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是旧约圣经特别的一卷书,虽然整卷书只字不提神的名字,但作者使用了押韵、谐音、平行、对称、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诸般巧合显示了神对犹太人的眷顾。哈曼恼怒末底改不向自己跪拜,却得奉命将朝服给末底改穿上,宣告他是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哈曼立了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打算求王将末底改挂在其上,结果自己被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 「十三」日是犹大人的仇敌盼望辖制他们的日子,犹大人反倒辖制恨他们的人。上帝的计划神奇的成就了, 以斯帖成为计划实现的一部分。

相似的桥段也可以经典童话《灰姑娘》中发现。善良的女孩被她的继母当作仆人,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嫁给王子,终于过上了 「永远幸福」的生活,而她邪恶的继母和姐妹,在有些版本中,最终成为了她的仆人。新版还加入了他们在树林里见面的场景,灰姑娘的勇敢和善良给王子留下好印象,使得王子爱上她更具说服力。

一、诗意正义是英国文学的一个传统

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讲述了一位海难幸存者鲁滨逊在一个偏僻荒凉的热带小岛上度过28年的故事。结局写道:」虽然我在一开始由于愚昧无知而吃尽了苦头,但经历过种种磨难后的结局却是令人喜出望外的。「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结局是在孤儿院长大的男孩奥利弗历经心酸,最后被布朗洛收为养子,从此结束了他的苦难的童年。邦布尔被革去一切职务,在他们曾经作威作福的济贫院度过余生。其他恶人或死在狱中,或上了绞刑架,或失足被自己的绳子勒死。

这些文学作品带来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当我们看完之后,会感到非常满意,因为善战胜了恶,非常符合逻辑。这种「美德最终得到回报,恶行受到惩罚」的文学体裁称为「诗意正义」,正是英国文学的一个传统。 英国戏剧评论家托马斯·莱默(Thomas Rymer)在《最后时代的悲剧》中创造了这一短语来阐明一部作品应该应该使用「善战胜恶」来激发观众正确的道德行为。

诗意正义的写作手法在《格丽泽尔达》的故事中达到巅峰。英国诗人乔叟写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其中的一个故事改编自乔万尼·薄伽丘的《耐心的格丽泽尔达》,概要翻译如下:

侯爵决定测试他的妻子的忠诚度和耐心,告诉她,他的臣民对孩子不满意,孩子将被处死。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丈夫的要求,交出了孩子。然而侯爵没有杀死女婴,而是放在一个秘密的地方抚养大。一段时间后,儿子也被同样的方式夺走。在进一步测试中,格丽泽尔达被休,只穿著单衣被送回父亲家。她无怨无悔的承受著所有这些侮辱。然后,侯爵要求格丽泽尔达作为仆人回到她的故居为她的前夫的婚礼做准备。格丽泽尔达祝福了新人的婚礼后,发现原来新娘是她失散的女儿。最后,侯爵认可了格丽泽尔达的诚意,忠诚和耐心,向她揭示了他设计的所有考验。随著喜悦的眼泪,她得到了她的孩子,并恢复了她作为侯爵永远忍耐和永远顺服的妻子的地位。

与西方乔叟这种命运的讽刺性转变的创作手法相呼应的还有东方莫言新作《等待摩西》。叙述的是历史上和现今的教会中看似很 「正常」 的现象。柳彼得在文革时因基督徒身份差点被红卫兵揍死,晚年在集市上吃炉包喝酒,活了一百多岁无疾而终。马秀美守了三十五年多年的活寡,村民们说:」没有比马秀美更虔诚的了「,她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坚持到最后,终于等来了曾经抛弃了她和孩子后又突然出现的丈夫柳卫东。

二、错误理解诗意正义,造成灾难性后果

《格丽泽尔达》这样一个故事,后来屡次被改编成恐怖故事,可是在信徒中有人读出美好,豆瓣上的评论有人写道 「如果我们的世界多一些像格丽泽尔达这样的人,这世界就会平和得多」。《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故事大多诡异,唯有格丽泽尔达的故事有著一个美好的结局」。 在「虔诚的」基督徒眼中,这是「好」见证!因为它符合:「女主非常有爱心,无论对方如何不对,女主始终用爱心来顺服忍耐。爱的力量胜过一切,做尽恶事的对方也因此回心转意。神的恩典最终成就,他们收获了幸福婚姻。」甚至在乔叟本人心中,这都不是什么恐怖故事,他的写作目的据称是as a lesson to all and sundry to face adversity with fortitude(以坚韧的态度面对逆境是所有人学习的功课)。

