字)、劓刑(音義,割鼻)、刖刑(音月,砍腳)、宮刑(破壞生殖機能)、大辟(砍頭)和撲、鞭、流、贖等刑罰。

刖人守門鼎——座記錄西周刑罰制度的火鍋

(西周中期,寶雞市茹家莊窖藏出土)

圖片為自攝

這種鼎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火鍋,上面是鍋,下面是爐子,正面的門打開放炭掏爐灰,左右的窗通風助燃。

而門閂上赫然插著一個人,這個人雖然很小,但由於鑄造精緻,依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頭髮扎在腦後,全身赤裸。最詭異的是,這個人只有一條右腿!說明這個人是一個受了刖刑的人,別的活幹不了了,只好來守門。

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刖刑指砍去雙腳,春秋時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

公車千盛?蕭蕭馬鳴

西周馬車沿用商的形制,主要由木製成,並使用青銅作為配件,當時的貴族十分重視車,除了等級身份的標誌以外,馬車在戰場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片為自攝

之前看到的馬車構建都是分開的,這邊這個復原馬車比較形象,各個零構件的用途一目了然。

赫赫宗周?黯然東遷

二百多年的發展,西周王朝開創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盛筵。但到了晚期,王公貴族與民爭利,政治腐敗,國力衰竭。當北方的犬戎南下侵周,國家已無力抵抗,只得棄城而遷。周初成王為監視殷商遺民籌劃營建成周洛邑,至公元前770年時竟成為周王朝的避難之所。

五年琱生尊——記載土田糾紛處理情況的器物

圖片為自攝

琱生尊有幾件,其中帶有銘文的五年琱生尊最為重要,不太清楚是不是這一件。這件器物的銘文講述了西周晚期王朝貴族間的土地訴訟案。它們與傳世的五年琱生簋、六年琱生簋記述同一糾紛的不同階段,一個是糾紛的原因,一個是最後處理的結果,為理解該事情的來龍去脈,提供了新的金文資料。

正好我也有六年琱生簋的圖片,可以放在一起參考一下↓

六年琱生簋 西周晚期 現存於國家博物館

圖片拍攝於深圳博物館

六年琱生簋傳世件,相傳清代出土於寶雞 ,銘文內容均記載了琱生與其他貴族之間因土地引起的糾紛及訴訟,與五年琱生尊講述的事情將前因後果互為補充,是研究西周晚期土地狀況及訴訟的重要史料。

土地糾紛訴訟是西周晚期青銅器銘文中常見的內容,折射出王朝末年各級貴族之間矛盾重重,國家政治、經濟風雨飄搖的衰退景象。

亻朕(Yìng)匜——被譽為「青銅法典」,中國最早的判決書

圖片為自攝

亻朕匜現存於中國法院博物館,這裡的是一件複製品。「亻朕」是一位奴隸主的名字,亻朕匜造型帶有蓋,比較少見。這件器物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其銘文,記載的是迄今所見最早、最完整的訴訟判決書,記敘了西周時期一起奴隸買賣糾紛的經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對於研究西周法律制度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而銘文記錄的這件事情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西周早期用禮儀制度約束人民,出現爭議時,人們可以彬彬有禮的和解,而西周晚期,開始訴諸法律途徑解決,特別是原告地位低於被告,在當時竟然敢以下犯上,與周禮相違背,這不僅是禮崩樂壞的前兆,同時也是依法治國的萌芽。

▼ Part 3

第三展廳 帝國之路

「帝國之路」以周王室的衰敗和東遷為背景,將秦人從附庸周王朝開始崛起、興盛及逐漸強大,直至秦朝帝國的誕生為展陳線索,通過一批出土青銅器來展現秦朝「帝國之路」的演變。

秦國的展示主要是些標準器就不一一介紹了,挑幾件有趣的介紹一下↓

找到幾件帶有「寶雞」造型的青銅器,十分可愛,雖然沒找到具體說明,也不知道和寶雞的命名是否有關。

銅盆銅盉組件

(春秋時期)

