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題主修改下問題,「馮子材打了勝仗為何滿清還是要賠錢?」,這個應該是題主想問的問題吧?

馮子材確實在鎮南關打了勝仗,但歷史上的「鎮南關大捷」其實只是一場局部戰役,屬於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的「中法戰爭」中的一場戰役而已,整個戰爭局面清朝是處於劣勢的,只是在戰爭結束前一個月,馮子材在鎮南關終於贏得了一場勝利,對整個局面是沒有改變的,就像中國隊面對韓國隊,先丟了3個球,最後在補時階段扳回一個。

越南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國,中法戰爭就是法國和中國爭奪越南的戰爭,戰爭開始是在今天越南河內下轄的「山西」,結束的時候是在中越邊境的鎮南關(今友誼關),所以從戰爭陣線的推進,可以看出這場戰爭到底是誰喫了虧。

軍事上,海戰中國一敗塗地,福州艦隊全軍覆滅。陸戰方面,法軍初期連獲大捷,馮子材來越後,中方開始反攻,於鎮南關大捷,並收復諒山,但未建立決定性優勢,所以最後的條約裏清政府不但承認了法國吞併越南,並且在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闢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

沒有賠款,但丟失了越南,同時同意和法國通商。也沒有割地,局面要好於 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但仍然是戰敗,還給人留下一種「努力一把說不定能贏」的遺憾。

這就是鎮南關之戰經常被人提起,卻沒什麼人肯正視在整個中法戰爭中戰敗的原因。


中法停戰的時候,越南全境淪入法國之手,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臺灣仍然無力收復,廣西邊境警患未除,雲南邊境又有法軍集結。這樣的情況下,鎮南關之戰的勝利,給了清政府談判籌碼,最終結果是用越南換臺灣,損失已經降到最小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