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www.thethomashayestrust.com)

「我」作為第一人稱主體,它的脈絡以及意義。這篇短文的目的在從語言的脈絡當中找出「我」字的意義。並且發現第一個字母是如何被用來表示文明當中被認為最重要的事。古希伯來文視「我」為最重要的意義;現代希伯來文則不然。在這個「我」字的象形上,可以從華文的甲骨文發現這個表象上的共通性。從這裡可以部份理解古希伯來文轉換為現代希伯來文在屬靈上的意義。

古希伯來文的第一個字母原先就是有代表「我」的意思。耶和華向摩西啓示祂自己的時候說祂是「我是」,原文也就是AHYH。其中HYH是「是」的意思,而A這個字母自然指的就是「我」。字母列中排第一個字母自然是首要之事,象徵著最重要的事物。古希伯來文源自腓尼基文,與英文A的來源一樣,都是源於公牛的象形 (王明喜2010, pp.210,213)。公牛作為一個馴化的動物是人類社會不論農業、畜業最重要的資產。象徵公牛的力量的角,在公牛的頭上與其它動物非常不同。大多數的動物的角是死的,但是牛角是有充血液的,是活的。一個社會化、能文明、有力量的公牛,就常成為了最重要的存在。因此,當摩西在神的山上沒有消息的時候,以色列人就以為神就是A,就是牛。但是神不是牛,神是「我是」。

這個脈絡在甲骨華文裡也很明顯。在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中,可找到文字對照如下:

 


「我」的甲骨文如果與「戈」、「戊」等兵器比較,就是一個不知道被冠上什麼刀具的武器。但是如果找到「牛」,以及「牛」字在之後金文、篆書的發展。不難發現,所謂的「我」,就是以牛角為武器對外的存在。所以牛這個活物被引用作為指著人自己的比喻。

然而古希伯來文的語源腓尼基文是人的語言而不是神聖語言。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使用腓尼基文作為古希伯來文,而腓尼基文字又是源自埃及的僧書體 (王明喜2010, pp.115,140,141)。而埃及所謂的神聖在《聖經》的標準,都是出於人的。當希伯來人的古國被巴比倫滅亡了之後,不知道什麼原因,結果改用亞蘭文作為他們的文字,也就是沿用至今天的現代希伯來文。這一組源於亞蘭文的現代希伯來文給予了它的字母一些不同的象形意義。

原先的字母A得到了一個革新的象形意義。亞蘭文的第一個字母א,根據猶太拉比Ginsburgh的解釋 (1995),是一件東西的象形,這件東西將右上角代表上帝存在的點  י,與左下角代表人類存在的點 י ,之間的隔絶斜線打破,以代表連結的 ו 聯繫了起來。新的第一字母 א 認為,最重要的事物就是使人不再與上帝隔絶的東西。因此,亞蘭文的「我」就是 אני ,第二個字母 נ 是象「魚」的形,代表救世主,也就是音譯的彌賽亞 (Ginsburgh 1995)。因此「使人不再與上帝隔絶的東西」以及「救世主」就成為了代表自己的存在的那個點  י的前提了。按這樣來看,亞蘭文的確在形式上比起腓尼基文有更多的形而上的意義。

這個轉換的文明意義就在於主觀與客觀的變化。神本思想是第一次人從自己的觀點切換給另外一個他者。在第一哲學的意義上,出現了觀點的切換。人的自己不再是絶對,而人自己的出現是被定義的。

這篇文章說明瞭第一字母的第一哲學。它如何在文本中出現,在前後的語意脈絡之下被發現;以及如何在象形的結構中被發現。而現代的希伯來文出現了之後,新的象形是如何取代了原先的意義。牛犢變成了使人不再與上帝隔絶的祭牲。而人的自己不再是形而上的中心。

 

 

Ginsburgh, H 1995, The Hebrew Letters: Channels of Creative Consciousness, 線上版http://www.inner.org/hebleter/default, last viewed 2015.03.11.

王明喜 2010, 字母的誕生, 城邦讀書花園。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http://images.gg-art.com/dictionary/oracledict.php, last viewed 2015061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