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學中的 noise 應該用哪個?

信號學中的 noise 應該用哪個?


發聲體不規則振動而產生的聲音是「噪音」(日語:噪音,英語:noise,台灣:噪音),與「樂音」相對,請參照:噪音和樂音的區別是什麼?

打擾到人們並使人不快的嘈雜刺耳的聲音,則是「雜訊」(日語:騒音,英語:noise,台灣:噪音)。

  • 其中主要有「環境雜訊」(日語:環境騒音,英語:environmental noise,台灣:環境噪音)。
  • 雜訊所產生的污染,是「雜訊污染」(日語:騒音公害,英語:noise pollution,台灣:噪音汙染)

信號學中,信號系統收到干擾產生的雜訊,是「雜訊」(日語:ノイズ/雑音,英語:noise,台灣:雜訊),例如「電視信號不好,有雜訊」


其中,漢語(普通話)中舊也將雜訊稱作「噪音」,比如「樓上老製造噪音咋辦?」,所以生活中往往俗作「噪音

日語中「噪音」也有指向騒音的含義,不過也許區分比漢語的更嚴格一些。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不過沒有結果,因為沒有嚴格標準,兩者基本是混用的。

我認為雜訊更正規些,用在雜訊分析和抑制相關的論文,專著和報告中,我對學生是要求必須用雜訊的。

噪音則更口語化一些,日常人們口語交流用噪音更多一些。


專業領域不太清楚,這裡說一下漢語中「聲」和「音」的區別。

相信你聽過「聲聲入耳」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吧?從中可以看出,「聲」是指客觀聽到的、實際存在的,「音」是指主觀的,回想的。


在中文裡沒什麽區別。

然而,若認真分析字義,這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聲和音不同。

「聲」,注意看它有個「殳」部件,殳是種兵器,因而「聲」是物事發出的。

「音」下邊的「日」,原本象形是人的口舌,因此「音」是人發出的。


古代聲與音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異的一面。段玉裁認為前者為「渾言之也」,也就二者有相同的一面。段氏釋其相異的一面作「析言之」,並舉例說「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古代在運用這兩個字時,一般分得比較清楚,凡「聲」是指自然界的聲音,而「音」是指人言及樂音。「聲」是指單調的聲音,「音」是指高低抑揚有變化的聲音;在音樂中,音階為聲,不同音階組合在一起即為音。故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比如風聲、雨聲、車馬聲,雞鳴狗吠皆為聲。爾雅將模擬自然界聲音的詞皆稱聲或聲辭,屬於非口語的虛字。但後來就用亂了。


信號領域用雜訊

個人感覺沒有區別,噪音和雜訊都是打擾人們工作休息的聲音,本人已經查閱好多資料都沒有看到很好的回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