无独有偶,《等待摩西》中的柳彼得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反而合理化马秀美现在的苦难。

他的孙媳妇马秀美带著孩子在集市上捡菜叶子,那孩子看他吃炉包,馋得流口水,他却视而不见,只管自个儿吃。旁边的人看不过去,说:老柳,看看你那重孙女馋成什么样子了,你少吃一个,给她一个吃嘛。柳彼得却说:我不能够,她们正在承受该她们承受的苦难,然后才能享平安。

前美西南浸信会主席佩奇·派特森面对被丈夫揍成黑眼圈的妇女说:「我很高兴你忍受了,你看你的丈夫不是愿意来教会了吗?」教会的老太太在感叹现在晚年生活的幸福时,回想年轻时遭的罪,话锋却转到鼓励年轻媳妇们忍耐现在的受到的不公待遇。由于相信受压迫的人是值得应该的人,多少人的痛苦因此而被忽略?但福音不是「叫那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受压制的得自由(路4:18)」吗?为何变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倒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我们对诗意正义的文学作品觉得非常舒服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 「苦难最终获得回报,恶被善所胜」 有逻辑感,还因为我们把自己代入了主角光环,认为如果糟糕的事情只发生在那些应得的人身上,而我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虔诚的,有信心的,遵守诫命的人,那么我就可以肯定,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人们必须做一些事情才能配得上他们得到的东西,若能清楚地解释逻辑关系,我就可以逃脱 「下一个人有可能会是我」 的结论。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放心和安慰的解释,非常有吸引力,让人觉得能控制自己的生活,面对未知的苦难没有那么无助和焦虑。

诗意正义的文学创作形式要求在戏剧化的转变中加入一些逻辑理由,比如主角最终收获幸福人生是因为他/她____。在空格中我们可以填入任何选项:好行为,善良,品格,贞洁,敬虔,修身, 道德,顺服,甚至大大的自信心。

三、谁是主角? 谁会得胜? 正确理解"两个国度"是关键

引人深思的是救恩是我们得到的最大恩典,竟然是被白白地赐给我们,完全推翻了上面的逻辑。「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3:24)」 「 神拣选人是在人还没有生下来, 善恶还没有做出来, 只因要显明神拣选人的旨意, 不在乎人的行为, 乃在乎召人的主。(罗9:11)」

人总想在这份救恩上加入一点点自己的功劳,因信归算为义的教义是对人的骄傲的最根本的否定。骄傲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世俗世界的诗意正义带来的舒服和安慰,而是警醒于司布真式的棒喝「如果人有批评你,诋毁你,不要向他动怒,因为你其实比他说的还要坏」。如果神现在就进行「善恶有报 」的审判,我们不是善良的主角,而是全然败坏的反角,要时时刻刻敬畏神的忿怒临到!

以斯帖记中的诗意正义预表的是天国的神的公义。末底改有信心神必拯救以色列人得解脱,预表了神的选民基督徒必得救。旧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预表了耶稣基督,主角是神/耶稣基督,不是以斯贴,因为这件事就算以斯贴 「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去得解脱,蒙拯救。(4:14)」 圣经的历史是神/耶稣基督的历史,圣经的主角不是我们。我们只是他的器皿,我们今天的地位是为了成就神的计划。

就象十字架有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一样:

  • 垂直上是属天国里神和人的关系,至高处是神的公义和忿怒要倾泻下来,我们必会受到神的公义的审判。
  • 水平上是属世国里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会有不公义的事情发生。这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必须面对。
  • 就算神允许我被他人不公正的对待,就算神允许他人将没犯法的我关进大牢,他仍是公正的神,因为我在他人面前或许某件事情上是无辜的,但在神面前,我是罪人。
  • 基督徒同时做为两个国度的公民,虽然身在不公义的属世国,心中盼望著公义的属天国,主祷文说「愿您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是要基督徒入世但不属世,追求公义,做光做盐,像光一样刺破黑暗,像盐一样保守渴慕公义的心。

