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產業中,由於摩爾定律,導致各種電子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單純製造業的利潤越來越低。之前設備製造的巨型科技公司如IBM、DEC、愛立信、惠普等都失去了昔日的輝煌,讓位於軟體和服務公司如微軟、谷歌等。由此來看,製造業似乎在走下坡路,那為何有像董明珠、郎咸平等呼籲國家一定要重視製造業,說製造業才是國家強大的根基?

想問一下製造業對於一個富裕的國家是不是必須的?--------------------------

謝謝各位的解答!補充一下我的疑問:

1. 當今社會,貿易和分工已成為必然,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孤立發展,也沒有必要自給自足。想問的是在這種大前提下,一個國家是不是必須要發展製造業,或者說可否專註於其他產業,比如金融、軟體等,獲得好的發展?2. 對於有的朋友提到沒有製造業會被別的國家敲竹杠,我也有點懷疑。就那晶元產業來講,全世界的晶元製造都被美國壟斷,那他完全可以為所欲為,漫天要價啊,到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晶元性能每年都在提升,價格卻不斷下降,以至於普及到千家萬戶。


對於千萬人口以上的國家,肯定是必須的。

而百萬人口方面,新加坡也有因為不放棄製造業而人均GDP持續提高的佳話。

對於億人口和十億人口就想都別想了!

【中國啥都dou需要!】

dou都dou!

製造業確實是根基,這個你最好百度

另外對於利潤來講,製造業其實並不低,世界五百強里高利潤率的公司在各行業總體上還是平均分布的;而各行業的公司悶利潤率也是從百分之幾十到零到負都有,各行業特別相似。

中國製造業不如互聯網金融等,是因為因為一些沒有開放市場等的原因,中國金融和互聯網就是在中國市場甚至全球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而中國製造業公司在行業內並不是最有競爭力的,還是歐美日韓製造業公司更有競爭力,他們拿走了高利潤。

所以製造業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要提高競爭力的問題


謝邀

美國想當世界老大,目標是殖民全世界,用石油美元控制全球,軍事做保證,想打誰就打誰,看不慣誰就收拾誰。96年台海危機美國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大搖大擺的開到台灣以東海域,堂堂正正干預你中國內政,阻止你中國統一,你中國拿我沒辦法,奈何不了我啊。如果2018年再發生一次台海危機,他美國還敢派航母戰鬥群到東海,甚至南海嗎?他不敢了,這二十二年發生了什麼?這一切不是因為軟體和金融,而是這二十二年中國有了北斗,有了大量的三代機,有戰神巡航,有新一代大黑魚,有了殲20、直20、運20、即將登場的轟20,有了東風21D、東風26反艦導彈,有了052D神盾、055大驅,有了遼寧艦、001航母,有了東風31、東風41這些大國重器,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工業。

如果你是個小國,你的目標只是苟且,那無所謂,小國的目標就是生存,靠資源、旅遊、金融、軟體就可以過的很滋潤。但對於一個志在成為世界強國、目標星塵大海的大國來說,工業是必須的。你可以靠金融、軟體變得很有錢,但有錢買不來一切。參考南亞鄰居印度,在世界軍貿市場一直是大戶,歐洲、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的武器他都可以買到,在世界舞台又有多少話語權,他敢忤逆美國嗎?但中國現在就敢跟你美國說,在亞太這旮瘩,你美國想辦一件事,我不答應這事兒你就幹不成。

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農業對於一個國家是必須的嗎?金融業對於一個國家是必須的嗎?軟體業對於一個國家是必須的嗎?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但只有商業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商業人們不能互相交易物品和服務,社會瞬間退化成原始社會。有了商業,有些東西沒有也沒關係,畢竟可以買。比如說戰鬥機,很重要吧?但這世界上生產戰鬥機的才幾個國家?具體幾個請自己百度。大部分國家是不生產戰鬥機的,但不影響這些國家存在並將繼續存在下去,有自然是好,沒有也沒關係。有人說沒有戰鬥機在國際上說話不硬氣啊。拜託,現在國際上說話硬氣已經不是靠武力了,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也不敢跟全世界剛啊,美國戰鬥機產業雖然厲害,但也並不是每個零件都美國生產的,那也是全球採購的,哪個產品好,哪個產品便宜買哪個的,如果美國戰鬥機的每個零件都自己生產,那也許美國戰鬥機行業效率會差很多,淪為二流也不是不可能。世界發展到現在,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生產全部商品,唯有放開市場,自由競爭,才能誕生優秀的產品——包括武器。


當然是必須的,製造業是基礎啊,軟體和服務都是基於製造業上衍生出來的,互聯網本質還是要相應的硬體支持,那些晶元製造商才是大牛,恰恰中國就缺這個,人家晶元不賣給你,哪怕你再大的公司也要歇菜。國內那些手機品牌表示我們不生產手機,只是美韓硬體設備的搬運工。。看上去還挺滋潤,其實也就混個喝湯,肉還在歐美嘴裡,中國現在就是想產業升級,製造業升級成功才算是能有資格和他們搶肉吃,升級過程必定是曲折的,大家加油吧。


工業社會了還有人問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