圖片為自攝

銅壺

(春秋時期)

圖片為自攝

秦公鎛

(春秋時期,出土於寶雞市陳倉區太公廟村春秋窖藏)

圖片為自攝

秦公鎛是國家一級文物,是一件打擊樂器,因為只有一個音節,所以屬於指揮型樂器。側旁的兩道飛棱形狀據說是九條蟠曲的飛龍,互相纏繞,我仔細數了下,也數不出來到底有幾條。

圖片源於網路

銘文記載了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禮器,銘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四代世系,著重講了秦襄公被賞宅受國之事。秦公鎛對研究秦代先祖的歷史極為重要其文字舒展,是學習大篆的上佳作品。

秦公鍾秦公鎛

(春秋時期,出土於寶雞市陳倉區太公廟村春秋窖藏)

圖片為自攝

秦公鍾又被我拍糊了,還是借用網圖

圖片源於網路

秦公鍾也是打擊樂器,敲擊正面和側面可以發出兩個音,配合秦公鎛一起使用。

秦公一號大墓

圖片為自攝

秦公一號大墓位於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有五個之最:

一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

二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人殉最多的墓葬;

三是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中國迄今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

圖片為自攝

四是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實物。

五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最珍貴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達180多個,字體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據其上文字推斷墓主人為秦景公,同時有力地證明了秦人的族屬為華夏族。

秦國兵器

圖片為自攝

秦國的兵器不斷地在進步,就拿戈來說,早期戈表面是平的,殺敵的時候不容易拔出來,後來加了楞,不僅增加了殺傷力,而且讓空氣的進入,方便拔出。

圖片為自攝

▼ Part 4

第四展廳:智慧之光

這個展廳主要講述了一些青銅獨特的器型和鑄造工藝

圖片為自攝

中國古代青銅鑄造主要採用陶范法,用特殊泥材塑型,經過陰乾和烘焙等環節製成陶制的模和范。製作技術包含複合范芯與印模塊范拼合、紋飾和銘文的刻制與翻印、泥芯支釘及芯撐應用等多項技術,在輔以渾鑄、分鑄、鑄接、焊鑄等手段。

銅餅

(西周,出土於寶雞市扶風縣庄白召李村)

圖片為自攝

中國並不是產銅大國,銅主要來自南方,所以銅需要進口,將銅壓成銅餅,作為青銅器原料,方便運輸。

冬簋

(西周中期,1975年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庄白村出土)

圖片為自攝

冬簋記錄了冬將要出戰,但是對方人多勢眾,晚上夢到了母親,第二天竟然以少勝多,所以他認為是母親的保佑,因此做了這件紀念母親的簋,飾以鳳鳥。

簋類器受形制限制,裝飾紋樣一般在耳足部分變化較大。冬簋將耳作成的圓雕立鳥,隱身於耳,是一件珍貴的藝術精品。

乳丁紋四耳簋

(西周早期,1981年寶雞紙坊頭一號墓出土)

圖片為自攝

這件簋四耳,每耳正反加起來都有六隻牛。特別是耳的工藝,採用焊接自鎖結構,可以看出來四耳是先分鑄,再焊接而成,介面雖然有很大的縫隙,但是形成自鎖,非常結實。

圖片為自攝

再介紹幾件器型獨特的青銅器↓

如意雲紋壺

(西周中期,1975年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庄白村出土)

圖片為自攝

象尊

(西周,1974年寶雞茹家莊出土)

圖片為自攝

西周象尊,這個象長得實在太像豬了……我甚至都懷疑工匠最早想做一個豬尊,後來甲方改要求要做象改的……以上是臆想……這個象尊設計很有特點,鼻子和壺背登高,倒水鼻子水溢出來的時候就說明滿了。

井姬盂鏙(cui)