垂直维度必须在次序上优先于水平维度。因为人和神合好了,人和人才能合好。天上的公义由神来审判,地上的公义由神赐下权柄的法官来审判。尽管地上的公义不完全,但天上的公义是完全的。为什么耶稣说:」他已经胜了这个世界,现在是世界的审判。(约12:31)」答案就在他「已然/尚未」完成的十字架的救赎工作中找到。

四、走窄路警惕过度实现和未实现的末世论

当人们把十字架的水平方面放在垂直的位置时,没理清属天国和属世国的关系,没有把握已然/尚未的张力时,最终会导致多种假福音。

  • 过度实现的末世论,认为神现在就答应那些将来才会完全实现的事情。

过度实现的末世论表现为一种轻松的胜利主义,宣告基督徒已经获胜,然后,使命的重点转向社会改革和文化更新,这种强调可能减弱对福音的宣讲,导致成功神学。 过度实现的末世论难以解释现在的世界和教会仍有苦难和邪恶,如果上帝之城越来越变成现实,为什么教会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一直在仍在为同样的战斗而斗争呢?

耶稣在比喻中描绘天国是面团中的酵母和树木生长。换句话说,天国正在慢慢努力实现最终的实现,不是偶尔「突破」来为我们带来这个世界的安慰。信徒们被教导基督的国度现在就己全然实现,因为天国的丰富现在可及,这张丰盛的支票要通过特别的条件来突破,来变现,他们可以现在就没病没灾,财务自由。有意思的是诗意正义文学的主角们最后都获得了金钱回报,简爱继承了舅舅的巨额遗产,鲁宾逊得到一张3.8 万块葡萄牙金币的汇票。

福音没有应许我们会在这个世俗世界得胜,「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希2:8)」。相反,应许我们的是试炼,挫折。」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提后 3:12) 在 「审判死人的时候到了,那些败坏世界之人的时候到了」之前,基督徒也就是见证人,」必与从无底坑里上来的兽交战,并且无底坑里上来的兽会得胜,把见证人们杀了。」(启11:7)

以斯帖说」我若死就死吧」,但以理记的三个年轻人说「既或不然」,如果他们也持过度实现的末世论,认为神的应许现在就全然成就,就不必怀著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心去行了。

  • 走向另外一个危险的极端是未实现的末世论,低估了圣灵的能力。

他们低估了天国和神在当今世界的的能力。低估圣灵在教会和世界中的作用。但经文告诉我们:」不要消减圣灵的感动。「

未实现的末世论导致失败感,因为天国才是最后的盼望,所以认定现在的「变化」都不值得追求。 在耶稣再来临之前,什么都没有希望。导致教会彻底避免与社会问题的接触。比如劝受害者放弃寻求地上的公义:「地上没有公义,你的盼望难道不是在天上吗?」

未实现的末世论全然接受世俗世界的错误,通常那些在舒适区里呆惯了的人会用「等到耶稣来」,」放手让神来做」的寂静无为主义作借口,来拒绝对他们看到的近在眼前的恶事和苦难采取任何行动。「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以4:13)」就是提醒以斯贴别呆在舒适区太久了,视同胞的苦难不见,以为可以独善其身。

五、结论与劝勉

「美德最终得到回报,恶行受到惩罚」的诗意正义对我们来说是坏消息 ,真正的好消息是将我们从「恶行受到惩罚」的死路循环中解救出来的恩典之约。好消息就是耶稣的宝血洗净我们的一切不义,赦免我们的罪,使我们不被律法定罪,脱离审判。这是我们能听到的最好消息,我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并一遍又一遍地宣讲。

「如果种下苹果树,这个世界就不会破碎。」这是理想的过度实现的末世论;「反正这个世界将会破碎,没必要种苹果树了。」这是避世的未实现的末世论;「即使我知道明天这个世界会毁灭成碎片,今天我仍要种下我的苹果树。」这才是入世但不属世的基督徒应有的态度。

最后让我们以加尔文的话来共勉」让我们各人按照自己棉薄的能力前进。没有人会行远路却一点进步都没有。我们当继续努力,不断地朝向主的正道前进,不要因为成功渺小而失望;尽管常常并不尽如人意,然而当明天比今天更好时,我们的劳作不会白白浪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