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王充是我的思想啟蒙者,他的著作《論衡》是我十五歲時,趴在煤油燈下通讀的第一部中國古代哲學論著,以當時的心情,就這一個衡字,就為我昭示了判斷這世界真理之所在的路徑。何謂衡?衡量是與非的天平,對於神侃流言滿天的各種論述,用什麼作為判斷這些論點是與非的天平呢?四個字,實事求是。這就是《論衡》使我折服傾倒的全部理由。

王充,字仲仼(公元27年—97年),會稽上虞人。東漢哲學家,思想家。家貧少孤,好讀書,因孝敬母親,讚譽鄉裏,為地方官薦入太學,至洛陽,不滿足於經學內容,常遊於書肆,因無錢購買,於書攤前卒讀,過目不忘。拜《漢書》作者班固的爹,才高八斗的史學大家班彪為師。學成後回歸鄉裏,潛心著述,集三十年功力完成《論衡》一書,世稱奇書。年七十而卒。

《論衡》一書共八十五篇,以事實為依據,許多切近科學原理,如聲音的傳播,喻為魚躍水的波紋,比聲波理論早1600年。因此有人認為屬於墨家。也有的認為該書上涉天文,下及地理,旁通政事,內容博雜,如《呂氏春秋》而歸於雜家。然而綜觀其論,以自然為立論依據,倡元氣之說,補充了道家宇宙生成模式,所以多數認為其屬於道家。

據說東漢末年大學者蔡邕(蔡文姬的爹)看到《論衡》如獲至寶,密而不宣,其友見其學問精進,必得奇書,於室中搜得,欲搶而閱之,蔡邕吩咐此書切不可外傳。因為此書中有《問孔》,《刺孟》,《非儒》等篇章,與當時獨尊儒術的時代氛圍相悖。後世對此書也是毀譽參半,儒家正統衛道士毀之,而救世之志士譽之。我以為這本書是彰顯中國文化之精神的必讀書。

然而,眼下的學風,圍著所謂成功人士打轉,王充既無官職,又不入流,他的獨特見解被成功的浮塵所掩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