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材(1818—1903),原籍廣西博白,生於廣西欽州。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歷嘉慶、鹹豐、同治、光緒四帝。曾因鎮壓太平軍有功,長期擔任廣西提督。後因抗法有功,彪炳千秋。

清光緒九年(1883)十二月,因為對越南的保護權問題爭執不下,法國殖民主義者的軍隊竟對駐防越南的清軍發起攻擊,中法戰爭爆發。當時已是66歲老人的馮子材,仍關心越南及中越邊境局勢,見有立功報國的機會,準備大幹一場。他主動要求率兵入越抗法。但滿清朝廷認為他年事已高,非法國人對手,就只給他團練督辦的職務。馮子材把本職工作做得相當出色,團結諸將,整頓軍紀,效果顯著。

清光緒十年(1884)六月,法軍藉口觀音橋事件,將戰火燒到中國東南沿海。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朝廷感到局勢嚴重,這才下令對法宣戰。十二月,馮子材募集萃軍(即以其名命之,因馮號萃亭,類似說「馮家軍」)十營,迅速開赴前線。馮子材深受邊疆人民擁護,十天即募足十營(行軍途中又增募八營),達9000餘眾,於光緒十一年(1885)一月中旬起程。

為表示此行抗敵的決心,馮子材還將兩個兒子都帶在身邊,以備料理後事(即在他為國捐軀時給他收屍)。他臨行囑咐家人,若廣西不守,就將祖先牌位遷回江南祖籍,永作中國臣民。

此年二月初,法軍大舉北犯,進逼諒山。新任廣西巡撫焚城夜逃,前線羣龍無首,亂作一團。暫時代理廣西巡撫一職的李秉衡召集諸將,推薦老將馮子材為前敵主帥,得到大家擁護。

二月二十五日,法軍攻佔鎮南關(今友誼關),炸毀關樓後撤走時,故意在關樓廢墟旁樹立一塊木牌:「廣西門戶已不存在,保衛國土靠遵守條約」。囂張之極。

國難當頭,邊關告急。隨著潘鼎新的軍隊以及各軍的潰敗,憑祥、龍州一帶大亂,關內大震。朝廷連忙命馮子材包辦廣西關外軍務。雷厲風行的馮子材,立即率部抵達幕府前線,召集各軍首領商議如何擊敗敵人。他語重心長地說:「國門被毀,法寇不滅,無國也就無家。望大家同心協力,保衛祖國南大門。」在馮子材主持下,各軍將領都表示聽從指揮,誓死抗法,決心「以法軍的頭顱重建國門」。

越南軍民得知馮子材率部抵達鎮南關佈防後,紛紛前來通報法軍動態。在各方面協作下,很快就選定隘口為阻擊法軍的戰場,半個月即在東西嶺之間構築堅固、實用的防禦工事,以壕溝、土牆、欄柵構成,橫垮山隘,又稱長牆。還在附近山嶺上修築了五座炮壘,與長牆連成一體。防禦工事築成之後,馮子材會同其他部勘察地形,積極備戰。他們決定誘敵深入,在關內與法軍決一死戰。

三月二十四日,法軍果然上鉤,集中火力猛攻長牆,並分兵偷襲長牆西側的炮壘。面對法軍的進攻,馮子材派兵攻擊對方的側翼及後路。正當法軍的兩翼攻擊因炮彈供應中斷而沉寂之際,馮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振臂高呼,躍出長牆,帶頭衝殺。頓時殺聲震天,人流如潮,暴風雨般沖向法軍。法軍鬼哭狼嚎,丟盔棄甲,望風而逃。無論前線指揮官如何狂喊,也制止不了兵敗如山倒的敗勢。法軍退到南關仍不敢停步,一直向文淵方向奔跑。

馮子材率領萃軍及各兄弟部隊乘勝追擊,直逼文淵、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法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招架不住。數日之間,我方便收復了已失去的土地。這不但實現了「以法軍的頭顱重建國門」的誓言,還徹底粉碎了法國當局的陰謀,迫使法國總理茹費理辭職,內閣亦因之土崩瓦解。

馮子材以68歲之軀,精心策劃,親身指揮,一舉反敗為勝,創造了震驚時世的鎮南關大捷,這也是近代史上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少有的一場勝仗。這一仗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光輝典範,打出了軍威,張揚了國威,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頁。打了大半輩子仗,馮子材從未如此揚眉吐氣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