(西周,1974年寶雞茹家莊出土)

圖片為自攝

「井姬盂鏙」的器體似馬來貘形,故又名「井姬貘形尊」。

魚尊

(西周,1988年寶雞市茹家莊出土)

圖片為自攝

爬龍

(西周,1992年寶雞市扶風縣召公鎮巨良村出土)

圖片為自攝

這個爬龍是一個殘件,據猜測是青銅鼎的把手,但是如果把手的話按比例來看這個鼎也太大了,所以也可能是建築構件。

獸面銅冠

(西周,1980年寶雞竹園溝出土)

圖片為自攝

三足銅鳥

(西周,1974年寶雞茹家莊出土)

圖片為自攝

這個就是代表太陽的三足金烏鳥,上下貫通,應該是建築連通件。

青銅器四大展館的文物就已經介紹完畢,我們再回到最初,介紹一下晚晴四大國寶以及大克鼎:

清代晚期,在有「青銅器故鄉」之稱的陝西,出土了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四件青銅器,轟動一時,影響深遠。這四件青銅器被譽為中國的「四大國寶」。

首先是這4件青銅器的體量很大,上面的銘文都很重要,而且這4件青銅器銘文還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我們一一來介紹一下:

毛公鼎

(西周晚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片源於網路

毛公鼎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

圖片源於網路

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

圖片源於網路

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寶毛公鼎成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放在商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換的展品。後作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兩大紀念章之一。

散氏盤

(西周晚期青銅器,清乾隆年間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片源於網路

散氏盤又稱夨(cè)人盤,當年被作為壽禮獻給嘉慶皇帝,可惜嘉慶皇帝不怎麼喜歡古玩,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散國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青銅器斷代上一般將散氏盤定為周厲王時器。內底鑄有銘文,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圖片源於網路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

虢季子白盤

(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圖片拍攝於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是迄今所見最大的青銅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圖片源於網路

虢季子白盤盤底銘文其語句以四字為主,且修飾用韻,文辭優美,是一篇鑄在青銅器上的詩。同時,此篇銘文中詩句與詩經等篇所記史實相互徵引,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圖片源於網路

盤底銘文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其書法圓轉周到,使大家驚訝於西周金文竟有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這派圓轉書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大盂鼎

(西周,1849年出土於寶雞眉縣李家村)

圖片源於網路

大盂鼎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銘文載康王向盂敘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國經驗。認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業績立國,主要是由於其臣屬從不酗酒,而商王的亡國教訓就在於沉迷於酒。是周禁酒令的直接證據,也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圖片源於網路

大克鼎

(西周中期青銅器,於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窖藏,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攝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稱克鼎、膳夫克鼎 ,銘文內容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資料。西周大克鼎是西周時代極為重要的青銅器,也是歷見著錄,眾所周知的重器,是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

圖片源於網路

大盂鼎 與大克鼎同為潘家所珍藏,曾有美籍人士專程來華找潘氏商談求讓大鼎,出價達數百兩黃金之巨。但終為潘家所回絕。國民黨想以展覽為由侵佔,也被識破。後日軍侵華時想來搶奪,被潘家深埋地下,最終保留下來。

1951年,由潘家孫媳潘達將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獻給國家,同時也希望將兩件大鼎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1952年上海博物館落成,大盂鼎和大克鼎藏入此館。1959年,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上博以大盂鼎等125件館藏珍品支援。從此大盂鼎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沒想到竟然寫了這麼多,在寫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揣摩了一下布展的思路,想按照展覽布展邏輯盡量講得清楚一些,這是一次嘗試,接下來也會繼續記錄所有看到的博物館和展覽,也讓自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這些文物。

最後一個彩蛋,對比一下西周折觥和明代復古青銅器的工藝差距↓

這可能就是原版和拼多多的差別吧^_^

西周折觥 圖片為自攝
獸頭彝,明代 圖片為自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